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邪恶女女-LL


太平天国在最后的关头,主要兵力基本上都退守到天京城里。虽然兵力多少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几十万肯定是有的。加上当时天京城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因此,实际的兵力可能还更多。而当时围城的曾国荃湘军只有7万人。然而,很快曾国荃的湘军就冲进城里,而太平军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土崩瓦解。那么,为什么太平天国最后关头的战斗力会那么弱呢?

(洪秀全雕像)

一、洪秀全不作防守准备。

洪秀全在最后关头,对于和清军作战,有些消极对待的味道。消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进行战略规划。当湘军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就赶紧让李秀成回京守城。虽然李秀成曾建议说,自己在城外更容易牵制清军的兵力,但是洪秀全不同意。当李秀成回京后,又曾建议“让城别走”,可洪秀全依然不同意。总之,洪秀全害怕天京被攻破,不进行战略规划。

二是不进行防御部署。就算洪秀全一定要李秀成率军回来,他也应该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包括固守城墙,安排军事梯队,准备粮草等等。但是洪秀全却并不进行军事准备,只是天天祈求上帝派人下凡保佑天京。同时,他继续向老百姓灌输这种思想,从而让老百姓也产生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洪秀全之所以这样,既是他本身比较迷信,相信神灵的缘故。同时也是他当时已经得了很重的疾病,对身体的失望,也连带着灰心丧气,不思进取。

(李秀成剧照)

二、天京城外失利造成恐慌心理。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就进入了防御阶段。清军重新构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实施围困。天京外围,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年轻的将领,带着太平军在天京外围与清军多方挑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总体来说,败多胜少。

而且,对抗李秀成和陈玉成的敌对势力非常多。有曾国藩的湘军,有李鸿章的淮军,还有左宗棠的楚军。另外,英法侵略军由于害怕自己的势力受到影响,也多次恐吓阻击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862年5月,当陈玉成被清军抓捕以后,实际上太平天国整个西部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东部防线还多少有一些抵抗力。

接着,天京外围的据点被一个一个地拔除。后来,连李秀成也不得不回到天京。这样一来,天京基本上就成了孤城。孤城里的人,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内心里肯定是非常恐慌的。所以,当最终曾国荃用炸药炸破天京城墙,闯进城中的时候,城里人的心理防线一下就完全崩溃了。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家在恐慌,同时又没有防备措施的情况下,自然是难于抵抗的。

(陈玉成剧照)

三、天京城里群龙无首。

天京城在防守的最后关头,洪秀全又去世了。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最后阶段的精神力量。洪秀全告诉太平天国的将士,让大家不要着急,上帝会来救大家的。因为这个话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说出来的,所以大家深信不疑。

但是,洪秀全自己却生病去世了。洪秀全去世这件事,很多太平天国的将士是没办法理解的。洪秀全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怎么还能祈祷上帝保护大家呢?要么上帝是不存在的,要么上帝虽然存在,但是并不保佑洪秀全。上帝既然不保佑洪秀全,怎么还会保佑太平天国的将士呢?

最残酷的事情,就是失去信仰。当太平天国将士失去信仰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意志就垮了,没有招架之力了。

再加上洪秀全的继承人幼天王只是个小孩,当时也没有确立李秀成的辅政地位。所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是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湘军人少,太平军也是抵挡不住的。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天京之战中,曾国荃的一支湘军孤军深入,直扑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却居然奈何不了这支湘军。最后,这支人数很少的湘军不但站稳脚跟,还一举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本来我想修正题中兵力数字,后作罢了。因严谨数字尚有争议,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双方兵力数字都较悬殊)

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原因却非常简单。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个中原因,自然一目了然。

洪秀全的两个哥哥生财有道,致使天京长期缺粮

在李秀成救援安庆受挫后,曾经在天京提出建议,湘军很可能很快威胁天京,希望太平军开始在天京储存粮食,并且在雨花台附近加强防务。

这些建议,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赞许,决定开始在四周采购粮食入天京。可是,洪仁达、洪仁发发布命令,“要买粮的,一定要用我们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银子来买,没有银子,是没有票的。拿了票买好粮食的人,回来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交重税!”这样,大家都不肯去外面买粮食了。

洪天王的两位哥哥,贪婪无度,目光短浅,逼走石达开,污陷李秀成,掠夺天京民,又扰乱储粮大计,堪称大清超级卧底。


洪家兄弟的这招发财招数,直接导致了太平军在天京作战中的被动局面。由于天京缺乏粮食,太平军不敢在城内养大军。而外地的援军,来到天京后也不能长期坚持。洪天王,最后就因缺粮,带头吃“甘露”而归天。

天京缺粮,对湘军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敌人再多、再可怕,湘军只要咬牙坚持下去,太平军就自然会退去了!

