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總裁們在聚會時,都會說些什麼?

霸道總裁們在聚會時,都會說些什麼?

前一陣,我們解讀了“408家房企破產”的坊間傳聞,雖然消息被證偽,但業界對於房地產的看法似乎普遍存在一種焦灼的情緒。我們關心的是,房地產行業是否已經走到它的拐點時刻。

在這樣重大變局的醞釀之下,房企如何調整戰略,做好轉型就顯得至關重要。日前,由明源地產研究院舉辦的“2019年中國房地產總裁峰會”在深圳舉行,1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房企董事長、總裁參加了本次盛會。

霸道總裁們在聚會時,都會說些什麼?

2019年中國房地產總裁峰會

以下是我們對此次發言的一次覆盤總結。

市場判斷一:總體向好

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給出了判斷:未來20年房地產依然向好。而陽光城副總裁吳建斌直接打了個比喻:內地房地產市場還處在它的青春期

吳認為,與香港房地產市場走過一百年相比,內地房地產市場才走了三、四十年。事實上,目前香港的長江地產、新鴻基地產、恆基地產仍幹得好好的。

之所以給出這樣的基本面判斷,大佬們的理由比較類似

林中和吳建斌都看到,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只有59%,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是70%,這其中的差距還需要幾億人花十年以上去消化

金科股份總裁喻林強也從側面佐證了以上觀點。林強認為,房企過去20餘年的狂飆突進,並非由於企業自身的基本功做得多好,而是和國民經濟的增長紅利有關——我國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

林強還認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人、錢、地的“圈地運動”最重要。這提示我們,只要人、錢、地的紅利仍然存在,房地產行業的基本面仍然是向好的。

與需求端的論述不同,明源地產研究院的徐穎,從政策角度對房地產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了研判。徐穎認為,GDP保增速仍需要房地產拉動,只不過,未來房地產會處於一個箱體振動的新常態,在精細調控下,託底、限高都很重要。

市場判斷二:行業分化

對於市場判斷,此次峰會出現的另外一個關鍵詞,就是分化。這個分化一是指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房市前景,二是指房企之間分化加速

上節我們提到,雖然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但受限於人、錢、地紅利的逐漸消失,房地產市場實際上已經進入

存量廝殺的新時代。

如今,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人口流向一二線城市還將加速。加上一城一策的影響,每個城市的樓市情況都不盡相同,林中直接坦言,“即使在一個城市,也是冰火兩重天。核心區限價……遠郊的房子已經賣不出去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企應該執行怎樣的策略,才能避免決策失誤呢?我們的思考可以從B、C兩端展開。

在B端,吳建斌認為,仍有增量需求的房企,可以著重佈局在弱二線、都市圈範圍、中西部、以及放開戶籍的城市。而沒有增量需求的房企,可以多佈局強一二線城市,做輕資產運營。

喻林強直接建議,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資源入股在寡頭競爭中生存下來。對此態度略顯不同的是,彰泰集團董事長黃海濤表示初心不改,仍將深耕廣西市場,做好品牌服務。

在C端,主要是指做好產品升級。吳建斌指出,產品升級背後存在結構性背景——

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買方市場,林中則認為,中產崛起對房子品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如此背景下,只有通過做好產品才能有充足的品質溢價

房企策略一:做好經營

在存量廝殺時代,儘管房企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但練好企業內功已成為房企大佬的普遍共識。在練內功的本事上,峰會上被頻繁提及的仍然是去槓桿、負債率、現金流,提高經營效率、精細化管理這些關鍵詞。不過今年仍然有一些新思路被提出來,比如數字化運營

吳建斌指出精細管理的必要性:高槓杆時代已然結束,這一方面是國家不允許,一方面是家庭買房的負債也很高。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指出,我們過去的槓桿實際上是宇宙級的:不僅有財務槓桿,還有經營槓桿(跟投、說明股實債),還有表外槓桿。

融資收緊的背景下,保證現金流為正,成為很多企業的生死線。因為,“今年賣多少,回款多少,扣掉支出,就是再投資的現金流增長”,林中因此建議回款要做到90%以上;吳建斌則給出了很多融資工具:股權融資(吸引大開發商合作開發)、非標準化融資工具:REITS、ABS、CMBS等等。

另外一種提高經營效率的思路是數字化轉型。金地集團董事長凌克為數字化轉型指出了分幾步走的策略:先實現管理信息化、建築工業化、服務智能化,再進而實現企業端決策以數字驅動、社區管理數字化;明源地產研究院的徐穎指出,就當下而言,數字運營也具有迫切性:通過信息公開、風險管控等手段可以有效減少內部腐敗

房企策略二:轉型做產業

峰會上,另外一個被頻繁提及的轉型思路是:做產業地產

明源地產研究院的徐穎解釋說,產業地產是未來,房企需要儘快建立自己的第二曲線。徐穎進一步指出地產行業盈利模式的幾輪關鍵特徵:資源致勝型,曬地就可以掙錢;產品致勝型,需要耐心打磨產品與服務;資本致勝型注重資本回報;經營致勝型要苦練內功;產業致勝要抓住產業趨勢。

中集產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張一平,直言自己目前只會在兩個地方做產業地產:粵港澳和長三角,因為只有這裡具有“產業邏輯”。

在盈利模式方面,張一平認為只要租售收入的理解比較狹隘,對於一家想要入駐園區的新企業來說,他們要考慮的也不近是租金的問題,還有成長空間、產區氛圍等軟性條件。

至於產業園區的經營,則需要另外一套,區別於傳統地產的人才結構——多招募善於招商引資的人才,而非建築師、造價師。

最後,我們需要注意吳建斌的提醒:

轉型做產城需要便宜又長線的錢。我們知道,這並非一般企業可以負擔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