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滿清入關的?

恢復的廣告


正好手裡有一份專業研究論文《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情報蒐集》,我列舉下日本當時最關心的是哪些大陸情報,大家自己得出結論吧。



日本對於明清換代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二個,一個是訪問長崎的明朝商船,他們傳遞的消息被日本人稱為“唐船風行說”,這些情報會專門蒐集好直接送往幕府,可見日本對於中國情報的重視。


崇禎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



日本人剛聽到這消息是不太敢確信的,正好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發生海難,漂流到關外的暉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當地部落誘捕,其中倖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當時正全力應付李自成和明朝勢力,為了不多增加敵人,對日本採取了親善政策,這批日本人後來由朝鮮渠道轉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卻以為這代表了清朝新政權對日本的武力示威,當時一度恫嚇清朝屬國半島國“ 日本準備向南京出兵,協助保衛明朝“。這反映在當時的德川幕府高層中,有一批人確實是對清朝攻佔北京很不滿的,在他們看來,明朝與日本都是文明國家,而滿州人卻是蠻夷。




或許有些人會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發生了戰爭麼?為何日本人會天然的站在明朝一邊?


首先的原因是與明朝發生的戰爭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爭,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樣,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講到這裡。


閉家鎖的紅楓


明末滿清是異族,入關叫侵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日本人來了,“日中親善”,要“大東亞共榮”,日本地處中華文化圈——“天下”——的邊緣,領土狹小,資源匱乏,災害頻仍,所以他們始終不忘爭奪生存空間。要為自己的的侵略尋找合理合法的依據,就搬出蒙古、滿清入主中原的史實:為什麼他們有資格逐鹿中原,我們就不行呢?根本就在於,日本人來到中國,早有縝密計劃在心,通過移民、奴化教育等措施一步步地同化被佔領區的中國人,而不是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同化。

從歷史角度,抑或說以當時明朝治下的諸民族來看,滿清入關的種種行為是異族入侵,是亡國滅種,是毀祖廟滅社稷,雖然漢族士人部分地採取合作,但是終清一朝,以類似“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反抗運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同樣,日本也效仿滿清侵略中國,是異族入侵亡國滅種,日本入侵之後儘管抗日運動曾經處於低潮,儘管反抗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反抗運動從來沒有間歇過,光復河山的運動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滿清入關和日本侵略都給中華大地極大的破壞、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中國文化源頭的殘酷踐踏,皆有欺師滅祖之嫌。滿族入關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樣性質的,都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分析,沒有任何區別。它們的區別在於征服的結果和在中國實行的政策,即後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國並與中國既有民族——漢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漢族同化),接受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和人文認知;而日本則失敗了,他在中國推行的是殖民政策,僅僅把中國作為一個殖民地和資源供給區,而這個不一樣的結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挑燈看劍吹角連營


其實早在崖山之後日本都認為自己才是華夏文明的傳承了,特別是那兩陣颱風趕跑蒙古人之後,日本認為是天意,有神助。

日本在宋朝時期對中國還是很尊敬的,有記載宋亡後日本全民素篙,以此悼念中原的淪陷。但我覺得可能性不大,當時日本生產力很落後,民眾幾乎都是半飽的狀態,弄個全民素篙估計都要去掉一年GDP了,呵呵。

明朝的時候日本對中國的態度也不如宋朝以及之前了,不如然也不會敢攻打朝鮮和明朝開戰了。甚至豐臣秀吉書信中還稱中國人為“須虜”,“虜”的意思不必多說。

至於清朝更不用說了,和朝鮮一樣,都是一副:我打不過你,但也看不起你的態度。


中槍的小鵪鶉


“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華夷変態》。

日本人對待清朝入關的態度,大概可以用《華夷変態》(かいへんたい)序文中的這句話來概括。

晚明以來,日本早已脫離傳統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秩序,並試圖構建幕藩體制,1592年開始的壬辰戰爭正是這樣一種情緒的終極體現。

對於清朝的崛起這件事,日本的態度與當時的朝鮮遙相呼應,形成一種詭異的重疊。日本視清朝為“虜”,或者直接稱清朝為“韃靼”,認為“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這些話充滿著華、夷之辨的意味。