举措慌张,不顾全局

在湘军进抵雨花台后,洪秀全立刻下诏,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后,调拨了军队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苏州主持东线战局。

李秀成的计划,是比较照顾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现敌军,对太平军来说,不算新鲜事。自打太平军定都天京,清军就常常来访,冮北大营、江南大营就常常屹立天京周边。太平军常见战法,是肃清周边,孤立敌军后,一举击破。比如,1856年,杨秀清等到西征取得一定战果,稳定外围局势后,才一举击破冮北大营。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议天京储粮,就是知道天京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很难直接驱走来敌。因此,稳定东线局势,再回师断敌后援,解天京之围,与当年杨秀清的策略是比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诏下,李秀成只得紧急回师天京,发动了“十三王解围天京”之战。

整个天京保卫战,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军调度无当,劳而无功。


以己为劣,攻彼之长

太平军和湘军,此时各自优劣势都十分明显。

太平军人多势众,可是,兵员素质低。据陈坤书的兵员册子记录,此时李秀军的兵员,多是1860-1863年间加入的部队。这些部队,多是流民、会党及未经“改造”的清军降卒。这些人,扰民有本事,打仗没经验。

湘军虽人数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参加过惨烈的安庆攻防战的。

偏偏,雨花台这地方要命,正面狭窄,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对兵多而不精的太平军极为不利。


雨花台的地势,太平军虽多,却只能在狭窄正面进攻


因此,李秀成建议出敌后,断敌归路。这可不是忠王胆怯,实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许”。这个不许,是以“上帝之言”传达的,只说神仙话,不说人话,李秀成连申辩的余地都沒有。

那就来硬的吧!

霸蛮的湘军

雨花台大战,把湘军霸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湘军此战,可不得“天助”,大军一来,就闹起了瘟疫,三万大军,大部没了战斗力。

也许,洪天王就是据此信息,认为“上帝助我”,令大军急攻吧。

湘军没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沟壁垒,以待敌攻。

结硬寨,打呆仗。背后是坚忍的霸蛮气。


当时,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双方以炮声作开场白,枪炮互射,争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对手。

谁吃亏?希特勒这样的一战老兵会告诉你,战壕是士兵的好伙伴!深沟壁垒的湘军损失不大!

随后,是太平军的冲锋了。

湘军深沟壁垒,放太平军接近时,才一齐放枪,太平军死伤惨重。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十几日。

李秀成十几天就在这里玩“添油战术”给湘军练级?当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枪炮进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军。

湘军也不傻,料着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处,就灌汅水,上毒烟,立木桩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军决意死战,组织纵深死斗!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就把他们推到沟里,慢慢的,尸体填平了“深沟”,太平军一拥而上!两军贴身近战,血肉模糊!湘军副将倪桂节阵亡,主将曾国荃脸上中弹,尤奋力组织反击,死战不退!

这样的死斗,持续多日!

地道里太平军也工夫不负有心人,地道挖成几处,火药爆炸,炸塌湘军几处营垒,大军趁势杀入!

湘军马上霸蛮拥上来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杀红了眼,不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时间,杀声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时正是太平军最后的机会,也是湘军不可退却的底线!

一番肉搏,湘军驱走太平军!



短兵相接,湘军营垒险像环生!

这样的险像,再来一两次,湘军恐怕就要交待在这儿了!

可是,湘军惊奇地发现:太平军撤了!

呵呵,托洪家兄弟的福,太平军粮食吃完了!

湘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准备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击了!

