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直都不还政于刘禅,为什么诸葛亮要带甲士百人上殿?

狼的影子319


方圆论坛在线

现在很多人脑海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都源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但实际上小说中的诸葛亮和正史中的诸葛亮,人物性格偏差还是比较大的。小说对于诸葛亮的溢美之词修饰的太过于明显。原本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被小说夸张修饰之后成了一个多智近妖类似于神的存在。这才是最荒谬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诸葛亮的存在对蜀汉来说是一种福分。但从某一方面来看,诸葛亮的存在对于蜀汉来说也是一种危害。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不错。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权臣。刘备死后白帝城托孤。本身刘备为了防止权臣的出现。所以刘备把军权和政权分离。军权归李严掌管。而政权归诸葛亮。但后来呢?诸葛亮搬倒了李严,从此军政大权尽归他一人之手。后来刘禅逐渐长大,但诸葛亮丝毫没有还权的想法。后来逼的刘禅没办法了。刘禅亲口对诸葛亮说,治理国家对外征战就交给你了。我就管祭祀祖宗就行了。由此可见刘禅遭受了诸葛亮多么强大的压迫。

实际上刘禅早就后悔帮助诸葛亮对付李严了。而且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十分的复杂。一方面刘禅知道蜀汉不能没有诸葛亮。但另一方面诸葛亮把持朝政架空他的行为让他有了一种和汉献帝同病相怜的感觉。史书上对诸葛亮有这么一句记载“事无巨细必事必躬亲”。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非常的专权,非常的抓权。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利。蜀汉虽然是三国时期最小的政权。但一个国家的大事小情怎么可能是他一个人能处理的过来的。但诸葛亮偏偏就要一个人才处理。即使再累也不愿意放权。

诸葛亮的这种行为已经算不上勤勉了。而是贪权。诸葛亮的死和他贪权也有很大的关系。他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高强度的工作,任何人都熬不了多久。所以诸葛亮累死实际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况且诸葛亮的贪权不仅为祸一时。对于蜀汉后续的人才延续也起到了很严重的负面作用。毕竟权利都被诸葛亮所掌握。其他的官员根本没有实际权力去应用去熟悉,去适应。这就导致诸葛亮死后蜀汉阵营乱成一团。权利不知如何分配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一切诸葛亮不能说没有丝毫关系。


而诸葛亮上朝携带甲士这确有其事。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被人刺杀。要知道三国时期,竞争对手,敌对国家派个个把刺客刺杀对方要员是很平常的事情。孙策不就是被刺客刺杀的吗?而且诸葛亮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如此的贪婪,专权难免会引起刘禅和其他大臣的不满。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诸葛亮带甲士上朝也是为了以防万一。并不是说真的有人要刺杀诸葛亮,或者诸葛亮藐视皇权。忠心这一点诸葛亮还是不缺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

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

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刘禅的年纪。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

2、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3、刘禅的能力问题。刘禅这个人能力如何,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就知道了,等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都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开始导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权,这是谁造成的?就是刘禅,诸葛亮会不明白吗?如果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

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心的权臣,并不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忠心的权臣。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

