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冤冤相報何時了

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是說用怨恨來回報怨恨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能夠寬恕別人的地方就儘量寬恕。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餘地,也不要與人結怨,理解是相互的,誤解也是相互的。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就記載了一個得饒人處且饒人,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

民間故事:冤冤相報何時了

清康熙年間,有一位王某,平常與曾某交情很好。王某見曾某的妻子長得漂亮,就設計誣陷曾某下獄,暗中買通獄吏,將曾某打死在獄中。而後,王某打算請媒婆向曾某妻子提親。可是一日,到寺院上香,被和尚點化,如果不改惡從善,不出一年,必定暴病而亡,死後還要下地獄。他心中後悔不已,也就放棄了計劃。

王某對和尚的話深信不疑,便將曾某的父母妻子接到自己家中,細心照料十分周到。這樣過了幾年,把他的家資耗去了一半。曾某的父母過意不去,想把兒媳嫁給王某做妾。王某堅決推辭,奉養更加盡心。

民間故事:冤冤相報何時了

又過了幾年,曾某的母親患了重病。王某端湯送水照顧入微,就像親兒子一樣孝順,曾母臨終時說:“長期以來接受你的厚恩,來生如何報答?”王某一聽,急忙向曾母叩頭,磕得頭破血流,將當年陷害曾某的隱情全部說了出來,請求她到陰司見到兒子為他解釋冤仇。既然王某已經像親兒子一樣贍養侍奉自己,而且承認了罪過,曾母當即慷慨地答應了。曾父也很開明,親手給曾某寫了一封信,放在曾母的袖子裡,囑咐她說:“如果你死後真的見到我們的兒子,就把這封信交給他,如果他還想著報仇,我就與他斷絕父子關係,將來黃泉之下我也不會原諒他。”

後來,曾母去世,王某為曾母操辦喪事,在挖墓地時,由於疲勞困乏,就和衣睡在了墓地旁邊的一棵大樹下。他忽然聽到耳邊有人大聲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冤仇已經解除了。不過,你有一個女兒,我兒子還未娶妻,怎麼辦你應該知道吧!”王某受驚而醒。也就把女兒嫁給了曾某的兒子。後來,王某壽終正寢,沒有遭遇到任何災禍。

民間故事:冤冤相報何時了

面對必不可解的冤仇,王某懸崖勒馬,採用了唯一有效的親情去化解,終於冰釋前嫌,皆大歡喜。像這樣的殺身之仇都可以化解,那還有什麼冤仇不可以化解呢。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吧。

申明:故事素材取材於《閱微草堂筆記》,首段和末段評論是本人感悟,在於藉故事以明理,藉故事以化人,借鬼怪喻古今,請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