一点不同观点

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贪婪自私,目光短浅,又假托迷信,胡乱调度!亲手断送了自家江山!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你说的是雨花台之战吧?首先这个还不是太平天国最后决战,从战略角度说湘军破天京才是最后决战,但破天京时城里太平军才万把人,战兵才三四千,后来曾国藩上报说灭太平军十多万那一方面是虚报,另一方面是湘军当时屠城抢东西,把杀的老百姓都算在里面了,所以也不存在30万太平军挡不住1万湘军的问题。

如果单说雨花台之战的话,湘军不是一万,而是三万多,不过当时湘军生病的很多,所以有的资料上说能打只有一万。太平军的人数也不是三十万,其实际人数据曾国藩战后说大概是十多万到二十万的样子。也就是说太平军和湘军就人数而言比例应该是在7:1至3:1之间,而不是30:1。

但是呢,当时回救天京的太平军有几个致命弱点:

1. 这次行动史称十三王救天京--除了李秀成外还有十二个王爷呢,李秀成虽然名义上督率这些王,但实际上军令下达并不是非常通畅。

2. 天京之乱后洪秀全并不是很得人心,很多人并不是真心想救他。同时由于滥封诸王等原因,太平天国晚期不少高级将领已经有了军阀化的趋势,大家都抱着保持实力的心思,心不齐。比如这时候城里还有不少王呢,外面十三个王在打,城里的王也不出来帮忙,那外面的人谁会下死命打白白耗损自己的实力啊?所以救援的太平军里有不少部队其实没往真里打。

3. 湘军是早有准备,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十三王太平军是仓促赶来未带冬衣,兵粮也不足--这都是李秀成后来自己说的。所以仗只匆匆打了一个多月,到11月底太平军就打不下去了,不得不解围。

4. 兵员问题。湘军是湖南乡党,基本都是宗族带出来的人,相互信任,即便是平时有些矛盾的,这给围在雨花台了,也知道不拼命不行,都互相帮忙,肯战,能战。李秀成的军队里新兵很多,而且这些新兵多是从苏浙等相对富裕地区招来的城市游民和破产农民,还没有经过锤炼,基本是一盘散沙,战斗力不强,打顺风仗可以,打恶仗不行。

其他还有些武器、战术等技术原因也不多说了,总之,十万级别的太平军在雨花台一战中没有击破三万湘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不齐、兵不行、准备不足。

以上。


俄罗斯酒馆


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天国都城上游再无任何防守据点,这对于依赖长江的天国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之后,虽然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仍有建树,但是这却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因为对于曾国藩来讲,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攻灭天京!


1862年3月,曾国荃从安庆东进,拉开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军全线败退,5月30日,各路湘军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国荃部更是直逼雨花台。湘军的神速是太平天国方面没有预料的,此时天国几乎只有李秀成一人可用了,洪秀全多次催促李秀成率兵回援,9月,李秀成带领麾下十余个王,集中天国几乎所有兵力,共计近三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准备给天京解围。


而此时湘军的前锋部队只有3万左右,其中8000人还是新兵,同时这帮湖南兵军营里还爆发了瘟疫!此时湘军部队中,有战斗力的人员总共只有1万多!30万打一万,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军战斗力来说,湘军早就灰飞烟灭,可是这次却不同了。10月13日,太平军三十万众猛攻湘军,14日,天京城守军出城配合作战,李秀成准备两路包抄,围攻湘军,而曾国荃只能驻堡垒以守卫,然而太平军竟然打了十余天才打出些眉目,11月3日,李秀成进逼曾国荃指挥部大营!




但是,在随后的正面对决中,湘军以少敌众,竟然将太平军杀得大败,打到26日,太平军失利,李秀成宣布撤军,在这46天的雨花台之战中,太平军30万大军被1万湘军打得大败,伤亡数万。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这荒唐的结果,固然有湘军历来擅长守战的因素,但太平天国军队此时已经沦为一帮乌合之众则是主因,而天京的陷落,也不远了。


历史东拼西凑


首先,李秀成的十三王大军,没有30万那么多,最多只有20万人。其次是湘军也不止1万人,而是3万人。

真正困难的是,清军不仅仅是围攻天京,而是,三路大军,曾国荃围攻天京,李鸿章进攻苏南,左宗棠进攻浙江。太平军从江浙抽调部队去救援天京,导致在江苏浙江战场太平军局势危急万分,根本挡不住清军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两面进攻。

