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摘要:如果商業世界也有四季,那過去十年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都是盛夏。

十年間,中國科技互聯網領域,湧現併成長起了太多改變了我們社會與生活的商業勢力:微信的平臺、螞蟻金服、小米、美團、字節跳動、阿里雲、拼多多……

他們的成功如此耀眼,甚至已經讓我們漸漸淡忘了他們獲得成功的真實原因;而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過程,也在歲月中被訛傳為了種種「喜聞樂見」的傳奇、雞湯,和以造富為名的玄幻故事。

卻鮮有人看到,十年中這群企業崛起的背後,同樣環繞著更多關於失敗的故事——無論來自他們自身還是競爭者,儘管所有人都經歷著同樣的歷史大勢。

他們的成功並不是絕對的必然,但在他們的成功之中,也一定有值得挖掘、思考的必然。

在今年 1 月份 GeekPark IF 的前沿思考論壇上,我們主題就叫做「必然」。而這一次,站在一個新舊十年的交叉點上,我們覺得不應該輕易放過上一個十年——要在記憶模糊之前,把上一個十年中這些成長和發展歷程中的真相,還原出來。

我們既要還原作為這些成功結果的「A 面」,更要還原作為真相的「B 面」,甚至要看到那些曾同他們競爭、協作,甚至被擊敗的人和故事所環繞的「C 面」。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發現過去十年中真正留下的,是一場對於中國商業世界的啟蒙。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平臺、生態、創新、戰略、決策……在它們的背後,都是無數的資本,和無數人的人生,所沉澱下來的常識。

我們希望,能將對上一個十年的思考,變為可帶入下一個十年的更先進的算法——這同樣是一件艱難的任務。

今年,我們想試一試。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2010 年 12 月,雷軍借鑑美國應用 Kik Messenger 推出了國內第一款手機即時通信應用「米聊」,當時距離雷老闆為「發燒而生」的第一款小米手機面世還有一年時間。IDC 數據顯示,2010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 2.7 億臺,已經超過 PC 出貨量的質變節點。即時通信是無可質疑的用戶剛需,就像幾乎每臺 PC 上都有 QQ 一樣,顯然,QQ 的母公司騰訊也看到了這個必然,2011 年 1 月由張小龍團隊推出了微信。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微信用極強的攻勢一舉反超米聊,奠定了自己移動互聯網即時通信一哥的位置。

• 為什麼明明是米聊誕生得更早,但最後是微信打下了十幾億用戶的江山?

• 當微信擁有了 1 億用戶的時候,無數人都看到了這個顯而易見的機遇,那些曾經嘗試的挑戰者,為什麼都失敗了?

• 所有人都認為張小龍是「產品之神」,可他的產品觀真的是「剋制」麼?

• 關於微信小程序,什麼決定了它的高開低走?

• 當微信開始構建生態的時候,為什麼說這種生態又和阿里生態有著本質的區別?

通信領域十年的變化,和微信最終的成功,其實是我們理解「平臺」和「生態」這個概念的最佳視角。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移動終端的中場戰事

2010 年 8 月,綁定中國聯通進入中國的 iPhone 3GS,成為不少國內發燒友的第一款智能手機,除非你已經在華強北或者中關村買到了水貨的第一款 Android 手機 HTC G1。在 iPhone 推出 3 年後,智能手機出貨量終於開始爆發式增長。2010 年智能手機出貨量暴增至近 3 億臺,同比增長 55%,超過了當年 PC 出貨量。2010 年 4 月,小米科技成立。

聯通營業廳裡,和 iPhone 3GS 一起展示的其他手機,看起來不像一個時代的產物——那是「中華酷聯」四家公司為渠道商打造的「走量機」。較真的雷軍拆開每一臺能弄到的手機,最終感嘆「手機不該是這麼做的」。

• 決定親自下場時,雷軍為何判斷移動端會重演 PC 時代的故事?

• 為什麼說,大家對於「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訣」大都誤解了許多?

• 小米在後來的競爭中把王座讓給了華為,原因是什麼?

• 雷軍常講「順勢而為」,小米經歷的「勢」是什麼?

• 從最早的「流量分發、服務增值」,到最新的「手機+AIoT」,小米的戰略路徑是如何變化的?

智能手機掀起了移動互聯網十年浪潮,當 AR、MR 和可穿戴設備逐漸崛起的時候,依然無人敢於斷言,手機已經式微。所有人都在問,智能終端的終場究竟是什麼?未來十年,這個市場還需要參與者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生存?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支付寶的工具價值論

2010 年,支付寶的倪行軍看到二維碼非常感興趣,迅速帶領團隊完成了二維碼支付的技術開發,並沒想到就此打開一扇大門。2009 年,淘寶已經開始建立 WAP 端網站,但是移動端的網頁支付一直是難題。WAP 端日均十萬的交易量相比 PC 端支付寶連零頭都不到。當時,智能手機出貨量剛開始呈現上漲勢頭,運營商的 3G 網絡仍然不成熟。直到 2013 年,隨著淘寶「all in 無線」,「雪藏」兩年的二維碼支付才成為淘寶在移動支付方面的先鋒。

• 支付寶的成功是因為背靠阿里麼?

