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官底镇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你听说过吗?

官底镇下薛村薛敬之墓

薛敬之是明朝渭南仕西南里人,好学善思,知识渊博,无所不晓,育才无数,是明代关学的重要传人,史称“关西夫子”。他的后人分布在官底镇下薛村、下薛新庄和蒲城县原任乡的庵前村。

史载其:“五岁好读书,不逐群儿戏。”成人后师从理学大师周蕙。他学习非常刻苦,对待老师十分谦逊尊敬,常在鸡鸣之时,就等在老师的门口,进门之后先给老师打扫屋子,收拾桌椅,再跪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请教学问。“周门侯启”的典故由此而来。

薛敬之为在山西应州知州任上,劝课农桑,兴学重教,官政声斐然,史称其 “奏课为天下第一”。著有《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便音》、《思庵野录》等书。

薛敬之去世后,葬于渭南城西五里铺之南。学生高陵人吕柟其撰写了碑文。渭南主事张治道为其撰写了《思庵薛先生入渭南乡贤祠记》。文革破四旧,下薛村后人把薛家的神轴藏了起来,使其画像才得以保留。1963年建设毛巾厂时,后人搬回其遗骨,重葬于下薛村北薛氏祖茔。

相传,薛敬之墓碑夜里光芒四射,如镜照人。若是贪官污吏、行为不端者,便可看见已经发黑变坏的肝胆。照后则会回心转意,从此弃恶从善,人曰:“劝善镜”。

渭南官底镇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你听说过吗?

官底镇“保天佑王”保王村

保王村位于官底镇西南,是该镇最大的村落。村中世代相传:明朝洪武七年,朝廷从山西府三十一县移民,开发荒芜地区。保王王氏始祖背井离乡、扶老携幼,举家迁徙至下邽古镇西南五里,在今保王村西南安家落户。

保王村坐落在郑白渠一侧,附近长满了荆条灌木等植物,保王始祖遂以荆条为原料,编成簸箕变卖谋生。王氏始祖以其高超的编织手艺和待人以诚的处世之道,而赢得了时人的青睐,并获“簸箕王”的美誉。后代以“簸箕王”命村名,以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缅怀和尊敬仰慕之情。

保王王氏一门勤劳耕作、与人为善,却命运多舛、人丁匮乏,到雍正年间人口不足二十户,且多寡妇独子,香火濒临不济。请高人前来查勘,经查“因村址不当,才造此冤孽”,于是另择吉地于今址,更改村名为“播王村”。民国时户数近四十家,有“七大家、八小家,二十四个匀和家”之说。

一九四二年,日军日渐逼近陕西,各地整修城防、加紧团练。同年,保王村整修城墙,经族人商议,将村名改为“保王村”,并将村名首次勒石镶于后村东城门上方。村名似有“保天佑王”之意,已延用于今。

保王王氏始祖谢世之后葬于原村东,在今前东队斗渠以西、公坟以北。解放前,每年四时八节村人都前来祭拜。文革期间,该坟与族谱一同被毁。

左家村寇准墓

在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有一座古墓冢,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封土高4米,正方形砖墙维护。墓前有一石碑,上刻“宋寇莱公墓”,系清乾隆年间渭南县知事邱估所立,碑文为当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毕沅所书。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寇准画像

寇准今临渭区下邽镇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我国古代忠良贤臣的代表人物。出身进士,四朝为官,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景德元年,辽军大举进攻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被任命为宰相,坚决反对南迁,力主真宗御驾亲征,稳定军心,后来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又被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

渭南官底镇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你听说过吗?

左家村寇准墓寇准墓碑

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终年62岁。其夫人宋氏,是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枢。结果拔款仅够运到宋氏住地洛阳。寇准去世11年后,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

民国时,冯玉祥将军出于敬仰之心,率兵在此栽了不少的柏树。1976年以前,寇准墓冢巍峨高大。文革期间,村民挖坟土盖冬麦,将陵墓破坏,唯有墓堆尚存。近年墓北建有简易门楹,上书:“澶渊会盟彰忠肝裂胆;宰相无第见亮节高风”。 其千秋功绩、清廉风骨尽在不言。(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临渭政协文史【看完记得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