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明明和強強是姐弟,彼此相差2歲。媽媽平時最頭疼的,就是處理姐弟間的”小摩擦”。

明明時常抱怨媽媽偏心,老向著強強。

每次她與弟弟發生爭執,媽媽總是語重心長地對她說:

“當姐姐的,要懂事一點,弟弟年級還小,要讓著他一點。”

最讓明明無法忍受的,自己平常在家幫媽媽做了很多家務,弟弟卻總在旁邊搗蛋,明明心裡非常地委屈。

而強強也不甘示弱,說媽媽對姐姐比較好,可以學很多才藝,自己想學時,卻總被告知年紀還小,還不能做。而且姐姐老是動不動就對自己發火,媽媽卻沒有看到。

對於媽媽來說,也覺得心力交瘁。每次自己儘可能公平地對待姐弟倆,甚至好聲好氣地規勸兩個孩子,可是不管她怎麼努力,好像都無法做到讓兩個孩子同時滿意,心裡特別受挫。最終,媽媽把這種煩躁與對自己的失望,轉為憤怒,丟到孩子身上。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孩子間相互爭吵

也許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最讓人困惑的是:

“為什麼孩子遇到一點小事就吵鬧不止?”

“兩個孩子都處罰了,可為什麼孩子覺得不公平?”

其實,手足間之所以”鬧矛盾”,是因為孩子間在相互競爭。

所有的手足關係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而是天生都存在衝突。

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弗蘭·弗圖博士曾說過:

動物在同時養育幾個幼崽時,都會發生手足之爭,他們通常希望從兄弟姐妹那裡獲得支持、愛和接受,否則就會生氣並加深彼此間的猜疑。

可是,手足間相互競爭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孩子間相互競爭的原因是什麼?

01 為什麼”手足間”會相互競爭呢?

一個家庭,兩個孩子間之所以相互競爭,主要是由於以下2點造成的:

a. “愛”的資源是有限的

說到競爭,這是人類史上,永遠存在的話題。

原始社會,人會和動物,或其他部落的人競爭,佔領地、搶水資源與食物;而到了現代社會,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人們不為生計發愁,可卻很缺“愛”這項資源。

所以,競爭是一種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妥善分配,而衍生出的一種爭奪。

對於孩子來說,手足之間競爭的不是錢,而是父母的“愛”。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

比如,為了一個玩具,兩個孩子可以大打出手,嘴裡還可能會不停嚷著不公平或爸媽偏心。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愛”分配不均勻

b. “愛”分配不均勻

孩子間該怎麼分配?愛能公平嗎?

很多父母都說自己對兩個孩子期待都一樣,一視同仁,每次買東西都買雙份,難道還不夠嗎?

本意是好的。

但是,這裡所說公平,並不是父母理解的,客觀上的公平,因為對孩子愛的認定,完全是由孩子本身主觀的理解及認定而來的。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手足競爭時,很容易陷入一種“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感到公平”的困境裡。

但在手足競爭這個議題上,一定要採用“對人不對事”的策略,也就是說,不要只是把氣力花在”怎麼做才公平”上,而是要把氣力花在“如何去理解,孩子主觀世界裡所謂的不公平。”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曾提到過一個”蓄杯機會“。

意思是說,每個人,特別是孩子,身體裡都有一個被子,需要被理解、愛,關注和照顧蓄滿。

杯子滿了,孩子整個人就舉止的得體,行為配合,對他人也會充滿愛和善意。

而當杯子空了或快空時,孩子就容易找個茬,亂髮脾氣。這就說明他需要蓄杯了。

但是,他要的並不是訓斥或責罵,而是父母的關注,及愛和情感的傾訴。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通過“家庭星座”,來看看手足所扮演的角色

02 通過”家庭星座”,來看手足在家庭裡所扮演的角色

也許很多父母會問:

“我真搞不懂,為什麼他們總是因為一些‘’消失小事而喋喋不休”

“為什麼同一種教育方式,孩子的個性會差很多?”

其實,一方面和孩子的素質有關;另一方面,可以用“家庭星座”這個概念來理解孩子的主觀世界。

關於“家庭星座”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家庭裡的每一個人,就像星星一般,散落在每

個不同的位置。

如果用來比喻手足關係,就像是每一個不同出生順序的手足,很可能因為他特殊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習慣和個性。

比如,以老大為例,在家庭中,如果沒有第二個孩子,他會獨佔父母的“愛”。但是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父母會照顧這個初生的新生兒多一點,而老大則會敏銳地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瞬間會因為弟弟或妹妹的增加而銳減。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老大會有兩種反映:

1) 討回失去的愛

身為老大的孩子,面對大的失落,會有本能反應去表達他的抗議,但實際上是想要討回失去的愛。而最常見的兩個方式是退化及鬧脾氣。

所謂退化反應,是一些原本已經學會的事情,卻又變得不會做了。退化的目的是,老大認為當他們變得弱小或無能時,或許能重新喚回像弟妹一樣,被爸媽照顧。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孩子開始有點鬧脾氣