要知道,李秀成十三王太平军的家属家财,都在江浙,现在江浙危在旦夕。再加上,太平军极度缺乏粮食,部队不能长时间在外作战。天京城下的太平军援军,实际上,处于焦躁焦急情绪。

湘军建立起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还有充足的大炮,弹药和粮食。毕竟清军控制了水道,可以大批量运输粮草武器。而太平军只能依靠陆路运输,无论粮食,还是弹药都极度缺乏。

最后,就是李秀成实际上,缺乏与曾国荃打仗的经验。没见识过,曾国荃一道又一道壕沟围墙的威力。清军早就知道,李秀成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粮食就要断了。就每天坚守在深沟高墙里面,专门依靠大炮守卫。

太平军炮兵实力太弱,又无法压制清军,轰开一道道高墙。最后的结果,就是粮食吃的差不多了,就只能退兵,赶快回去守卫江浙了。最主要的是这批太平军早就没有了,坚决打下去的想法了,人心涣散。因为,这批退回到江浙的太平军很快就纷纷投降了,其中最多的一次,在苏州一下子就向清军,不战投降了7万人。


深度军事


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最后决战,是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一共投入了32万军队,清朝以湘军为主一共投入了8万军队。

最终是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1,天京保卫战的双方兵力对比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率领湘军驻扎天京城南的雨花台。

曾国荃共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师也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湘军总兵力约1.8万人。

此时,洪秀全的天京城内有兵约3万人。太平天国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里,在苏福和浙江一带。

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军共9万人,多次进攻曾国荃的湘军,均失败。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严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万多兵力从苏州出发,绕到宜兴到达雨花台之南,对曾国荃实施反包围。加上浙江李侍贤的3万多人,李秀成的总兵力约16万。

此时,包围圈内的曾国荃只有3万人。因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万人,湘军有战斗力的只有1万多人。

但不能忘记彭玉麟的湘军水师还有9千人,曾贞幹在江东桥保护粮道的5千人,

曾国藩又调集了3营水师和5千陆兵支援曾国荃。

所以曾国荃的总兵力应该有4万人(已扣除病死、战死的1万人)。

10月12日到11月26日,李秀成的16万大军对曾国荃的4万人,整整用了46天,未能攻克曾国荃的雨花台大营。

^ 李秀成
<strong>

因为军粮不足,李秀成放弃了围攻曾国荃,带主力进入天京就粮。

1863年2月,强攻曾国荃不下,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带15万军队渡江,经六安,准备远程攻击武昌,迫使曾国荃回救,以解天京之围。

这是洪秀全的大错招!

这一片现在都是湘军的地盘,曾国藩带着湘军剩余的兵力对李秀成进行堵截。太平天国水师薄弱,李秀成的粮道无法保证,在六安被重创。李秀成饶了一个大圈子,最后不得不撤回天京,15万大军仅剩下1.5万人。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此时天京城内只剩下1万太平军,湘军共有6万多人。


2,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然是洪秀全

洪秀全的瞎指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彻底覆灭。

洪秀全本人的军事才能非常平庸。

以前的时候,清军的江南大营在天京门外,就在洪秀全的眼皮底下,双方共存了很多年,谁也吃不掉谁。

因为当时的清军和太平军的火炮水平一般,防守一方只要深挖壕、厚筑墙,进攻的一方就要吃大亏。

除了保护粮道的兵力,曾国荃只有5万人来攻南京,南京城墙有70多里,根本不可能包围。所以曾国荃一直在南京城南的雨花台,重点攻天京南部。

洪秀全只有在天京城内有10万大军,就可以采用守势,不要硬攻曾国荃的雨花台。

然后双方互掐粮道,进行长期消耗战。

此时,太平天国的粮食基地只有苏常一带,也是李秀成重点经营之地,保住了苏常,才会有粮食源源不断地供给天京。

洪秀全调李秀成解天京之围是大错。

洪秀全又派李秀成渡江西进攻打武昌,更是错上加错。


2,太平天国的内乱导致军事人才凋零,江浙一带的士兵战斗力不如广西老兵。

从杨秀清开始,大量军事人才的消失,导致太平天国后期除了李秀成、陈玉成之外,没有多少优秀将领。

江浙一带新建的太平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很多人只是充点门面,一见势头不对,就一哄而散。


