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什麼是人格底色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父母從前對孩子說要“贏在起跑線”,現在對孩子說要“贏在未來”。“贏”作為所有句子的核心,父母需要對這一個“贏”字,有一個比較清晰地定位和解讀。

就像一幢樓房,是一開始就用科學的方法打好基礎,建成漂亮的大樓容易?還是當樓已經歪了,再想要拆掉大樓,挖出地基重新建容易呢?顯然,打好地基是很重要的,如同一個孩子的人格底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什麼是人格底色呢?

人格底色不是指孩子會背多少單詞、琴練的有多麼的好、技能如何多,而是指孩子的自信、主動、創造力,以及人際溝通等能力。這個底色能幫助他在未來找到“贏”的方向和方法。這樣,未來孩子才能夠去成為自己,擁有一個自己做主的人生。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一個孩子的遺傳特質、氣質類型、家族關係、學齡前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養方式基本上奠定了這個孩子未來成就的底色。換句話說,這個孩子他未來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對待自己、對待事物會有怎樣的看法,他有哪些優缺點。這些其實在孩子學齡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像是他的底色,這個底色是會影響他未來生命所能煥發出的色彩。

這個基礎底色還有個特點,就是超過我們想象的堅實和牢固。有時並不是未來不可變,而是底色沒有打好。孩子將來想改變,想打破這樣一個已經嵌入體內的基底,或者家長想協助孩子去做改變的難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需要花費的功夫也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無力。

比如:一些品學兼優的學霸,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刻意去追求優秀,也不是爸爸媽媽逼迫著讓他們成為尖子,而是他們的內心就想這麼做。他們本身想做的,想為之努力的事情,恰恰和大家認為的“好”吻合了而已,這就是他們的底色在發揮著作用。如果家長在這個階段能夠觀察到“底色”這個重點,打好底色,也能讓孩子未來的教育事半功倍。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底色包括了一些什麼?

0~6歲是孩子的關鍵期,將形成孩子未來發展的底色。那底色究竟包括了些什麼呢?

1、先天特質

底色包括了先天的特質和後天的培育,孩子的先天特質包括遺傳基因,氣質類型等。人們都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其實不然。孩子一出生,是帶著一些色彩進入家庭的,這些色彩則是由先天特質決定的。比如:一些寶寶很容易適應周圍的環境,還有些寶寶經常哭泣、晝夜顛倒,這就是不同寶寶所擁有的不同氣質類型。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是有差異的。

寶寶在出生時,也帶著自己的遺傳基因,如:心理發展規律、氣質類型等等。先天氣質不同的寶寶色彩也不一樣,這時寶寶的色彩會受到父母親自身色彩的影響。這些會不停地給孩子的底色著色,那我們就可以看到,0~6歲中孩子的底色就是他先天所帶的色彩在家庭互動中受父母的色彩影響逐步形成的。

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底色,不明白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樣。就拉著孩子大步跑,為孩子鋪就的那些宏大的設計,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懂得約束,成為德行良好的人嗎?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可以像捏橡皮泥一樣的去塑造孩子,在養育孩子的方法中,有一些明顯的違背了兒童的天性。而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期望發展時,父母經常會表現的焦慮和煩惱。在關於兒童特質的調查研究中,先天特質也就是遺傳,在兒童語言能力和空間能力的作用為50%,而在兒童的人格、情緒、行為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後天養育的作用比先天特質更為重要。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2、後天養育

後天養育就是指從孩子出生到六歲這個階段,在家庭中,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父母親自身因素、教養方式、帶給孩子的成長經歷,都會在孩子原先色彩基礎上著色,而這部分的底色會成就孩子的一生。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本身也是自帶色彩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幫助方式都受他們各自的原生家庭、個性和成長經歷的影響。

父親和母親是帶著各自的色彩組成家庭的,這個色彩包括父母親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己父母親的個性和父母親各自的成長與閱歷,以及未來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等等。這裡要注意的是,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其實是受到上面三個因素影響的。等孩子上了小學,他會帶著這個色彩進入社會,受到其他個體色彩的影響,再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但是這個色彩已經形成了,以後所有的色彩都是在這個底色上不斷推衍出來的。

所以底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孩子自帶的一些先天特質,父母需要去了解並尊循這些特質,去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而另一方面,則是父母親各自的色彩,包括原生家庭的影響、個性、成長經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