2) 另一種反應就是開始鬧脾氣

因為孩子幼小心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被奪走愛的感覺”,開始對父母和弟妹生生氣,並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比如:欺負弟妹,搗蛋等事情。但其內心是恐懼的,寧可父母罵我,也不要不理我。

而對於弟妹來說,他們是家裡最小的,爸媽都比較疼他,所以他們有這麼2個優勢:

(1) 物質條件上能享受更多的好處

弟妹出生後,在物質上能享受到比較多的好處,所以看起來他們很受寵,絕大部分是因為父母的確在現實層面上,提供給了孩子不少協助。

(2) 獨立能力上差點

弟妹因為前面總有人為其遮風擋雨,所以,在獨立性及責任性方面,依賴性很強,如果父母沒有適當的引導與訓練,是無法學會獨立、承擔責任的。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如何面對孩子間爭吵

03 如何面對孩子之間的爭吵與競爭?

從以上可以看出,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就不會刻意去討愛,並用搗蛋的行為,抗議自己得不到愛的心情。

可是,手足之間,還是會彼此爭執與吵架。但孩子到你跟前告狀時,父母內心會有一個想要趕快化解衝突的煩躁感與焦慮感,進而開始扮演“法官”,讓孩子們不要吵了。一般處理方式都是讓大的讓著小的,而小的如果做錯了,則要他趕緊向大的道歉。

兩個孩子會覺得不公平,於是情緒不斷高漲,爭論不休。可父母只會認為兩個人都有錯,讓彼此都跟對方道歉,最後,雙方不得不吞下自己的委屈,但這些委屈不會憑空消失,只會成為下次爭吵的引爆點。

因此,作為父母,不要當法官角色,要多鼓勵孩子之間的對話。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父母要想平息手足之爭,可以按以下三個原則進行

而要想平息手足之爭,建議父母按以下三個原則進行:

1) 不評價的聆聽,同理性回應

父母先了解孩子爭吵的基本情況,可以對孩子們說,“有誰告訴我剛剛發生了什麼事?” 這時兩個人可能都會搶著說話,於是父母又可以說:“一個個的來,兩個人都很重要,我會仔細地聽。”

當兩個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意見之後,父母就可以陳述事實,並且回應孩子的心情,讓其情緒慢慢緩和。

比如,你可以這樣回應他們:

弟弟,你想要跟姐姐玩,所以你就拿了姐姐的玩具?

姐姐,你覺得那是你的東西,所以你就很生氣地把玩具搶回來?可是你太急了,動作較猛,對弟弟也比較兇;而弟弟則被你嚇到了,他也很生氣,所以推了你一把,最後兩人都很不開心,是這樣嗎?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父母與孩子游戲,緩和氣氛

2) 輕鬆遊戲,緩和氛圍

很多父母發現,與其花大量時間來呵斥孩子停止爭吵,不如利用這些時間同他們一起玩,做做遊戲。

在《遊戲力》中,作者就曾提到,用遊戲來解決,會讓孩子們吵架的時間會不斷減少,會更加喜歡彼此,你自己也會更舒心。

比如,姐弟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你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肯定會向你反映“情況”。比如,弟弟說,“姐姐拿了我的紅鉛筆!”

你可以故作驚訝:“天啊,那顆不得了!”

然後,你的目光轉向姐姐,問姐姐是不是這樣。

如果姐姐說:“我現在要用,他現在又不用。”

接著,你的目光再轉回去,告訴弟弟姐姐要用,弟弟可能會說這是我的筆。

之後,你的目光再轉向姐姐。

你這樣一來二去,滑稽幽默的動作,會讓他們開懷大笑,不再爭吵,彼此間語氣會越來越輕鬆,最終衝突輕鬆化解。

孩子間為何總愛爭執、吵鬧?父母千萬不要當“法官”,做好這3點

鼓勵孩子,與之對話,找到解決方案

3) 鼓勵孩子,與之對話,找到解決方案

當兩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所說的話有“被聽懂”時,孩子的情緒會很明顯地平穩下來,這時父母可以說:

“我並不希望你們兩個人吵架,這樣會讓大家都很不開心。這件事情,各自都有一些做錯的地方,你們說說看,自己哪裡不對?”

“如果下次又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們應該怎麼辦?”

”你們都想玩這個玩具,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但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想想吧。“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不帶評價地引導孩子去思考,更鼓勵孩子為這個問題情境負責, 試著解決問題,幫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對這個手足競爭,化危機會轉機,反而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

當我們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個對話的平臺,父母只需要在旁邊簡單地提醒孩子,要找出雙方都能接收的結果,不要做任何判斷與介入,鼓勵他們繼續對話。孩子們會感覺被尊重,感覺到被尊重過的人,才能夠尊重別人,因此兩個人反而能做到父母們希望孩子做到的”相互禮讓”。這,其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