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告訴你:以下4個跡象,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

有一種孩子常常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哭也不鬧,不向父母索要任何東西,從不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表現出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

可他們常常被評價為:“乖孩子,聽話的好孩子。”

事實上“乖孩子”“聽話的好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為沒有自己主見的孩子,常常討好別人,甚至以討好父母為樂。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我必須要讓每個人都喜歡我,為了贏得愛我願意做任何事情,我必須是完美的,我無法對人說“不”。

但是討好型孩子內心是很脆弱很敏感的,他常常因為這種討好而痛苦,常常沒有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卻又不得不去討好。

為什麼他們會變成討好型孩子呢?

他們是一群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孩子。

《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常常生活在不自信和恐懼之中。

太宰治告訴你:以下4個跡象,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

1 “扮演小丑”去討好他人

在葉藏的家庭裡,父親是一位威嚴的父親,他很少陪孩子去玩。家庭裡的各個成員之間感情也比較冷漠。

不堪忍受家人的隔膜和某種尷尬氛圍的葉藏,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活躍氣氛的高手,常常扮演小丑。換句話說:他就是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從不說一句真心話,只會討他人歡心的孩子。

不論大人們如何訓斥他,他都不會反駁,面對大人們脫口而出的責備,往往帶給他的是晴天霹靂的感覺,他內心會幾近發狂。但是表面上他依舊不會去反抗,他深信大人的責備是人間亙古不變的“真理”,怎麼可以反駁呢?怎麼可以質疑呢?他告訴自己要接受。

在他的意識裡,訓斥他的大人不會有錯,是自己毫無踐行此“真理”的能力。所以總是表現出不去抗爭,更不會為自己辯解,大人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久而久之,他變得膽怯,不自信,更不敢公然發表自己的見地。

就算是別人對他惡語相加,他也總是覺得對方說得沒有錯,錯在自己。

默默的承受著外來的攻擊,自己內心深處充滿焦慮和恐懼。他將自己內心深處的煩惱深藏在心底,將內心的憂鬱和神經質也不會表現出來,時常偽裝出一副天真無邪的樂觀模樣。

太宰治告訴你:以下4個跡象,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

2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討好他人

葉藏的父親有一次要去東京出差,他專門拿了個筆記本,過來問孩子們想要什麼禮物,並在筆記本上記錄了下來,這是父親很難得的一次和孩子們這麼親近。

當父親問到葉藏的時候,他卻一時語塞,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吱吱唔唔不說話。

在他的記憶中,只要是別人送給他的東西,即便是再不合心意,他也不會拒絕。他對自己厭惡的事情不敢表現出厭惡,不敢跟別人說自己喜歡的事。

旁邊的哥哥連忙幫他說:“他想要書。”

父親的臉色稍顯不悅的盯著葉藏:“你還想要書嗎?······最近淺草商店街里正在賣一種過年跳獅子舞的面具,大小嘛,真適合小孩子戴,你不想要一個嗎?”

一旦被人問到:“你不想要一個嗎?”他就更說不上來。

父親面色掃興的“啪”合上了筆記本,他瞬間很害怕,害怕惹惱了父親。

晚上他一個人偷偷的走到客廳,來到父親收筆記本的書桌前,打開抽屜,取出筆記本,在記錄禮物的那一頁用鉛筆寫下“獅子舞面具”,他其實並不想要“獅子舞面具”,他想要一本書,只是他想父親想要送給他那種“獅子舞面具”。

以致於之後他特別想進入美術高中讀書,但父親希望他能讀普通高中,以便日後進入政界,因為自幼不敢還嘴的他,現在也只是茫然從命。

實際上葉藏的天性並沒有得到自由發展,她拼盡全力想要成為父親期待的樣子,滿意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充滿了焦慮和沮喪。

他的困惑在於: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習慣了聽從別人的意見,再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太宰治告訴你:以下4個跡象,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

