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從這裡起步——記卓資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新生活

好日子從這裡起步——記卓資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新生活

安置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讓村民人人有活幹,月月有收入。 首席記者 常曉萍攝

11月初的一個午後,記者在卓資縣卓資山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福安小區見到76歲的老太太李錄葉。說起當下的新生活,李錄葉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我們老兩口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樓房,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她說。

李錄葉和老伴太福才住在一套50平方米的新房裡,明亮的房間、嶄新的物件、整潔的家居,讓新居看起來簡樸又舒適。

搬到這裡之前,李錄葉家住大榆樹鄉鳳凰村,住的是泥土房,外面颳風下雨,屋裡就灌風漏雨。

李錄葉的兒子說,父親是個老病號,母親年齡也大了,以前老人住在村裡,別的不說上廁所就是一大難題,現在好了家裡有衛生間、有廚房,又有暖氣。

2016年以來,卓資縣按照“精準規劃、精準搬遷、精準幫扶、穩定脫貧”的思路,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因地制宜,採取進城安置、插花安置、新村安置、農村幸福院安置等多種方式,讓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吃水困難、住房質量差的困難群眾,挪出“窮窩”求發展。

2016年以來,全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2510戶5963人,同步搬遷916戶2380人。

同住一個小區的劉斌義老人,是這個國慶節剛從卓資山鎮溫都華村和鄉親們整村搬遷至安置小區的。緊鄰卓資山火車站東站的福安小區建成安置樓房18棟,安置搬遷戶1199戶,其中貧困戶佔75%的比例。

劉斌義住的是電梯房,入住時不僅地板磚、牆磚、洗浴設施一應俱全,全縣還配置了衣櫃、床和櫥櫃等物品。卓資縣縣委常委趙利森介紹,這大套傢俱是縣委、政府通過社會幫扶的渠道,為今年的新搬遷戶送上的一份價值5000元的大禮。

“以前,我家住的是泥土房,吃水又不方便,我都七十多了,挑水也困難,到了冬天還得打炭生爐子,這下好了,自己只花了一萬塊錢就住上了這麼好的樓房,再也不用遭罪了。”坐在明亮溫暖的新房裡劉斌義老人感慨地說。

在該縣另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福祥小區廣場展板的照片中,記者看到,這裡的居民之前居住的村莊,多是溝壑縱深,交通不便,土房危房多,常住人口少的偏遠地區。

而現在搬到縣城,小區還配套有便民超市、藥房和學校等,為易地搬遷戶出行、就醫、上學提供了多種便利。更讓搬遷戶舒心的是,搬到縣城後就業的路子也廣了。挪出“窮窩”的人們,正在“土房變樓房”的新家園,過著美好新生活。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卓資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通過設立勵志崗位、公益崗位,開辦“扶貧車間”和勞務輸出等措施,促進搬遷群眾持續增收。

安置小區裡的扶貧車間以手工編制、縫製為主,生產皮酒囊、車座墊、足球、燈籠、拉鍊頭、魚鉤等十幾種產品,技術門檻低,用工量大,為婦女和老人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到目前該縣已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設置勵志崗位466個,發放收益資金101.27萬元。

福祥小區居民劉太平是2018年由巴音錫勒鎮哈達圖村搬來的。他的妻子是位小兒麻痺症患者,家裡有個剛上小學的女兒。過去在村裡種地養畜全靠劉太平一個人,一年辛苦到頭收入也不過幾千元,日子過得苦,總覺得沒啥盼頭。

搬到縣城後,社區考慮到他家的實際情況,為他在扶貧安置小區扶貧車間安排了清潔工的公益崗位,保證他有一份穩定收入。因為這項工作只需每天早晚出工,使得劉太平白天有了空閒時間。看到鄉親們都在扶貧車間找到活兒幹,劉太平就帶著妻子一起在編織車座墊的車間學起了手藝。

現在劉太平早已是個熟練工,每個月至少能編四套座墊,收入八九百元。更讓他開心的是,妻子在這裡不僅學會了編織技術,還給新手當起了師傅。兩人每天收拾的乾淨利落一同出工,妻子的性格也開朗起來了,身體也比以前好了許多。

住上明亮的新樓房,享受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又能夠在這裡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孩子也能在城裡上學,每每想到新家園、新變化、新生活,劉太平和鄉親們都不由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卓資縣委、政府和各級幹部為他們想得周到,做得周全。(首席記者 烏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