• 從 PC 時代到移動時代,曾經過億的工具類產品數不勝數,為什麼只有支付寶邁過了那個「坎兒」?

• 2014 年,微信紅包帶動起微信支付的快速增長之後,支付寶發生過怎樣的路線動搖?

• 有人說「工具」屬性就註定了短視的價值,真的如此麼?

• 支付寶的故事背後,是一個對創業者「初心」的究極拷問:我們究竟該因為什麼而興奮?問題,還是概念?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拼多多的必然

從 2003 年淘寶開啟 C2C 始,電商這個互聯網行業最早的市場經過數年的發展最後成為阿里和京東的天下,強大如騰訊也未能在電商上討得半分便宜。就在這樣一個看起來已無爭議的市場,長出了一個拼多多。經過不到四年時間,拼多多已經超過京東,成為阿里電商的最大競爭對手。

• 人人都說拼多多的成功來自於「下沉」,真的如此麼?

• 如今電商市場的三個核心玩家,阿里、京東、拼多多,他們是如何看待「機會」的?

• 有人說,競爭者對於拼多多的誤讀,為黃崢贏得了近三年的「傻瓜窗口」,這是什麼意思?

• 黃崢說自己的成功是「帶有稍許偶然性的必然」,「偶然」指的是什麼?而「必然」又代表了什麼?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其實代表了一種通過對於進程中必然性的深入思考,而收穫成功的典型。對於創業者而言,黃崢的故事,是一種「做正確事情」和「把事情做正確」相互銜接融合的典型範本。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王興的商業算法

2009 年 12 月底,網站被關停半年後,飯否團隊在年會上討論公司下一步發展,王興一句「明天公司不在了怎麼辦」,把自己和下屬都說哭了。痛定思痛,王興在黑板上畫了「四縱三橫」,確定了自己第三個創業項目美團的主要方向——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的交集。

•「千團大戰」之中,為何勝出者是先踩下剎車的王興?

• 王興和美團經歷過多少次瀕死的「至暗時刻」?

• 都說加入美團的第一個任務,是閱讀「四大名著」,這是為什麼?

• 這種一以貫之的「算法」背後,王興究竟信奉的是什麼?哲學?科學?還是某種規律?

很多的創業者看到了美團外賣的成功,卻不知道這是團隊嘗試的第八個項目,之前的項目方向是什麼?為什麼失敗了,而外賣卻成功了?尤為重要的是,在美團的組織之中,如何將「算法」變為成員的統一思想?這種組織內相同的運算能力,作為「算法」背後的「算法」,如何成為美團克敵制勝的法寶?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字節跳動的複製與創新

2009 年飯否關停期間,王興的團隊裡只有兩人離職,一個回了老家,一個留在北京創業,後者就是張一鳴,後來成立的公司叫字節跳動。當時正是門戶網站和新聞客戶端的黃金時期,傳統媒體遭受重創後似乎已在互聯網上找到新的棲息地,渾然不知一場基於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大戰即將開啟。

回顧頭條的發展,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是字節跳動,為什麼又是字節跳動?在擁擠的信息分發領域,打造出一個頭條已經是難於登天,而字節跳動又能在其後推出第二個國民應用抖音。

• 頭條內部在就要不要做抖音的問題上,猶豫了兩次,為什麼?

• 從頭條到抖音,連續的兩次產品成功,這屬於「複製」的成功?還是「創新」的成功?

創新與複製之間的博弈在這個故事中顯得格外重要。

回望十年,那些商業傳說的 A 面 B 面與 C 面

出行與資本的正反面

王興在美團早期為了招人,廣結善緣,一個阿里系的小夥經常與其切磋。有一次,小夥帶著產品給王興看,被後者斥為「垃圾」——這個小夥叫程維,產品叫滴滴。2009 年 3 月,Uber 在加州舊金山掛牌;兩年後,滴滴在中國正式成立。共享出行領域經歷的一切,在旁觀者看來,是一出跌宕起伏的神劇。

• 滴滴與快的合併,為什麼仍沒有帶來市場大一統的局面?

• 幾乎和 Uber 同時上線的先行者「易到」,為什麼收穫了美譽度,卻最終失敗?

• 胡瑋煒和戴威都會回憶起同一個「遊戲變質」的關鍵事件,那是什麼?


而在創業者看來,背後則是一個核心問題的拷問:創業究竟是為資本創造價值,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又或者,創業者該如何學會與資本共建一個合理想象?


結尾

上述問題,都會在今年 12 月 20 日的 GeekPark IF X 前沿思考論壇中得到討論。

極客公園創始人兼總裁張鵬,將和得到 App 總編輯李翔一起與大家做一場關於過去十年商業真相與常識的共同思考。這些商業真相的關鍵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會在現場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反思。你將在這裡看到過去十年間,你知道的公司背後你不知道的故事

這些故事中的當事人也會在這一天來到現場,一同分享曾經的經歷。我們會在後續為大家陸續揭曉這些神秘嘉賓。

人們總是習慣對複雜問題形成簡單結論,而我們則希望對那些看似簡單的概念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這也許不會帶給你太多絕對確定的答案,但我們的目的恰恰是引發出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因為我們相信,思考是通向必然的唯一路徑。在我們註定要面對下一個十年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同你一起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十週年的現場,收穫這種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