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华尔在上海重组洋枪队,英国舰队司令在上海抓捕了他

在晚清中国成立的由美国人华尔领导的洋枪队,作为统领的华尔曾经有过成为西方阶下囚的经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破坏了西方向清廷和西方承诺的“中立”原则。没有经过西方批准的擅自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

虽然当时华尔军在早期作战中毫无成效,可以说是屡屡失败的,但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得知华尔领导的洋枪队正同太平军作战,尽然只是一些小规模的作战作战,但这还是引起了密迪乐的担心,担心太平天国方面指责西方破坏“中立”原则,密迪乐给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卜鲁斯写了封信,并给美国、西班牙驻上海领事也分别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担忧。因为华尔洋枪队有这些国家的人,密迪乐在给卜鲁斯与美国、西班牙领事的信中说,反叛者希望避免触犯外国人,但他们可能无法把华尔洋枪队和英国正规军区别开来,他担心华尔部队的不断活动可能会导致太平军认为西方破坏了“中立”原则而发起报复行动。

美国人华尔在上海重组洋枪队,英国舰队司令在上海抓捕了他

本文根据《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改写

密迪乐的担心,当然是害怕因此而影响太平天国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承认,这也是驻华公使卜鲁斯所担心的。本来根据额尔金与太平天国的接触,太平军已承诺在1861年底之前不进军上海。洋枪队的举动会不会是太平军改变承诺,虽然卜鲁斯还没有正式走马上任,但他还是以外交官的身份拜会了江苏巡抚薛焕,要求取缔华尔的队伍。那么卜鲁斯的要求,薛焕是什么态度呢?薛焕的反应并不积极,作为江苏的一名最高行政长官,他当然是希望华尔领导的洋枪队在镇压太平军的行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他并没有把卜鲁斯的要求放在心上,而是与吴煦、杨坊商议,为华尔制定战略目标,要求洋枪队发挥作用,当然,薛焕是一个聪明人,在咸丰帝还没有病逝,朝权仍然被肃顺集团把持,并不主张利用外国人打击太平军的氛围里,薛焕明白,无论如何得向朝廷说明此事。

薛焕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说,“由吴煦雇募吕宋国(菲律宾)夷人一百名作为夷勇,前仆嘉定、昆山与太平军作战”,[1]显然,薛焕的奏折是打了水分的,隐瞒了华尔军队已初具规模的事实。

卜鲁斯要求薛焕解散洋枪队,在上海的外商以及华商都持反对态度,毕竟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在他们看来,洋枪队的存在,具有象征意义的能保一方平安。

对于卜鲁斯的要求,美国与西班牙领事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两国当然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形象,他们认为,中国雇佣菲律宾人与英国雇佣中国人是完全相同的。美国与西班牙领事还认为,华尔的军事行动对保护上海的外国利益是有益的,特别是英国的商业贸易利益。

美国与西班牙领事虽然抬出了华尔洋枪队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英国在上海的商业利益的由头,但卜鲁斯仍然坚持要求取缔洋枪队。为此,卜鲁斯还多方活动,制造华尔洋枪队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印象。

美国人华尔在上海重组洋枪队,英国舰队司令在上海抓捕了他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再者,华尔每一次战败都要招募新兵,而这些新兵大多是从英法联军中诱惑而来,华尔每每以高额待遇、兴奋、冒险、丰富的劫掠来诱惑联军士兵从他们的船舰上逃跑,逃到华尔的队伍中来,这种行为在华尔看来相当有趣,而却引起了英法联军及驻上海当局的不满。于是对洋枪队极尽污蔑之能事。

就在密迪乐给薛焕写信一个月后,《北华捷报》报道了洋枪队的成员曾经在上海参与抢劫的事件,该报还评论说,“难道不能说服西班牙领事命令他们这些西班牙臣民回国吗?我们确信各签约国的人们会帮助他。这帮人(洋枪队)由于受到上海道台雇用就可以无视一切法律,这实在是一种耻辱。”[2]

卜鲁斯坚持要求取缔洋枪队,让薛焕心中很是不满,暗骂卜鲁斯是一个“固执”而吹毛求疵的人,作为华尔的直接支持者,吴煦也当然明白英国人是担心自己的利益在太平天国那里得不到承认,也明白英国人士担心此举有可能引发太平军对上海的猛烈攻击。因而,宣传上海地方雇佣外国人是“中国人为翦灭海盗而雇的,”[3]从而巧妙地回避了中立问题。

尽管薛焕、吴煦以及上海商绅百般努力,但在卜鲁斯的压力之下,清廷与美国方面只得妥协。1860年九十月间,英法联军攻占京津,如惊弓之鸟的咸丰帝很担心雇佣“夷勇”问题再引狼入室;在西方与清廷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刻,英国的反对也是不想让这样一支队伍被清廷所用。面对复杂的形式,清廷只得表示,中国不需要这类军队的军事援助,清廷急于回避对华尔的雇佣兵活动负直接责任,便向西方表明,华尔的部队是一种商业活动,他们的行为与清廷毫不相干。

美国人华尔在上海重组洋枪队,英国舰队司令在上海抓捕了他

1860年代的上海松江

在清廷做出表态之时,美国驻上海领事施密威良先是指责美国海军上将高夫支持华尔组建洋枪队。9月24日,施密威良又照会上海地方官吴煦,指控美国船“哈特福德”号上的两名逃兵已直奔松江“与叛军作战”。他责备吴煦说,这两人是吴煦或者华尔雇佣的,让他们参加到太平军作战的行为,这直接违背中立法。