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

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什么样的人才会一直把持朝政,什么样的人才会威压百僚,逼凌幼主,什么样的人才会让已经29岁的皇帝还在当傀儡,什么样的人会僭越礼法,要求皇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什么样的人才会要求皇帝“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什么样的人才会要求皇帝“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是把皇帝当成了什么?这个皇帝还有没有一点自主权?刘禅想纳一个妃子,诸葛亮的狗腿子董允不批准,刘禅就娶不成,诸葛亮自己长期驻节汉中,重要的朝廷政务都要送到汉中来处理,朝中由荆州帮的蒋琬,费祎,董允,郭悠之把持,成都的军权掌握在诸葛亮的狗腿子向宠的手里,整个蜀汉政权是“事无巨细,咸决于良”,刘禅曾经哀叹;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请问诸公,这样的政治生态能说是正常的吗?你们不要跟我说刘禅昏庸无能,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虽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守成有余,而且非常识大体,如果刘禅真的那么不堪,诸葛亮何至于要带甲士上殿,你们因为他要提防谁呢?他防的就是刘禅,他生怕刘禅对他动杀机,那样的话,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弄死,猪粉们喋喋不休的说诸葛亮带的甲士是刘禅特批给诸葛亮保护人身安全的,我想请问一下,你诸葛亮在皇宫里还怕什么有人行刺?一个能够保护好皇帝的地方难道保护不了一个丞相,难道还需要丞相自己带着甲士?从古至今,臣子上殿都是有脱了鞋,唱名上殿,快步趋至阶下,能够享受“入朝不趋,赞败不名,剑履上殿”的权臣,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那是无上的荣誉,而带甲士上殿威压百僚,凌逼皇帝的都是些什么人?王莽,董卓,曹操,曹丕,司马昭,桓温,刘裕,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篡逆之臣,哪一个没有“不逊之志”,为什么诸葛亮就能例外,难道他是共产党员?说什么忙于北伐,没有时间“还政”,说什么怕刘禅“春秋正盛,朱紫难别”,那都是不过是诸葛亮贪权的借口,刘备托孤是让他“辅政”,而不是让他“摄政”,不是让他什么都越俎代庖,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臣子的本分,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权臣,逆臣。


狼的影子716


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所谓诸葛亮还政刘禅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刘备驾崩以后,刘禅登基做了蜀汉的皇帝,十年十六岁。他登基以后就亲政。名义上来讲他就是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同年,诸葛亮开府视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蜀国的大事小情,都由诸葛亮来决断。似乎诸葛亮与曹操没有什么区别,是蜀国的大权臣。实质上两人有本质区别。

诸葛亮掌握大权不假,但他是忠臣而不是权臣。

诸葛亮这个人性格有缺陷,就是凡是都要亲力亲为。他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不是为了抓权力,而是不放心别人去做,怕别人做不好,自己对不起刘备的嘱托。所有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刘家的天下,最后操劳过度,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刘禅什么能耐,诸葛亮心里最清楚。蜀国这副烂摊子,十个刘禅也撑不起来啊。真要是蜀汉亡国了,他诸葛亮能对得起刘备吗?

其实诸葛亮对刘禅充分的尊重。平定南中、出师北伐,这样的大事,诸葛亮都要上表奏请刘禅,请刘禅批准。虽然是走程序,但程序正义是最大的正义。表明大权还在刘禅手中。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一片老臣心,读之令人落泪。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欺君罔上的权臣呢?

《前出师表》,多次提到先主刘备。到了《后出师表》,诸葛亮几乎不提先主了,主要提陛下,也就是刘禅。表述上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体现自己不仅终于刘备,同样忠于刘禅啊。

诸葛亮权力大,是因为刘禅放权给他。刘禅知道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国家没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人选。换了其他人当丞相,搞不好整个蜀汉都要完蛋,他这个皇帝也别想当了,说不好命都保不住。

所以,不存在所谓还政刘禅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所谓诸葛亮带卫士上朝的问题,纯属子虚乌有。

我查遍三国志,包括裴松之的注释,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带甲士上殿的记载。就连一贯捕风捉影的《蜀记》《汉晋春秋》《襄阳记》等书,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裴松之的注释中,也没有任何记载。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与诸葛亮还有一点个人恩怨,他父亲受过诸葛亮的处罚。如果诸葛亮真有这样狂妄的行为,陈寿为什么要替他隐瞒?!绝无可能。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三国、西晋的时代,还没有诸葛亮带卫士上朝这样的传说。

直到东晋权臣桓温晚年,有一些溜须拍马的人,才造谣诸葛亮带着一百名甲士上朝,要桓温也效仿。

所以说诸葛亮带甲士上殿纯属子虚乌有。


上将嗳福斯


与刘禅年龄、资历有关。刘禅当时年轻,几无官场政治经验。诸葛亮实在不放心直接还政于刘禅,在当时还有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与刘禅的能力有关。在诸葛亮生前我们看到刘禅其实就是一个橡皮图章,诸葛亮要怎么盖就是怎么盖,看不出刘禅的实际才能,等诸葛亮去世后看看刘禅的表现就知道刘禅真实的水平如何了。诸葛亮生前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相继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导致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刘禅的能力问题,要是诸葛亮在,怎么可能会这样呢?诸葛亮其实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所以如果诸葛亮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在前方如何安心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呢?

