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满清入关的?

恢复的广告


正好手里有一份专业研究论文《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我列举下日本当时最关心的是哪些大陆情报,大家自己得出结论吧。



日本对于明清换代的情报来源主要来自二个,一个是访问长崎的明朝商船,他们传递的消息被日本人称为“唐船风行说”,这些情报会专门搜集好直接送往幕府,可见日本对于中国情报的重视。


崇祯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进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消息已经从北京传到长崎。



日本人刚听到这消息是不太敢确信的,正好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发生海难,漂流到关外的晖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当地部落诱捕,其中幸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当时正全力应付李自成和明朝势力,为了不多增加敌人,对日本采取了亲善政策,这批日本人后来由朝鲜渠道转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却以为这代表了清朝新政权对日本的武力示威,当时一度恫吓清朝属国半岛国“ 日本准备向南京出兵,协助保卫明朝“。这反映在当时的德川幕府高层中,有一批人确实是对清朝攻占北京很不满的,在他们看来,明朝与日本都是文明国家,而满州人却是蛮夷。




或许有些人会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发生了战争么?为何日本人会天然的站在明朝一边?


首先的原因是与明朝发生的战争的是 丰臣氏政权,而1644年的日本却是德川氏政权,在民族主义尚未出现的当时,万历援朝之战被看成是”丰臣家“和”朱明“的战争,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样,都是丰臣家的死对头,那么德川政权和明朝亲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讲到这里。


闭家锁的红枫


明末满清是异族,入关叫侵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日本人来了,“日中亲善”,要“大东亚共荣”,日本地处中华文化圈——“天下”——的边缘,领土狭小,资源匮乏,灾害频仍,所以他们始终不忘争夺生存空间。要为自己的的侵略寻找合理合法的依据,就搬出蒙古、满清入主中原的史实:为什么他们有资格逐鹿中原,我们就不行呢?根本就在于,日本人来到中国,早有缜密计划在心,通过移民、奴化教育等措施一步步地同化被占领区的中国人,而不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同化。

从历史角度,抑或说以当时明朝治下的诸民族来看,满清入关的种种行为是异族入侵,是亡国灭种,是毁祖庙灭社稷,虽然汉族士人部分地采取合作,但是终清一朝,以类似“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反抗运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同样,日本也效仿满清侵略中国,是异族入侵亡国灭种,日本入侵之后尽管抗日运动曾经处于低潮,尽管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反抗运动从来没有间歇过,光复河山的运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满清入关和日本侵略都给中华大地极大的破坏、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对中国文化源头的残酷践踏,皆有欺师灭祖之嫌。满族入关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样性质的,都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侵略,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分析,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征服的结果和在中国实行的政策,即后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国并与中国既有民族——汉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汉族同化),接受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人文认知;而日本则失败了,他在中国推行的是殖民政策,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和资源供给区,而这个不一样的结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挑灯看剑吹角连营


其实早在崖山之后日本都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了,特别是那两阵台风赶跑蒙古人之后,日本认为是天意,有神助。

日本在宋朝时期对中国还是很尊敬的,有记载宋亡后日本全民素篙,以此悼念中原的沦陷。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当时日本生产力很落后,民众几乎都是半饱的状态,弄个全民素篙估计都要去掉一年GDP了,呵呵。

明朝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不如宋朝以及之前了,不如然也不会敢攻打朝鲜和明朝开战了。甚至丰臣秀吉书信中还称中国人为“须虏”,“虏”的意思不必多说。

至于清朝更不用说了,和朝鲜一样,都是一副:我打不过你,但也看不起你的态度。


中枪的小鹌鹑


“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華夷変態》。

日本人对待清朝入关的态度,大概可以用《華夷変態》(かいへんたい)序文中的这句话来概括。

晚明以来,日本早已脱离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秩序,并试图构建幕藩体制,1592年开始的壬辰战争正是这样一种情绪的终极体现。

对于清朝的崛起这件事,日本的态度与当时的朝鲜遥相呼应,形成一种诡异的重叠。日本视清朝为“虏”,或者直接称清朝为“鞑靼”,认为“中原,天子国;彼虏,小丑也”。这些话充满着华、夷之辨的意味。

