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賤傷農”變成“菜貴傷民”,這個難題,如何解決?

“菜賤傷農”變成“菜貴傷民”,這個難題,如何解決?

報載,前些日子,山東某地,39歲的菜農韓進因想不通而上吊,留下妻子和兩個未成年女兒,撒手西歸。

韓的自殺,源於菜價。今年開春,韓種了6畝捲心菜,辛苦勞作近三月,資金投入萬餘元,換來的竟是8分錢一斤的傷心價,不但一分錢沒有賺著,反倒背了一屁股外債!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菜賤傷農”報道頻頻見諸媒體之時,城市居民小區,時不時又傳來“菜貴傷民”的抱怨聲。

“菜賤傷農”變成“菜貴傷民”,這個難題,如何解決?

這究竟是咋回事?“菜賤傷農”咋變成“菜貴傷民”了呢?

有學者指出,同樣是蔬菜,在農村是那麼賤,到城裡卻那樣貴,顯然是流通環節出了問題。公路運輸,批發商場,賣菜小販--------此三類經營者,血管裡沒流淌“道德血液”,賺得太狠,撈得太多,以致本該便宜的蔬菜,一到消費者手中,就變得奇貴無比。

真是這樣嗎?按邏輯推論,應該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

然而,事情怕就怕認真,問題怕就怕追問。前些日子,首都某媒體派出記者,深入山東蔬菜生產基地,從農民半夜收菜開始跟蹤,裝車、運輸、進京,賣到新發地批發市場,再跟蹤菜販用小車拉至菜攤,一斤一斤,零售給消費者……全程跟蹤結果,得出三個結論:

其一,蔬菜價高,並非運輸成本太高。記者一路看到,各關口的收費,並不算高,不少關口還對拉菜貨車開闢“綠色通道”,免收路費。所謂運輸成本,主要是必不可少的汽油錢和司機人工費。

其二,批發市場,會有加價,但亦不算太高。由於政府調控物價,新發地等批發市場,還奉命對捲心菜等幾種大宗蔬菜,免除數百元進揚費,以儘量降低成本。

其三,蔬菜價高,最大一塊,在零售環節。即,當小販來到新發地,將蔬菜批量買走,到城裡各農貿市場出售時,加價最多,也加得最狠,一般加價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一倍以上。

如此說來,籠統講流通環節出了問題,解決不了問題。具體分析下來,運輸成本,已無多少降價空間。批發市場,加價大體也還不太離譜。最該改進的,是最後一個環節,蔬菜零售。

但細一調查,問題又來了。蔬菜零售,小販之所以加價最多,除了想趁機多賺幾文活命錢外,也有其不得以而為之的苦衷。近些年,京城整頓市容市貌,已將街巷零星小販,通通取締,趕進室內農貿市場。而農貿市場又非政府公益資助,每個攤位,都得收費,且收得不低,小販倘若加價太少,本也撈不回來,他是決不會幹也幹不下去的。

問題分析至此,對策也出來了。既然最後環節加價太多,可不可以把這一環節繞開,另闢蹊徑,讓市民吃到價廉物美的蔬菜呢?應該可以吧。全國各地,近來紛紛嘗試農超對接,乾脆將蔬菜從農村一傢伙拉到超市出售,豈不省去中間環節,省下那麼多費用?

此舉固然不錯,但其效果有限。因為,城市那麼大,超市那麼少,市民卻又那麼多,怎麼可能全都跑到有限的超市去購買天天都需要的蔬菜!此舉雖能解一時一地之急,未可從根本解決問題也。

問題癥結何在呢?老詹當過多年經濟記者,長期關注農產品生產銷售,依我看,所謂“菜賤傷農”,固然有中間環節加價問題,但從根本上說,也和農產品先天缺陷有關。大凡農產品,都有一定生產週期,到底種多種少,如何才能賺錢,農民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和個人感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傳回的信息很容易造成當年某類農產品漲價,來年必定因農戶大量種植而降價。這種“多了價低,價低少產,少產價高,價高多產”的循環與波動,幾乎是一家一戶農民長期難以擺脫的魔咒。

最終的解決辦法,應當由政府引導農民逐步建立聯合經營體,逐步實行有前瞻性的訂單農業,並由政府在城市逐步建立一些帶公益性質的農貿市場,在降低販菜者成本的基礎上,拉低最終菜價。當然,這都是理論和邏輯上的推想,真要實行,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是得再耐心等一等的。

“菜賤傷農”變成“菜貴傷民”,這個難題,如何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