与诸葛亮的理想有关。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方式也跟他们二位很像,就是诸葛亮负责实际的政务,而不管是刘备还是刘禅都是名义上的最高元首,这也是诸葛亮没有还政给刘禅的原因。

至于还有人说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这事,其实真的很难辨别真假。

其实这个出处是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其实这里的重点是要恒温像诸葛亮学习,做一个忠心的权臣,带着甲士百人上朝,而不是自己造反。

与刘禅不成熟有关。刘禅后来长大了,虽然有一定进步,但诸葛亮认为他不成熟。蜀汉不仅有内患,还有外患,曹魏和东吴的实力都强过蜀汉。北边曹魏虎视眈眈,东边孙吴不怀好意。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严重,诸葛亮不得不事必躬亲。诸葛亮不敢还政于刘禅,还在于他不放心刘禅执政。

刘禅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不像刘备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怕刘禅亲近小人,而败坏朝纲。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宠信太监黄皓,导致朝业荒废,接过军权的姜维都不愿回朝。

诸葛亮并不是有了取代之心,那他肯定就是想恢复丞相制度,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和现在的不一样。那个时候类似于虚君实臣,丞相拥有最高的权力,而皇帝则不处理政务和军事,只是需要三公讨论出来一个结果之后,皇帝签字同意。所以诸葛亮实际上也是想要这样做的,如果再多一点考虑的话,那就很有可能是诸葛亮虽然认可了刘禅的才能,但是刘禅还并不成熟。





纳兰強强


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临死前,刘备召见了诸葛亮,将刘禅托付给了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继承我的大业。如果我那个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辅佐不了,你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听到后,流着眼泪说:“我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好少主,直到我死,绝对不敢有异心。”然后,刘备又下诏书给刘禅,希望他对待丞相,就跟对待父亲一样。这就是“永安托孤”的故事梗概。正史相关描述如下: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不久就去世了,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改元建兴。

那么,刘禅有没有完全听从刘备的话呢?

对此,我的答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禅一即位,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允许他开府治事,不就又封他为益州牧。用陈寿的话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蜀汉上下所有的政事,全部都由诸葛亮一人说了算。

毫不夸张地说,刘备一死,诸葛亮就成了蜀汉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他管理着蜀汉上下的所有政务,包括对外政策、官员任免、颁布法律,等等。这样的状态长达十一年,直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因此,有个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一直不肯还政于刘禅呢?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三最不可信。

第一,诸葛亮不敢还政于刘禅。

刘禅当皇帝时,刘禅年仅十七岁。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说法,刘禅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因此,诸葛亮并非不想还政于刘禅,而是不敢呀。刘禅年纪轻轻的,他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况且刘禅无论在朝中,还是在军中,都没有威望。诸葛亮很清楚,如果将朝政大权还给刘禅,刘禅很难镇得住那些文臣武将。所以,诸葛亮就算为了蜀汉的前途命运着想,也必须要牢牢地掌握朝政大权。

诸葛亮不仅不敢还政于刘禅,就连刘禅出宫,他都是要管的。刘禅当了皇帝后,大概就一直没有出宫过。直到诸葛亮去世一年多后,刘禅才去都江堰看了一次岷江。据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诸葛亮死后,刘禅去了都江堰,居然没有人阻止他。可以想象,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是去不了都江堰的。原因很简单,诸葛亮不放心,他怕刘禅这个孩子出宫后,会成为一个浪迹于烟花柳巷的皇帝。

第二,刘备的遗言历历在目,诸葛亮誓死要北伐曹魏,还于旧都。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只有他才可能光大蜀汉。刘备死前说的很清楚,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可以诛杀曹贼,兴复汉室。不过诸葛亮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曹魏太过强大,不可卒除。然而要想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就得尽快北伐曹魏,攘除奸凶,还于旧都。