9月25日,吴煦回信说,他没有雇佣过美国士兵,也从未派外国人到松江去。当然,他的反驳并不完全真实,而且这时洋枪队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9月27 日,薛焕命令吴煦写信给施密威良,告诉他“中国人以前为消灭海盗雇佣的外国人现已全部解雇了”。[4]他补充说,除外国海关人员外,中国政府中没有雇佣任何外国人。一个月后,《北华捷报》证实了吴煦的说法。报道说,洋枪队已经解散,但华尔的一些士兵仍然滞留在杨坊那里,他们当然是希望再次被上海地方所雇佣。

那么,华尔所领导的洋枪队真如《北华捷报》所报道的那样,在1860年九十月间已经解散了吗?一个事实是,因为洋枪队队员们作战不力,恨铁不成钢的华尔在大骂他的士兵们之后,常常要身先士卒指挥作战,结果华尔在1860年8月的青浦的战事中身负重伤,再者,正值驻华公使卜鲁斯向各方施压,要求解散洋枪队,作为华尔的支持者,高夫与希尔便将华尔保护起来,他们给华尔找了一个秘密住处,洋房并派人“守护他,照料他,因为‘泰记’的老板杨坊,那时以为他就要死了”。所以这给外界一种印象,洋枪队已经解散,首领华尔这个曾经的海盗也不知所踪,但华尔的一位密友奥古斯都·阿·海士声称,华尔在8月末协助击退了上海的李秀成部队。有些报道则说华尔在1860年底到国外进行治疗,但对于他的确切行踪,几乎得不到可靠的细节报道。[5]

美国人华尔在上海重组洋枪队,英国舰队司令在上海抓捕了他

洋枪队在训练队列

到了1861年4月,华尔又重新出现,因为此时华尔的伤情已经痊愈,发音困难的问题也基本上得以恢复。经历了因为军纪涣散而使自己身受重伤的华尔每日里都在思考该如何重新组建自己的队伍,他也认识到对士兵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作战能力的重要性。于是,他又从那些流浪在上海的外国人甚至是一些敢于冒险的中国人中遴选那些适合加入洋枪队的人。

就在华尔为重新组建洋枪队而积极努力之时,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英国驻上海当局的主意,卜鲁斯得知华尔要重新组织队伍,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的希望抓捕华尔并永远地取缔洋枪队。为此,卜鲁斯要求江苏巡抚薛焕予以配合,但薛焕只是应承,配合起来却没有效果,再者,上海地方官也常常与华尔暗通消息,随时报告英方的消息:只要英国炮舰一靠近,哨兵就立即通知华尔;提供情报的人将搜索队引入歧途;松江的地方官则公然编造华尔的行踪。英国驻东印度及中国舰队司令何伯中将对卜鲁斯抱怨说,在拯救在华从军的英国人时,“我有权要求上海的清帝国官员给予有力协助。但是他们的协助不仅软弱无力,而且虚伪,就像是为放跑多数人而交出几个人的诡计”。[6]

英国驻东印度及中国舰队司令何伯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厌恶和不耐烦,他决定采取行动,他的决定一是指责华尔的军队在上海有劫掠活动,认为这种活动极大地危害着上海的安危,要求立即停止这种活动,另外,对于华尔招募新兵引诱英国水兵离开他们军队的做法,也不能容忍,都要求立即停止,认为华尔此举犯有破坏“中立”原则的罪行。虽然进入1861年,英国的“中立”政策在松动,不公开宣布而实际已经在参与到中国的内战,但在河伯看来,这是另外一回事,于是,他做出这些举措后,于4月24日亲自率领一队水兵,分乘英国海军快艇四艘,直奔松江而去。此时的松江成了华尔的大本营,因为太平军对英国有1861年底不进攻上海的承诺,便主动退出了松江,所以松江仍由华尔军守卫。

美国人华尔在上海重组洋枪队,英国舰队司令在上海抓捕了他

1860年代洋枪队在进行军事训练

何伯带着水兵直奔松江,到了松江府城门方才停下,何伯要求华尔军队无抵抗的允许他们入城,华尔并不想与何伯发生冲突,便下令士兵大开城门,准许何伯入城。何伯入城后,即要求华尔军队列队接受检查。何伯说,华尔的军队中有英国和美国逃兵,要这些人参加到镇压太平军的行动中,显然破坏中立法。

经过检查,何伯果然在华尔的军队中发现29名英国逃兵和两名美国逃兵,何伯不由分说,便下令将这些人带走。

而华尔的被捕等于是自投罗网,当何伯和他的水兵押着英、美逃兵登上“切萨比克”号军舰准备返航的时候,华尔匆匆地追赶而来,要求何伯支持他的整军计划,何伯不由分说便令人给他戴上了镣铐,华尔便成为英国驻东印度及中国舰队旗舰上的囚犯,这便是华尔成为西方阶下囚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周元春: 《晚清督抚与“借师助剿”关系》,《文史月刊》2012年第11期

[2] 《北华捷报》1860年7月21日。

[3] [美]史密斯:《十九世纪中国的雇佣军:外国雇佣兵与清帝国官员》,汝企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4]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咸丰朝), 台北1968年版,第367页。

[5][美]史密斯:《十九世纪中国的雇佣军:外国雇佣兵与清帝国官员》,汝企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6][美]史密斯:《十九世纪中国的雇佣军:外国雇佣兵与清帝国官员》,汝企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