参考文献:

[1],陈宝辉,天京保卫战攻守双方兵力问题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3.5

[2],暴红博,曾国荃与天京之役,2010

[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1962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1991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挡不住湘军1万人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但要具体到这一次战斗的失败,指挥者李秀成是有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于这次战斗,李秀成认为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实力大减,再加上曾国藩的湘军的步步紧逼,处境已极其艰难。1862年9月,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兵临天京城下,与太平天国军队对峙于雨花台。

此时,沉迷于美女及经书的洪秀全急忙让在苏州的李秀成前来救护,李秀成很快就召集了30万大军(号称60万)赶来天京。而此是的曾国荃的军队却因为出现了瘟疫,三万大军仅仅只剩下万余有战力的士兵。

敌寡我众,对于李秀成来说,应该是轻轻松松就能取胜的。然而,经过44天的血战后,太平天国军队却败了。

对此,李秀成自己给出的战败原因是曾国荃的湘军战斗力太强,以及自己一方粮草不足。但这个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前面我们说过,曾国荃的士兵其实只有万余有战斗力了,就算是战斗力强悍到以一敌十,那也应该不是三十万太平军的对手。而要说粮草,此时,天京并未失陷,且三十万大军明显处于强势,要收集粮草至少不会遇到敌人的阻拦。所以说,李秀成认为的原因是站不住脚的。

那30万战不过1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李秀成急于返回苏州,急功近利,指挥失当。

我们知道,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已经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盘苏州了。因为洪秀全的急诏,李秀成不得不率军救天京,但心里却是担忧苏州的。

于是,战斗一开始,急切的李秀成就开始使用人海战术,命令士兵猛打猛冲。面对太平军的人多势众,曾国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输,于是采取了挖深沟,筑高墙的“缩营自保”策略,不主动进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劳。

这样一来,太平军的人海战术基本没用,冲过去一批,被湘军的枪炮杀死一批,打了十几天,伤亡了数万人,却没有一丝效果,反而使得太平军的士气受损,战斗力减弱。

没办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进行更猛烈的冲锋。但湘军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杀红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军终于久攻不下。血战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战斗,退入天京。

此一役,占据军力、武器等绝对优势的太平军本来是有机会取胜的。李秀成完全可以用优势的兵力包围曾国荃,稳扎稳打,先挫伤曾国荃军队的士气。然后派兵断了湘军的粮草供应,对于孤守雨花台的湘军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如此一来,湘军必败。所以说,虽然,李秀成做为太平天国一个优秀将领,他被捕后的顽强让后人称颂,但此役的失败,却是无法逃脱责任的。

各位朋友,您觉得我分析得对吗?欢迎批评指正。

挚守静笃


为何李秀成兵败雨花台:此王掌控太平天国最精悍的洋炮,没来帮忙

太平天国后期,其军事水平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太平军再也没有前期和中期那样连战连捷了。特别是1862年和湘军拉开的天京雨花台之战,备受世人诟病。李秀成统帅十三王,共计20多万太平军,对外号称60万,全力围攻天京城下的曾国荃部不足3万的湘军,但最后血战了46天,以多打少却没打赢。这使得原本被誉为良将的李秀成留下了军事生涯中的一大败笔。另外,雨花台之败也导致太平军的意志被湘军击垮了,从此再也没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直到天京陷落。

事后我们再来分析这场雨花台大战,五倍于湘军的太平军为什么这么差劲,难道真的没有打赢的可能吗?永宣也认为,肯定有可能打赢这场战役的。如从战术或战术武器层面上来说,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都达到了优化,那么打赢的几率就大大增加。此战中太平军的缺点在协同动作、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方面。譬如李秀成带领的20万太平军看似一体,其实是由14王各自的军队短期内组合而成,在指挥和协同方面问题很大。另外,永宣还从战术武器方面说说这场大战。