这一点,我们看看《出师表》就知道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给后主刘禅写的一封奏章。诸葛亮说,自从他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时刻寝食难安,压力山大,恐怕自己不能继承先帝的遗志,让先帝失望。因此,他才会“五月渡沪,深入不毛”。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应该率领三军,北定中原。

因此,诸葛亮有一种紧迫感,他想趁自己在世时,赶快北伐曹魏。况且“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国是最弱小的,时刻有被消灭的危险。既然如此,诸葛亮怎么能放心还政于刘禅呢?

第三,诸葛亮权力欲望过太,他想一直大权独揽。

也有极少数人认为,诸葛亮不顾蜀汉实力,举全国之力一直北伐曹魏,就是权力欲望过大的表现。而蜀汉国力本来就弱,再被诸葛亮这么一折腾,就不堪重负了。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不停地北伐曹魏,蜀汉的灭亡,跟他脱不了干系。当然了,持这种观点的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这种观点,也是最不可靠的。诸葛亮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怀疑诸葛亮有异心。

至于说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就纯属子虚无与,有人故意黑诸葛亮了。无论是从史书,还是演义,都没有“诸葛亮带甲百人上殿”之类的说法。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此事呢?


元哥说历史


诸葛亮一心忠于汉室,他的最大理想是统一天下,再造汉朝;虽然他权力十分的大,但是他并没有曹操一样的野心,他北伐时刘禅一纸诏书还是可以将他从前线召回来。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这是他身为丞相应得的仪仗,并非是为了彰显他的权力;曹操不仅带甲士上殿,还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特权,后来更获得了魏王的爵王。如果指责诸葛亮带甲上殿,那跟儒者赵良指责商君出门有护卫一样荒诞不经;赵良曾指责商君出门有甲士数百相护,这跟五羖大夫百里奚出门不带一个甲士形成鲜明对比。

每个朝代都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爵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待遇,严禁私自僭越,否则以大不敬之罪处理。通常臣子要见帝王,都要提前给值门官通报,由值门宫大声传递消息;如果君主同意见臣子,那么宫门官会大声说某某请进,这时大臣们要脱掉鞋袜,去掉随身携带的武器,弯着腰快步进去见皇帝。见到皇帝后要三跪九叩,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得到皇帝免身的口喻后才能站起来,得到皇帝赐坐后才能坐下来。曹操的特权就多了,他可以直接进宫面圣,不用脱鞋去袜,不用解除武装,不用三跪九叩,可以直接坐着给皇帝讲话。身为大臣,不仅身前要根据自己的级别说话做事,死后坟上栽几颗树,栽什么样的树都要根据级别来定。

诸葛亮身为大汉丞相,身负统一天下的重任,国家内政外交,军争经济,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断生效,他自然拥有很多的特权。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更多的只是彰显他受到的皇恩浩荡,体现他身份地位高而已;真要是刘禅想取消这一特权,他一道圣旨就可以取消,只不过刘禅不愿意取消诸葛亮的特权罢了。诸葛亮不仅是大汉的丞相,更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是现任皇帝的仲父,说他是站着的太上皇也不为过,因此他有一些特权也是正常的。

刘禅的能力远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更远不及仲父丞相诸葛亮,因此他虽然亲政了,但是大小事情还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影响刘禅权力,因为他做的事都是在给刘阿斗打江山,保江山;先秦两汉时的丞相开府治事理国也是常态,皇帝可以过问,也可以不过问的。刘禅大智若愚,他深知仲父丞相诸葛亮不会夺他的权,由丞相办事他也放心省心,治理国事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有诸葛亮替他做,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没有治国理政的本事,亲政还不如由忠心的丞相来做;比如曹操如果还政汉献帝,那么以汉献帝的能力,他能统一北方吗?


