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折騰的U23政策,能為中國足球帶來曙光嗎?

傲世寶寶


我認為U23政策的不斷折騰正是不斷改進進步的表現,應該大力支持!

放眼國際足壇,23歲已經不是年輕球員的代名詞,他們正逐步登上舞臺,擔綱主力。

但是在國內,23歲還是一員小將,身上滿是不信任的標籤。所以才會有在U23政策下,10分鐘不到就被換下場的尷尬記錄,甚至1分鐘,半分鐘就被換下了。對U23球員來說,這樣做等於是一種侮辱。對球隊來說,浪費了一個換人名額。

後來又改成必須保證有一個U23一直在場上,這樣避免了上述尷尬。但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場上的U23球員紅牌罰下怎麼辦?受傷了怎麼辦?這些情況下,已經沒有U23可以換了,那規則怎麼制定的?

希望U23政策繼續折騰下去。

至少在這個政策下,每年有那麼一些U23系列年輕隊員得到了迅速發展,蘇寧的黃紫昌,申花的劉若釩,魯能的段劉愚,他們展現了過人的才華,在中超有了一席之地。如果沒有U23政策,恐怕他們沒有那麼早登上屬於他們的舞臺。

但是政策一定要穩妥,既要讓U23小將盡快得到鍛鍊,又不能過分擠佔其他中生代球員的空間。比如許多U23球員失去了U23屬性沒有政策傾斜之後,萎靡不振,再也難上場。這也是政策的副作用。

建議中國足球在聯賽間歇期,儘快調研各俱樂部,協同商討U23事宜。政策不宜朝令夕改,不能損害俱樂部特別是中小俱樂部的利益。

這個“折騰”,應該是政策不斷改進的折騰。


餘慈球迷


昨天U19亞洲盃預選賽,中國國青1-4慘敗在韓國國青腳下。這場失利,幾乎意味著中國國青無緣明年的U19亞洲盃。今天凌晨2點,當卡塔爾VS也門的結果出爐(1-1平)之後,中國國青得到最壞的消息:正式無緣明年的U19亞洲盃!我們的2001年齡段國青隊,竟然連亞洲16強都進不了!無緣明年的U19亞洲盃,這將是中國足球的26年恥辱紀錄,國青上次無緣U19亞洲盃,還是在1994年。

現在中國國家隊各個級別都在不斷刷新著下線,可以說國足不僅前景黯淡而且還後繼無人,足協把大號玩壞了後又把小號給練廢了。

U23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要提高年輕球員們的出場時間,確保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鍛鍊。但是在中超的大環境下,U23逐漸成為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中超本身層次就不高,球隊的實力除了靠外援,本土“老球員”的實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他們除了技戰術相對於年輕球員更好外,大賽的經驗也更多,所以為了確保球隊在聯賽中的成績,教練不敢用U23球員,很多時候U23球員上場只有幾分鐘就被換下來,完全沒有實現讓球員得到鍛鍊的目的。此外,U23政策還為教練平添了煩惱,他們考慮用寶貴的換人名額來給年輕球員上場的機會,這不僅為球隊的場上形勢平添了風險,還大大降低了比賽的觀賞性。

當然U23政策也能讓那些有天賦又勤奮的球員冒出頭來,在歐洲聯賽裡面,經常會有球隊在領先的時候換上年輕球員,讓他們上場增加經驗,這是每一個球員能夠打上比賽必須要經歷的階段。正所謂出名要趁早,19歲的姆巴佩已是法甲霸主大巴黎的主力,還隨法國隊獲得了世界盃冠軍,儼然梅西,C羅之後世界第一人的樣子。C羅18歲加入歐洲頂尖豪門曼聯,23歲獲得第一座金球獎,而梅西22歲就獲得了金球獎。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球員們早早打上比賽,對於未來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從長遠看利還是利大於弊,現國家隊成員的實力就已經是這個水平了,再怎麼踢怎麼練也不會有太大提高,中國隊還是需要新鮮血液的補充,無論是規劃還是青訓,國家隊都要做出改變,U23政策給了像段劉愚,劉洋等年輕球員機會,還是有少數人能夠從中得到鍛鍊。