由此可见,日本江户幕府当时对清朝是极为鄙视的,对清朝入主中原这件事,更是不屑。

正如前面提到的《華夷変態》的序文,日本江户幕府将明清易代视为“华夷变态”。在儒家的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以先进文明而自居,所以才会对清朝顶替明朝,成为儒家世界的天下共主而有所质疑。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唯有继承儒家道统的日本才可以被视作是“中国之地”,也唯有日本才能担当东亚世界的新主人。如此看来,传统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文化认同,在1644年以后遭到瓦解。

我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日本人说这些话,并不代表他们忠于明朝,或者忠于儒家文化,也并不代表他们的话就是正确的,你就要沿用他们的话里的逻辑指斥清朝。我们只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话都是有特殊的政治意图的。


HuiNanHistory


提到这个问题,我想难道只有真正的日本人才能回答这个看法吗?非也,我们也可以从日本的教材,以及外交文书里面找到答案。

关于日本对满清入关的看法,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大一统的汉唐两朝,日本是非常的膜拜的,在西汉时期,日本曾经被中国汉朝皇帝封为汉倭奴国。到盛唐时期日本也是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求学,比如日本现在的老式建筑多为唐式建筑,日本的武士刀也是唐刀的原型。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的文化都是从中国提取学习的。日本的服饰和服,以前也叫吴服,日本的木屐鞋,也是从中国吴越之地学习而来的。这也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从安徽马鞍山出土的1800年前的朱然墓里的木屐鞋,而日本的和服也是古代吴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衣冠和鞋是由江浙一带传过去的。日本也承认日本的文化服饰来源于中国古代。

而了蒙古建立元朝后,日本就认为中国已经灭亡了,自己才是中国的继承者,应该被称为中华。而到了大明洪武年间,日本再度派遣使到了中国,写下来的汉诗: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到了大明永乐年间,日本足利幕府的将军足利义,隐瞒了日本天皇的存在向大明永乐皇帝朝贡,永乐皇帝册封足利义为日本国王。日本再度被纳入到中国朝贡体系内。

自从满清入关后,推出的剃发易服政策再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地位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国的地位声誉降到了最低。清朝人被日本人嘲笑为、猪尾奴,辫发和尚。日本的儒者甚至提出了,日本非中华日本近于中华,中国虽是中华,实乃鞑靼支那。在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条约中,日本拒接满清自称中国,也拒绝清朝皇帝使用“中国皇帝”的头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汉、唐、宋,乃自明,是奉为正统中国的。


游牧江湖


滿清,后金也。自金为蒙古所灭,后人多以国为姓,各依所部杂居关外。努氏征服各部,先讨蒙古以雪前耻,继而入关亡明。肆意屠戮汉人,剃头易服使顺,故日人谓之清国奴。稍有反抗或犯上者即称之汉奸以为卖国(清末外交失利专此以咎汉臣以滿人决无叛国者),虽清亡百年,此称尤存,以勿忘汉之夷化所得之号也。


izen


这个世界有个图兰运动,像什么匈奴人的后代匈牙利,突厥人的后代土耳其和中亚国家,蒙古人的后代蒙古,加上韩国,日本,人家认亲都是北方通古斯人的后裔呢。所以日本人觉着人家远亲可以统治中国,他们当然也有资格了


用户2486050119825


第一点就是不敢相信,大明会被蛮夷打败,觉得很震惊。第二点也成为了日本为以后侵略中国想占领取代中国埋下了一个观念的伏笔。日本人想蒙元满清都可以取天朝代之,日本为什么不可以?这种想法随着清朝末期各种无能而极具膨胀,接着付诸于行动展开中日战争取而得天朝。后期应该都知道了。日本没成功,想法是正确的。


塔木卡


日本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研究,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好征服,才有了七七事变


于思敏


这个问题绝逼是不怀好意,我不知道这个提问者到底有啥目的,可能是想让中国内斗,要么就是想证明日本比中国更应该拥有华夏土地。

我就说一下现在的英国吧,英国有一个传说中的英雄,对,就是那个亚瑟王(不是那个黄头发的C8,亚瑟王是凯尔特人,应该是红头发)

这个亚瑟王是英国的传奇国王,英国不可否认的英雄,但是这个亚瑟王是凯尔特人,而今天的大英帝国是日耳曼人建立的,亚瑟王就是抵抗日耳曼人入侵的英雄,结果呢,现在这帮日耳曼人不还是把他们祖先的敌人亚瑟王当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