大秦铁鹰剑士


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是真!但这也正是乐不思蜀的刘禅求之不得的事,不需要还政。

关于传说中扶不起的阿斗,看了以下几件事,会发现刘禅,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同时也能明白,他为何批准诸葛亮带百人上殿。

1、234年,诸葛亮病逝后,刘禅没依惯例设丞相,用了四五年时间稳定局势后才渐渐放权,让蒋琬、费祎二人相互制约,达到自己既清闲又统把朝政的目的。

2、杨仪以诸葛亮的继承人自居,飞扬跋扈斩杀了魏延。两大元老与国家柱石突然离去,局势危机混乱程度可想而知。刘禅隐忍不发而当喜庆之事,大赦天下,以宽民心,蒙蔽杨仪。第二年局势稍稳,将杨仪贬除。

3、249年,夏侯霸投奔蜀汉,刘禅安慰他说:“你的父亲(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的夏侯渊)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张飞老婆是夏侯渊亲侄女,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

4、258年,姜维启奏刘禅处死黄皓。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

5、诸葛亮北伐,司马懿曾用离间之计,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拥兵自重,有造反迹象,而刘禅没有中计。

6、司马昭设宴,演蜀舞奏蜀乐,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看了刘禅的以上言行,如果站在他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他很有智慧,只是显得胸无大志,不贪恋权位,不适合当皇帝,但适合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洒脱务实的态度,是人生在世的一种高雅飘逸的境界!

了解了刘禅的为人,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带百名侍卫上朝。

这事《晋书》中记载:“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说是刘禅感恩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贡献,特批“相父”带一百名甲士上朝。对诸葛亮而言,既是象征颜面与地位,更是安全的保证。

诸葛亮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其功无人可及(军事、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

刘禅需要诸葛亮辅佐朝政,更需要诸葛亮这棵大树遮风挡雨!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刘禅的心理活动:管你们(包括对后来的姜维)怎么折腾,只要能让我清净玩乐、别一个个在我耳旁投诉告状就行了。


碧水青山0


虽然刘备说了要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诸葛亮,还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比曹丕还要高10倍,刘禅如果不能够辅佐的话就夺得皇位。其实刘备已经是暗示诸葛亮可以当上皇帝了,但是诸葛亮还是不相信刘备,害怕他死的时候要杀死诸葛亮,所以就说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帮助刘禅真正的夺得天下。


其实诸葛亮是这样想的,自己虽然是不能当皇帝,但是他现在已经是体验过权力的滋味,是舍不得放下这所有的一切。虽然不能够杀死刘禅,但是还是要掌握好权力。刘禅可能是会憎恨自己,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然有一天自己可能就会死于非命。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想的。

诸葛亮有贼心,却没有贼胆

在三国这么一个乱世之中,其实每个人都想要拥有潜力,就连诸葛亮也是不意外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几次推翻,其实自己还是想要出来闯荡一番的,谁会真正的想要去耕种呢。尤其是像诸葛亮自己这种非常有才能的人,他都说自己都是管仲,是能够真正辅佐助攻夺得天下的人,怎么可能会隐藏下来呢。更何况他号称卧龙先生,他只是暂时卧着,但是他总有一天会一飞冲天,变成真正的真龙天子。


但是在当时的那一个环境里,刘备已经做好了准备,像赵云魏延他们还活着,更何况还有一个托孤大臣李严。这个三个人对诸葛亮的威胁非常大,诸葛亮又不能够除掉他们,所以诸葛亮只能忍耐下来。

反正现在他可是蜀国真正的主人,就算刘禅也不是被他当成了一个傻子吗?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刘禅还是非常的英明,只不过诸葛亮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才能也是十分的闪烁,最后将刘禅狠狠的压了下来。


刘禅甚至还要叫诸葛亮为相父,就是因为刘备你死的时候告诉刘禅,要将诸葛亮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虽然是笼络着诸葛亮的心,但是刘婵也已经当真了,他也是非常相信诸葛亮的,但是诸葛亮却不一定会这样好好对待。

诸葛亮担心自己会被谋害,所以做好了准备。

诸葛亮其实是非常精明的,在朝廷之中虽然很多人是相信他,把他当做真正的宰相,可是有很多人其实在背地里是非常讨厌他的。因为他掌握了所有权利都想要抢夺他的权利,所以就有点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他们杀死。