愛體育的小羅


折騰的是男足的前途,沒有一貫而終的培訓選拔制度,沒有公平的競賽精神基礎 是帶不來希望的


王新安陽八卦邪拳


U23政策自打2017年在中超聯賽出臺以來,已經實行了三個賽季,不過,在此過程當中做出了四次政策的變動。本來U23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鍛鍊國內本土年輕球員,讓23歲或者以下年齡的球員可以獲得更多的比賽機會,可是,從目前來看,已經淪為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並沒有給中國足球帶領曙光。



在2017年中超開賽之前,足協推出了U23球員的政策,當初設定的是:中超球隊18人比賽大名單裡面必須有兩名23歲以下的球員,其中有一人必須首發。自打整個政策出臺之後,絕大部分的中超球隊,等於是喪失了一個換人名額。因為不少23歲以下球員的個人能力不行,即便是獲得了首發的機會,踢不了幾分鐘的時間就會被換下場,等於白白浪費了一個換人名額。



2018年推出的U23政策,被稱為“史上最嚴”,這一次改動的U23政策,跟2017最大的區別就是,U23球員的上場人數跟外援出場人數進行掛鉤,本場比賽,中超球隊上了幾名外援,就必須讓幾名U23球員出場,而且,要確保1名U23球員首發出戰。這個政策的出臺,直接導致了一些中下游的球隊成為了保級困難大戶。



在2019年年初,在2018賽季U23政策的基礎之上,要求每場比賽必須上3名23歲以下的球員,並且,確保有一名23歲以下球員首發,並且,至少有一名23歲以下球員留在場上。在今年下半年開始,U23球員政策作出了大幅度的調整,23歲以下球員的上場人數跟外援出場次數脫鉤,只要求每場比賽至少有一名U23球員首發,並且,上場要確保有一名U23球員。不管怎麼改動,U23球員政策,並沒有達到最初鍛鍊本土年輕球員的目的。本賽季中超還有三輪就要結束,下個賽季的U23球員政策到底是什麼內容,真的讓人充滿期待!


中國足球論道


什麼是U23政策?

為進一步通過職業聯賽鍛鍊年輕球員,鼓勵俱樂部加大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力度,經研究決定:從2018賽季起,中超、中甲聯賽俱樂部在參加中超、中甲聯賽、中國足協盃賽的過程中,各俱樂部整場比賽累計上場比賽的U23國內(港澳臺除外)球員,必須與整場比賽累計上場比賽的外籍球員人數相同。

帶來什麼?

1.年輕球員的身價和薪水暴漲,甚至一度超過了中超聯賽的平均水平,呈現出了一種極不合理的畸形狀態,新政策的出臺,也有利於遏止這一現象。

2.鍛鍊年輕球員,由於國家奧運隊主力的U23球員,在各俱樂部打不上主力、只能混跡於水平低一層次的預備隊。U23政策的推出,讓這些球員能在頂級賽場出場,可以積累比賽經驗,與高水平外援對抗,獲得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嚴格地說,這是一項利好政策,但並未展現出本該的效果!

3.U23政策是有利有弊的,而且利弊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這項政策出臺之初,就受到各方質疑,很多俱樂部為保證成績,採取敷衍了事的策略,根本無法達成鍛鍊U23球員的初衷。比較典型的是“1+2”策略,其中“用U23球員換下U23球員”等做法,沒有足夠上場時間做保證,反而讓球員無所適從。令人驚訝的是,U23政策元年,U23球員出場人數、出場時間不升反降,一時間這項政策的效果與預期背道而馳,受到媒體、俱樂部的口誅筆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