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战役(6)德国的战略

波兰战役(6)德国的战略

1939年4月,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开始草拟入侵计画—《白色方案》,陆军总司令部将其交给由弗朗兹·哈尔德为首的德国陆军参谋本部成员负责,而负责此计画的则是格特·冯·伦德斯特大将为首的伦德斯特小组,但伦德斯特把实际的参谋工作交给了他的部下—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中将与君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进行。

《白色方案》策划者于此时重新尝试了类似于曾在一战中失败的《施里芬计划》的作法:于一方采取守势、集中大部分主力部队,于一方取得迅速的决定性胜利,尽快结束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集中兵力于波兰,对西方盟国采取守势)、以侧翼攻击敌人迫使其进行反正面作战,尽可能以少胜多以及凭着机动战达到坎尼模式的包围歼灭战,将敌人有生力量消灭,这些皆是德国自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时代起传承至德军参谋部的思想,总称为普德学派。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但军方不认为其军事思想有误,而是认为客观条件上的不足,于是塞克特继续将其保留下来。

波兰战役(6)德国的战略

历经了战间期近20年的发展,德军已有了两种新世代的武器—飞机与战车,在技术与任务性质上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两者皆与一战时期的产物相比不仅打击力更强、速度也更快,遂在结合此两者武器之运用后,德军的普德学派军事思想发展成了日后的闪击战作战模式,即将集中兵力的装甲部队来突破敌军防线,快速深入后方、将敌军主力包围后而进行决定性的歼灭会战。

波兰战役(6)德国的战略

然而在波兰战役时,德军认为装甲部队作战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鉴于降低风险等理由,最高统帅部将装甲师与其他快速部队用于支援传统步兵师、装甲师也被分散于各军团中,而并未形成军级以上之单位。

因此,波兰战役实际上是以装甲兵为支援、而非主力的战斗,更多的军事行动是以传统步兵来承担突破、包围与歼灭的责任。

波兰战役(6)德国的战略

大将瓦尔特·冯·布劳齐区,为德军《白色方案》的作战总指挥官。

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波兰的地形非常适合机动战,不仅有广阔的平原,且几乎没有什么天然屏障,唯一可能阻碍德军的几条河流则因为夏季而水位大降,在此时期,波兰境内的第一大河— 维斯瓦河甚至可以在任何一处直接徒;反之若下了大雨,波兰境内原先就很差劲的路况将变成一片沼泽,地面将会变得非常黏稠。波兰的地形不仅并未对德军造成困难,其地理位置更是处于极不利的态势;波兰共计约5,600公里的漫长国界,其中于西部和北部与德国相接处即长2,000公里,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更在南面延长了300公里,这也意味着波兰受到德国三面包围,尤其波军布署军队若越接近其疆界,在战争爆发后德军只要自任何一方向出发,即可将突出部内的波军所包围。

德军策划作战时充分利用了其优势,并将军队分成三个方向—西、北、南来进攻波兰,由两个集团军施行,两大攻击矛头将形成两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圈,将波兰的主力部队在维斯瓦河以西就被围歼。此作战预计将于宣战前即开始进行敌对行动,并实际指挥由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齐区大将负责,而集团军的配置则如下:

南方集团军:由伦德斯特泰特大将指挥,担任主攻,自德国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边境发起攻击,下辖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步兵上将的第8军团(将向东进攻罗兹,为主攻之左翼)、威廉·利斯特大将的第14军团(往克拉科夫推进,并转向波兰的喀尔巴阡山脉侧面,掩护第10军团之侧翼)以及中路由瓦尔特·冯·赖歇瑙炮兵上将指挥的第10军团(担当主力,将向东北方向挺进波兰的心脏地带)。

南方集团军共有26个师,约88万人,其中快速部队为10个师,攻击重点集中于第10军团上,该集团军还得到了空军的凯塞林航空兵上将的第1航空舰队的支援。德国的傀儡国—斯洛伐克也将派3个步兵师和1个机动兵团组成的贝尔诺拉克军团自该国北部实施辅助攻击。

北方集团军:由费多尔·冯·波克大将指挥,担任助攻,自德国东普鲁士发动攻击,下辖格奥尔格·冯·屈希勒炮兵上将的第3军团(由东普鲁士直接向南前进)与君特·冯·克鲁格炮兵上将的第4军团(向东南进攻波兰走廊,消灭但泽一带突出部的波军)。北方集团军共有16个师,约63万人,其中5个师为快速部队,北方集团军还得到了由亚历山大·勒尔航空兵上将指挥的第4航空舰队的支援。

C集团军由威廉·冯·里布大将指挥,负责于西线防守英法两国可能的攻击,共有22个师,大部分为后备役组成,按照哈尔德的说法,这些部队大概只能处理收取关税这一类的任务 。德军另外还预留14个师作为预备队 。

波兰战役(6)德国的战略

在战争开始前,德军军事情报局的特种部队——布兰登堡部队,还会渗透进入波兰,保护工厂、矿区不受到波兰人破坏。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还亲自策划了一道海岸行动,将于开战后轰炸华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