突然感觉自己是可能会有一天会这样被别人陷害,于是一定要在他们面前假装自己是非常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兵权。他这么多次北伐,虽说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人情,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权力。自己虽然是在外面,可是自己有军权,一旦里面发生了动乱的话,自己就可以直接调动军队去平叛。

像司马懿这样去抢夺曹魏的实力,其实司马懿也不想要这样做,还不是他们曹氏家族搞得太恼火了。要将司马懿整死,司马懿也没有办法,最终是抢夺了曹氏家族真正的权力。但是他最后也是没有想过要夺得曹氏家族的位置,而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实在是太有野心了,司马懿临终时所说的话司马昭都没有做到。


而当时在刘禅身边有很多宦官,其实刘备最讨厌这样子的,可是刘婵却喜欢这样。其实诸葛亮也乐于这样子,让刘禅变得愚钝起来,但是又害怕这些宦官会杀死自己,所以就要做好准备。

你们认为诸葛亮是有多么无奈,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在历史上那是赫赫有名的,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了蜀汉、为刘备父子那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不过刘备和刘禅也没有亏待他,诸葛亮生前地位宣赫,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那也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诸葛亮遇刘备那是遇见明君了,

君臣之义让很多人动容。

可是却也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说诸葛亮带着甲士百人上殿,也一直不还政于刘禅,说诸葛亮是有谋反之心,想自己做皇帝了,只是在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病逝了,所以才没有得逞。

这些话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真相吧。

一,诸葛亮没必要篡位,刘备早有安排。

说诸葛亮有野心的那些人,

可能都忘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吧。

刘备和诸葛亮良好的君臣关系应该是历史上的典范,诸葛亮很有才能可是却做了隐士,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

诸葛亮献出了三分天下之计,也就是后世作的《隆中对》,然后一路追随刘备,忠心耿耿,出谋划策,是蜀汉能建立的股肱大臣。

刘备有多信任诸葛亮了?

他去世前是这样安排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啥意思了?刘备说诸葛亮的才干是曹丕的十倍,肯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要是刘禅这个人能辅助那就辅助吧,不能辅助那就自立为王,诸葛亮可以自己做蜀汉的皇帝。

大家想吧,刘备都说了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做皇帝,诸葛亮要是有想做皇帝的野心还不如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压根就没必要各种折腾了,所以诸葛亮肯定是忠于蜀汉没野心的。

二,诸葛亮两袖清风,遗产只有桑树。

一般来说,想谋权篡位的人得给自己早有安排了,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长期得到刘备父子的重用,他要是有做皇帝的野心,那就得有银良做军资了,他要敛财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给刘禅派的人说了定国之策,也对自己的子孙有了安排:

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啥意思了?诸葛亮的意思是说自己有八百多桑树,完全可以让子孙自给自足了,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遗产是800多棵桑树了,这样的一代名相,还真的是两袖清风了。

就冲着诸葛亮的遗产来看,

他也不可能有谋权篡位的野心了。

三,刘禅厚待诸葛亮,政事上倚重他。

最后我们得说说刘禅对诸葛亮的倚重。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做了皇帝,当时他只有17岁,可以说是年幼无知的,那怎么办了?他采取的态度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啥意思了?意思就是不管大小事,他都是听从诸葛亮的,这个也是刘备的吩咐,刘备去世前也是这样嘱咐刘禅的,让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对诸葛亮:“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晋书》中记载过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我个人觉得很不可思议,要么是偶尔带着要议事的文人武将上殿还可以,不然天天没事带这么多人上殿干啥了?其他群臣要站那里?细细想想那也是不可能的。

至于诸葛亮一直掌握朝政,那的确是刘备的安排,还有就是诸葛亮感激刘备的信任,他已经把刘禅当做孩子一般,这么一个17岁的没才能的孩子当政,他是不放心了。

而且这个刘禅也的确是扶不起的阿斗,蜀汉灭亡后,他还在洛阳城乐不思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