由此可見,日本江戶幕府當時對清朝是極為鄙視的,對清朝入主中原這件事,更是不屑。

正如前面提到的《華夷変態》的序文,日本江戶幕府將明清易代視為“華夷變態”。在儒家的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下,日本以先進文明而自居,所以才會對清朝頂替明朝,成為儒家世界的天下共主而有所質疑。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唯有繼承儒家道統的日本才可以被視作是“中國之地”,也唯有日本才能擔當東亞世界的新主人。如此看來,傳統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文化認同,在1644年以後遭到瓦解。

我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日本人說這些話,並不代表他們忠於明朝,或者忠於儒家文化,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話就是正確的,你就要沿用他們的話裡的邏輯指斥清朝。我們只需要明白的是,這些話都是有特殊的政治意圖的。


HuiNanHistory


提到這個問題,我想難道只有真正的日本人才能回答這個看法嗎?非也,我們也可以從日本的教材,以及外交文書裡面找到答案。

關於日本對滿清入關的看法,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大一統的漢唐兩朝,日本是非常的膜拜的,在西漢時期,日本曾經被中國漢朝皇帝封為漢倭奴國。到盛唐時期日本也是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求學,比如日本現在的老式建築多為唐式建築,日本的武士刀也是唐刀的原型。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的文化都是從中國提取學習的。日本的服飾和服,以前也叫吳服,日本的木屐鞋,也是從中國吳越之地學習而來的。這也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從安徽馬鞍山出土的1800年前的朱然墓裡的木屐鞋,而日本的和服也是古代吳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衣冠和鞋是由江浙一帶傳過去的。日本也承認日本的文化服飾來源於中國古代。

而了蒙古建立元朝後,日本就認為中國已經滅亡了,自己才是中國的繼承者,應該被稱為中華。而到了大明洪武年間,日本再度派遣使到了中國,寫下來的漢詩: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到了大明永樂年間,日本足利幕府的將軍足利義,隱瞞了日本天皇的存在向大明永樂皇帝朝貢,永樂皇帝冊封足利義為日本國王。日本再度被納入到中國朝貢體系內。

自從滿清入關後,推出的剃髮易服政策再度導致了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地位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國的地位聲譽降到了最低。清朝人被日本人嘲笑為、豬尾奴,辮髮和尚。日本的儒者甚至提出了,日本非中華日本近於中華,中國雖是中華,實乃韃靼支那。在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條約中,日本拒接滿清自稱中國,也拒絕清朝皇帝使用“中國皇帝”的頭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漢、唐、宋,乃自明,是奉為正統中國的。


遊牧江湖


滿清,後金也。自金為蒙古所滅,後人多以國為姓,各依所部雜居關外。努氏征服各部,先討蒙古以雪前恥,繼而入關亡明。肆意屠戮漢人,剃頭易服使順,故日人謂之清國奴。稍有反抗或犯上者即稱之漢奸以為賣國(清末外交失利專此以咎漢臣以滿人決無叛國者),雖清亡百年,此稱尤存,以勿忘漢之夷化所得之號也。


izen


這個世界有個圖蘭運動,像什麼匈奴人的後代匈牙利,突厥人的後代土耳其和中亞國家,蒙古人的後代蒙古,加上韓國,日本,人家認親都是北方通古斯人的後裔呢。所以日本人覺著人家遠親可以統治中國,他們當然也有資格了


用戶2486050119825


第一點就是不敢相信,大明會被蠻夷打敗,覺得很震驚。第二點也成為了日本為以後侵略中國想佔領取代中國埋下了一個觀念的伏筆。日本人想蒙元滿清都可以取天朝代之,日本為什麼不可以?這種想法隨著清朝末期各種無能而極具膨脹,接著付諸於行動展開中日戰爭取而得天朝。後期應該都知道了。日本沒成功,想法是正確的。


塔木卡


日本人對這段歷史進行了研究,所以他們認為中國好征服,才有了七七事變


于思敏


這個問題絕逼是不懷好意,我不知道這個提問者到底有啥目的,可能是想讓中國內鬥,要麼就是想證明日本比中國更應該擁有華夏土地。

我就說一下現在的英國吧,英國有一個傳說中的英雄,對,就是那個亞瑟王(不是那個黃頭髮的C8,亞瑟王是凱爾特人,應該是紅頭髮)

這個亞瑟王是英國的傳奇國王,英國不可否認的英雄,但是這個亞瑟王是凱爾特人,而今天的大英帝國是日耳曼人建立的,亞瑟王就是抵抗日耳曼人入侵的英雄,結果呢,現在這幫日耳曼人不還是把他們祖先的敵人亞瑟王當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