3 “譁眾取寵式”的討好他人

他會讀很多書,為的是在同學們面前顯擺一番,讓同學們覺得他博學多聞。因此他因為“聰敏博學”在學校受人尊敬,但是這種尊敬讓他充滿了恐懼,他總害怕被人戳穿後嘲笑他。然後一種羞恥心在他的內心生根發芽並滋長起來,所以他轉而開始“譁眾取寵式”的惡作劇。

他時常在課堂上畫漫畫,課間休息的時候就把漫畫內容講給同學們聽。

在寫作文的時候,他常常提不起興趣,也從不認真構思,作文中他常常寫一些滑稽的笑話,雖然他總是被老師警告,但是他知道老師很期待看到他滑稽的故事。

當他在作文本里寫了一個滑稽的故事:有一次他和媽媽出行,他故意把尿尿到了媽媽的痰盂中。

他在樓道觀察到,老師第一個把他的作文翻出來,一邊看還一邊笑。

還有一次在體育課上翻鐵槓,他故意從鐵槓上摔下來,姿勢搞怪。

為的是博得同學的關注和微笑,以及對他的好感。

他成功的讓人們以為他是“喜歡惡作劇的淘氣鬼”,成功從受人尊敬的恐怖中逃離出來。

實際上他只是想要去討好他人,受他人關注,從而得到他人的關愛。這種沒有自己的情緒,只有別人的慾望和情緒,讓他總是忽視自我,放大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整日鬱鬱寡歡。

太宰治告訴你:以下4個跡象,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

4 為了贏得你的愛,我願意做任何事情

上高中期間,父親為了讓葉藏有好的學習條件,父親專門讓他住在東京的別墅裡,別墅裡有兩個管家,不但管理別墅,還管理葉藏的生活。

後來父親將別墅轉手賣了出去,給葉藏租住在小公寓裡學習。每個月寄給他錢,葉藏幾天時間就把父親寄來的錢花光了。

他完全不會管理自己的錢。

後來他愛上了一個比自己年長的有夫之婦,名字叫常子,因為他腰包裡沒錢可以給她花了,他發現常子看到他囊中羞澀的樣子,很是不滿,他便和他一起商量去跳海自殺。

結果常子被淹死了,他卻沒有死。

這樣一來家裡人,親戚、朋友以及身邊的人都開始厭惡他。

葉藏一直關注的是別人的慾望和觀點,將關注點常常放在自己之外,為了得到常子無條件的愛和給自己的安全感,他不惜去和她自殺。

事實上他並不真正的瞭解別人想從自己這裡獲得什麼,他只是想當然的以為他們想要什麼,並全力以赴。

這就讓葉藏的思維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不敢將自己本真的樣子示人,我是不被接受的,然後反覆試圖被他人接納,但卻總是以失敗而告終。

5 做學習型父母,給孩子快樂童年

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一書中,作者提到一點: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是由於從小感受不到愛和不討人喜愛的人,因為渴望完整的愛以及被人接納,這種想法先天根植於他們內心之中。

因為兒童時期,父母年長於他們,比他們懂得多得多,他們因此認定父母是英明睿智、無所不能。這種感覺給了他們安全感,同時讓他們以為要仰仗父母的照料才能夠生存,因此就會產生:哪怕父母言行暴虐、毫無愛心、舉止拒斥,他們也還是對父母堅信不疑,並且認為自己存在與生俱來的缺陷。

這就不難理解,有些被父母虐待的孩子,依然深愛著父母,他們認為父母沒有錯,錯在自己。

太宰治告訴你:以下4個跡象,證明孩子已形成“討好型”人格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1)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哭鬧情緒,認可他本真的樣子;

2)接受和認可孩子的意見;

3)不要給孩子定期望值,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值來獲取愛;不要孩子子達不到自己原先預想的期望值,就輕蔑和指責孩子;

4)當孩子不聽從命令的時候,也不要對孩子表示“爸爸媽媽不愛你了”;

5)家庭裡一些重要的事情,也可以邀請孩子參與進來。

願我們能做學習型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