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书中自有黄金屋

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中国自宋真宗写下励学篇以来,读书科举就不再单纯了,成了无数人想要飞黄腾达,获取财富名利的跳板。

《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为只要通过发奋读书,获得功名,不用再羡慕别人,就可以得到荣华富贵跟大批的随从,也自然少不了美貌女子。 从最直白的语句,来告诉你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也算是比较物质的劝学篇,从人们追逐名利的角度出发而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入官场顿改寒酸态。”

然而做官的门槛很高,经常听到寒窗苦读十数载,才好不容易考上了,要知道状元只有一个,而参加科考的人又有多少能考上?

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百里挑一

到了明朝时,科考规定考八股文,选拔更为严格,科举必先进学院,成为生员才有资格进国子监学长,或者成为科举生员,然后一步步选拔,通过府学、州学、县学,才能成为秀才,还有很多人就卡在这上面,六七十的童生也有不少。

然后还要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成为举人、进士,最后考上了前三甲才能够授予官职,可以看出当官之难,一般每次三百人,没考上的然后等待下一次的科考。

然而你如果在明朝,你想当官,但是你水平不够,或者是你压根就不认识字,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当官了?不不,你还是很有机会的。

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卖官鬻爵

历朝历代都存在卖官鬻爵的存在,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情况,一般是财政紧缺,为了充实国库,以应对各方面的开销,从秦汉以来,只要朝廷财政陷入危机,或者发生战事,又没有钱的情况,为了获得财富,就会出现明码标价的方式卖官鬻爵,这种现象还算是比较公开的,哪怕是皇帝也是默许的

到了明朝,能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进国子监,直接花钱捐一个例监,监生一般可以直接做官的,但是到了成祖的时候就不行了,但是还是可以抄近道,直接参加乡试,你前面的几个考试都不用。

当然也不是你花钱就比别人牛逼,你没真才实学还真没用,我看了一下,通过花钱当上大官的还真没几个,严嵩是个例外,除了花钱还会讨好皇帝,而想当大官首先你想入阁就没希望了,在明朝你不能入阁,官当的再大,也会很遗憾。

首先从明英宗时就规定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我们看后来的阁老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才学过人,想要进翰林首先就必须是三甲中的一甲、二甲中优异的人。

我非常不提倡“卖官鬻爵”,这开启了很不好的先河,直接酿造的后果就是吏治败坏,其罪莫大焉,负面作用极大,恶劣影响深远,导致上行下效。

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自然灾害原因

当然卖官鬻爵的情况,也大多处在朝廷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明朝后期基本上已经收不到税,辽东对抗后金需要钱,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又要钱

,这个时期可能是卖官鬻爵生长力最强最旺盛的时候了。

明朝算是中国历史上多灾荒的时期了,尤其是最后的几十年更是天灾不断,自崇祯即位以来,没有哪一年不是旱灾就是瘟疫、蝗灾、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别说是普通的百姓,就是普通的富贵之家也难以承受。

崇祯年间,哪怕是富庶的苏杭之地,大米也卖到了一百文,陕西大灾之地,都已经是有钱买不到米的情况。

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获得财富、结党营私

但是卖官鬻爵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捞钱,还成为了结党营私的手段,你只要花钱在我这里买了官,就算一个把柄在他手里,以后在朝堂上甚至可以帮你攻击政敌,而明朝卖官鬻爵最早最旺盛的时候,是在明英宗时期,当时的太监王振权倾天下,只要肯对他花钱,都有官当。

后来的明世宗严嵩比他做的还严重,他自己本身也是靠花钱当上了大官,甚至还当上了内阁首辅,他深感卖官市场之混乱,所以出手整治,把官位都定价了,以后“官无大小,皆有定价。”

文官通判三百两,其中吏部官最高,郎中、主事开价三千两,后来甚至一度达到了一万三千两。

明朝卖官鬻爵之严重,一个县买“义民”的钱就有一万两千两

义民

而在地方上,有些商人和地主,他们也不打算当什么大官,就想为自己提供便利,就买了个“义民”的身份。

义民是什么呢,当国家财力虚竭之际,就会发动民间力量赈济以渡难关,主要以劝分和劝输两种方式。

劝分是朝廷倡导民间以有济无的行为,“以豪家富室储积既多,因而劝之赈发,以惠穷民,以济乡里”。劝输意即民间在朝廷劝导下的捐输之举,民间富庶者将稻谷交由地方官府仓储,或直接捐钱输与官府,用于灾荒赈恤。

为表彰这些义民义行,朝廷自然不能亏待他们,感谢他们积极出资,并给予相关的奖励政策,主要有敕旌义民、授冠带、立石题名,同时免除杂役,其后发展到根据所捐钱粮的多寡,授以官爵

明武宗时候有个记载,根据当地人捐献多少,皇帝亲赐敕书,旌为义民,劳以羊酒,树立坊表。授散官,冠带荣身。散官即尚义官,自从九品至从六品不等。

咸化十年到弘治元年,长洲一个县就有三百多人买了这个“义民”的身份,他们一方面可以头戴乌纱,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地主和商人,有了这个身份以后,他们手里的田地自然就可以不用交税了,然后他们再招募一些人为他干活,又有一大批人不用交税了。

这点对明朝朝廷来说真的是得不偿失,虽然短期时间得到了获益,时间长了没有税收,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