這裡面有一個部分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的,父母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引導孩子,給予良好的教養,為這個底色錦上添花。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瞭解原色

雖然每個階段的發展不同,但是孩子的成長是有共性的且有規律的,我們不能違背這些發展規律要求孩子,拔苗助長。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協助孩子,在孩子恰當的階段完成他們要發展出來的“本領”。比如:很多家長強調要分享,要把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要注意的是2~3歲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孩子的自我發展認知,“我的東西是屬於我的”,孩子一心只想捍衛自己的物權。

如果這時候分享不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而是希望討好大人,或者父母的語氣中有強迫、威脅的意思,讓孩子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假意分享。那麼就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安全感,不能很好的渡過這個階段,也會使孩子的物權期有所延遲。父母只有在瞭解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給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二、科學著色

當父母發現一個育兒難題時,首先可以做的是向外探索。這個“外”是指孩子和孩子所處的事件和環境。要了解這些,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敏感性,去感知孩子當下的狀態是如何的,是難過、生氣、沒有安全感,或者是生理上的原因。

還有我們需要想一下,孩子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這樣才能恰當地處理好,和孩子有關的問題。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有威脅、恐嚇或引誘的習慣,不分青紅皂白的先說一頓。不吃飯就一直叫“快一點,快一點,不吃就不給玩具了,就把電視關上”。“哭什麼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似乎只要制止了當下的行為即可。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背後原因會被我們忽略,所以育兒問題總是很難解決,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三、減少串色

父母親的色彩會影響孩子的底色,其實父母親的色彩受到了他們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些也影響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與方式。比如一個急性子的媽媽遇到了一個慢性子的孩子,就有可能覺得孩子怎麼這麼墨跡、這麼磨蹭,但有時候快和慢是相對的,並沒有對錯。

有一個孩子在學校不願意講話、自卑,育兒專家在和他談話的時候,發現孩子的媽媽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比如:談話的時候,孩子的雙手放在膝蓋上面,但姿勢不是那麼端正,媽媽也要去說教幾句。這造成了孩子總是很緊張,總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同時也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不願意開口說話。

媽媽有時候也知道自己太追求完美是不必要的,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像魔咒一樣,深入了媽媽的骨髓中,變成了媽媽身體的一部分,也影響了她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在教養中,父母要經常覺察自身,自我成長,儘可能做一個“清醒”的“冷靜”的父母。父母可能無意識地受了自己童年早期的影響,用了原始而危險的方式去應對問題。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四、奠定底色

父母要學習信任自己和信任孩子,也要學會看見自己和看見孩子,只有先做到“真誠做自己”,才能“好好做父母”,才能為孩子奠定底色。

一位朋友給女兒報了鋼琴班,在練習鋼琴的過程中,輔導班老師發現孩子的鋼琴比其他小朋友彈得都好,就問她原因。孩子回答是媽媽教她如何彈的。於是,老師就讓孩子把媽媽請過來,示範下如何練習鋼琴,這才發現朋友其實有極好的,練習鋼琴的天賦。

後來這位朋友和孩子一起練習鋼琴,並時不時被邀請去表演,說到這個經歷,朋友說:一直覺得自己很自卑,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我也很不錯。

在我們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就是不斷地被比較,“那個誰誰誰學習這麼好,你怎麼不學學他”,那個誰就是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瞭解自己的方式,是通過不斷和他人比較來了解的。

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的任務又多了一項,就是成為一個好父母,於是我們又把自己童年的經歷給了孩子。可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不可能成為別人只能成為自己。就像那位朋友的女兒一樣,她經常和媽媽一起去彈琴、跳舞,成了一位非常有自信的小姑娘。

為孩子科學著色、不串色,四步走培養孩子的“人格底色”

這時,我們才是真正地做到了“真誠做自己”,不去和任何人比較。而當我們“真誠做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像洋蔥一樣一層層剝去包裹住我們的東西,看見孩子好好做父母。好的父母是能夠“看見”孩子的,能看到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能給孩子真正的“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格底色。

就像在《少有人走的路》裡有這麼一句話:“真正的愛的唯一目標,就是促進心智的成熟,也就是從靈魂層面上解放一個人,令人自由健康地成長為更好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