雨花台大战期间,太平军使用了大量的洋枪,当然湘军也有,还有炮,双方都有土炮,太平军还有一部分洋炮,所以武器方面太平军优于湘军。当然,湘军打仗从不把武器放在第一位的,反而他们的武器往往较陈旧,因为他们迷信硬打硬拼(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往往太平军好不容易在湘军的防守阵地炸开一道口子,冲上去占领了,但没多久就被湘军拼命夺回去了。因此,湘军的拼命霸蛮精神弥补了武器上的不足,让原本武器占优的李秀成落败。

永宣感叹,湘军的阵地如此坚固,其实李秀成原本是可以攻破它的。因为李秀成并没有发挥他武器优势。湘军可以用霸蛮精神弥补武器上的不足,那是因为李秀成的武器优势不明显,如果武器占绝对优势,湘军必败,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在核武器面前……

李秀成率这么多太平军前来救援天京,其实是很仓促的,因为被洪秀全催得没有了余地。因此,准备不充足,没考虑过较长期的后勤供给,甚至连装备了最精悍洋炮的一支太平军也没带来。李秀成部攻打上海前后,其部将归王邓光明有钱又有眼光,建议李秀成把太平军装备最先进的洋枪洋炮,李秀成采纳了建议,并让他统帅太平天国最精悍的洋炮队。因此,归王邓光明部下凭借洋枪洋炮威震敌胆。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城内的清军听说归王邓光明带洋枪洋炮来了,个个大惊失色,后来听说他没来,又弹冠相庆。由此可见,邓光明部洋枪洋炮的威力。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雨花台大战,李秀成没有叫上归王邓光明前来帮忙呢?如果他的洋炮大队来了,洋炮能穿墙裂石,湘军营垒岂不是轻而易举就被摧毁,就算湘军再怎么蛮干也只是血肉之躯,失去了屏障,肯定会被李秀成20万人群殴致死,而且这些城外的太平军还会和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内外夹攻。而且曾国荃也素闻邓光明的洋枪洋炮厉害,也非常担心他前来帮助李秀成。

可是归王邓光明部太平军并没有前来,李秀成虽然开始没有带他们前来,但是在雨花台苦战了一段时间后想到了他们,于是立刻下令调他们火速前来天京增援。而此时归王邓光明驻扎的杭州,备受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牵制,短时间无法抽身,否则全盘崩溃。因此归王邓光明回复李秀成说他们不能来。这可愁坏了李秀成,同时乐坏了曾国荃兄弟俩。

忠王等十三王谋解天京围,攻雨花台方酣,呼归王洋枪炮队往助战,而杭州战务方殷,不得赴,曾国藩以湘军器械粗劣,素畏洋枪炮之猛烈,闻归王不至,深以为幸。

于是,永宣觉得,既然装备了最精悍的洋枪炮的归王邓光明部太平军名副其实,如果把它调到了雨花台前线,那么此战结果将会改写,李秀成将击败曾国荃。对此,阅读诸君,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天国志》



永宣论史


首先当时天京城外的湘军是3万人,其次,太平军战斗力很多时候,被我们在想象当中夸大了。八旗绿营到了清朝后期再腐败,我们在通读了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以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太平军14年战争,极少出现全歼1万清军的战例。那怕对手是八旗绿营,太平军一次全歼对手1万人以上的战斗,也是屈指可数的。如果算上地方临时招募的乡勇,民兵,那还稍微多几次。

太平军最擅长防御战,对于攻坚战能力,并不是很强。清军防御坚固的桂林,长沙,安庆外围的工事,武汉外围工事等等,太平军都没有办法攻破。太平军攻克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太平军势大,守军兵力太弱,提前逃跑了。

太平军真正的攻坚战胜利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太平军的特点是善于防御战,善于大范围的机动战,寻找机会进入清军防御薄弱的地方,占领众多县镇州城,随后清军再来反攻,一点点失守,太平军就再进行大范围机动。

直到最后,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太平军再也没有机动余地,就只能被围困在天京。李秀成的30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新兵,缺乏粮食,也缺乏冬装。而且,就在李秀成围攻天京城外湘军的时候。

李秀成在江浙的地盘,受到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猛烈围攻,损失大片土地,李秀成又不断回军增援。也导致,李秀成左右为难,顾此失彼,两头全部失败。


历史救生圈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京保卫战(今南京),在这场战役中,双方主将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大清国湘军主将曾国藩和兄弟曾国荃。

至于,李秀成的30万军队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我想应该先搞明白一个问题----兵不厌诈之数字幌子!

