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區塊鏈為什麼被稱為“信任的機器”?

第46屆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將區塊鏈與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一併列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經濟學人》曾在2015年10月的封面文章《信任的機器》中介紹區塊鏈——“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有可能改變經濟運行的方式”。區塊鏈為什麼被稱為“信任的機器”?為何近年如此火爆?它將如何改變經濟運行的方式?如何產業化?發展前景如何?未來有哪些挑戰?

任澤平:區塊鏈為什麼被稱為“信任的機器”?

區塊鏈是如何創造信任的?我們以“1”、“2”、“3”來總結區塊鏈的特點:

“1”句話概括區塊鏈:可信的分佈式數據庫;

“2”大核心性質:分佈式、不可篡改;

“3”個關鍵機制:密碼學原理、數據存儲結構、共識機制。

“分佈式”與“不可篡改”的性質保證了區塊鏈的“誠實”與“透明”,這是區塊鏈能夠創造信任的基礎。

區塊鏈如何為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賦能”?可以總結為四點:範圍廣、跨主體、提效率、降成本。

任澤平:區塊鏈為什麼被稱為“信任的機器”?

範圍廣:區塊鏈技術能夠廣泛服務於金融和實體經濟領域。幾乎所有行業都涉及交易,都需要誠信可靠的交易環境作為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支撐。區塊鏈通過數學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來創造信任,可以降低系統的維護成本。

跨主體:與流行的觀點認為區塊鏈將衝擊現有的商業邏輯和環境不同,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目前更適合落地於價值鏈長、溝通環節複雜、節點間存在博弈行為的場景,是對傳統信息技術的升級、對現有商業環境的優化而非顛覆。傳統信息技術(如OA、ERP)提升了企業內部的協作效率,區塊鏈技術則將協作範圍進一步擴大到跨主體,通過保持各主體間賬本的安全、透明與一致,從而切實降低各參與方的信息不對稱。

提效率、降成本:我們以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應用場景為例進行分析(跨境支付、全球貿易物流、供應鏈金融、徵信),發現區塊鏈能夠融合實物流、數據流、信息流、資金流,簡化驗證、對賬、審批、清算等交易流程,從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部分場景中,區塊鏈也能幫助實現數據確權、促進信息共享。

從全球區塊鏈相關公司融資輪次分佈情況來看,目前超95%以上融資事件處於種子輪、天使輪及A輪階段,B輪及以後只佔3%,這說明產業依舊處於早期階段。2014年後VC融資輪投數量逐步減少,平均輪投規模逐漸增加,投資者更多地將目光從數字貨幣轉移到具體應用場景的落地,說明投資者更加理性、產業逐漸進入早期階段的尾聲。

任澤平:區塊鏈為什麼被稱為“信任的機器”?

行業方面,預計未來3-5年將以金融行業為主,逐漸向其他實體行業輻射,更切合實際的場景加速落地,行業從“1到N”發展到包括娛樂、商品溯源、徵信等。

比特幣是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典型代表,是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具備去中心化、總量有限、交易安全、信息公開的超前時代的特點。比特幣替代信用貨幣的最大障礙正是去中心化的特性,它挑戰了當前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全球貨幣發行機制和理念,我國政府對比特幣交易活動的監管逐步趨嚴。投機需求是主導比特幣價格瘋漲的內在原因,包括變相換匯、ICO融資等交易活動。在認識到虛擬貨幣本身風險的同時,我們不能否定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性和發展潛力。(參考我們此前報告《比特幣:貨幣革命還是投機泡沫?》)

技術方面,目前聯盟鏈的共識算法、技術性能相較於大型公鏈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對實際商業場景的落地需求,預計未來三年將大規模發展。

政策方面,區塊鏈可以增加執法透明度,探測行業信用情況,加快實體經濟革新,預計未來各國將根據自身情況不同力度地輔以政策支持。

總體來說,隨著資本和人才的快速湧入,我們認為適合區塊鏈應用的場景將加快落地,行業將在3-5年內更快更規範地發展。

在高速發展同時,區塊鏈(尤其是大型公鏈)還需要面對交易性能偏低、安全性隱患、標準尚未統一、監管政策不完備等諸多技術、商業與監管方面的挑戰。這正說明技術本身仍然處在“從0到1”的初始階段。

未來,區塊鏈除了自身運用側鏈、閃電網絡、跨鏈等技術外,更需要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從而提升技術性能和鏈下數據質量並減少資源浪費。

智能合約可能是區塊鏈上最具革命性的應用。如果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上實現廣泛運用,經濟分工將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細化,全球範圍內的各網絡節點將直接對接需求和生產,更廣泛的社會協同將得以實現。如果上述願景實現,區塊鏈技術與行業的結合有望迎來“從1到N”的爆發時刻,它的爆發或將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區塊鏈也才可能從“信任機器”升級成為引領產業浪潮的重要“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