1862年7月,天京外围被清军围得水泄不通,形势十分紧张,洪秀全一日三诏督促李秀成从上海回援,李秀成接旨后,立刻明白“兵贵神速”的重要性,于是亲自率领13王,领兵20余万,疾驰天京。为了迷惑清军,给清军施压,打赢心理战术,对外号称60万大军。

而清军那,据传,当时曾国荃率领的清军应该是3万人,至于题主所说的1万人,应该指的是除去老弱病残后的即战力1万人。

不过,无论是太平军20万VS清军3万,还是太平军30万VS清军1万,从双方兵马数量来看,存在巨大差距,无论如何李秀成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结果,却是他输了。

对于输掉这场战役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太平军虽兵员众多,但粮草不足

前面我们介绍到,洪秀全一日三诏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接旨后肯定马不停蹄的往回赶,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从上海赶往天京,长途跋涉,为了争取作战时间,肯定是轻车简行,随军粮草携带不足,再加上准备不充分,到了天京后,人困马乏,粮草所剩不多,所以,太平军内部出现内忧外患,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士气,甚至会出现逃兵现象。

2.西方列强认清形势,不再支持太平天国

洪秀全成立的拜上帝会,信奉基督教,西方列强为了推翻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同信圣经的拜上帝会一些支持,甚至,英国和法国还特意安排特使拜访过洪秀全及各位藩王,这让天平天国的实力大增。

但是,后来,西方列强发现拜上帝会虽然得益于基督教,但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存在天壤之别,而且天王洪秀全成立的太平天国等级森严,生活糜烂,朝纲败坏,简直是一个残酷的政权,这些并不符合西方列强的价值观,遂渐生间隙。

后来,西方列强向清政府及太平天国提出割地、赔款、续约等一系列无耻要求后,洪秀全斩钉截铁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概不予承认。

这让西方列强转变了看法,就在此时,清政府又想办法极力拉拢西方列强,请西方列强帮助清军消灭太平军,所以,西方列强只能将战略目光投向了清政府,不再继续支持洪秀全了。

缺少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太平天国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3.天平天国藩王内讧,成为了转折点

我们都知道,自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后,生活腐化,很少管理朝务,军政大权大部分交给了东王杨秀清,而杨秀清利欲熏心、图谋不轨,为了抢夺皇权,天王洪秀全秘密安排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最终,东王杨秀清一家老小死于韦昌辉之手。

当翼王石达开来到天京后,得知杨秀清一家老小全部被杀,便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二韦昌辉不服,遂建议天王洪秀全处理石达开,洪秀全默许后,韦昌辉率军杀入翼王府中,无一幸免,幸运的是石达开早在前一天晚上逃离了天京。

之后,石达开以“杀北王、平民愤”的理由,建议天王杀掉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没想到天王也默许了,所以,韦昌辉和秦日纲也被杀了。

再加上前期冯云山、萧朝贵战死,后期,石达开远征,太平天国高级将领所剩无几,即便后期出现了李秀成、陈玉成等后起之秀,但当初的几位“铁杆”离去,严重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实力,这也成为了由强变弱的转折点!

4.曾国藩发动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

恭亲王奕欣、张之洞、曾国藩等重臣提倡洋务运动,兴办工厂,建立新式军队,并引进了一些西方军事装备,这些举动使清政府的实力大大增强,尽管兵员较少,但是装备精良,再加上曾国荃擅长打防御战,所以,胜利的果实偏向了清政府。

天京保卫战,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历时40余天的战争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结束。至于30万太平军输给了1万清军,已成为了历史烟云,但是掀开历史面纱后,我们能感受到李秀成虽然兵多将广,但太平天国的日益腐化、无情内讧,早让士兵们丧失了斗志,也丧失了对洪秀全的信任。其结果值得深思!


动动手指关注@雪地里的小画家,倾听更多历史故事!期待各位的补充和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