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創新藍皮書:金融投資者權益缺乏有效保護機制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佈《互聯網金融創新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治理髮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以“金融迴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為研究目標,以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監管科技發展為主題,從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治理創新四個層面論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治理,強調和突出理論性、實證性和實踐性,區別於已有的關於互聯網金融的藍皮書。

藍皮書認為,金融投資者權益仍然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當前,在政府監管部門主導,行業協會積極協調,互金企業有效參與的情況下,互金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正實現多方參與共治的有效治理格局,行業基礎信息設施的不斷優化也為金融投資者的權益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對於目前的市場格局,現有的技術對於金融投資者來說,在金融產品或服務的甄別上,仍然缺乏主動的鑑別機制,即如何有效鑑別某個金融平臺或金融類App的合法合規性,如2018年3·15晚會曝光的714高炮軟件,其在相關手機平臺隨意上線,再配以誇大宣傳,很容易使金融消費者陷入圈套。

另據介紹,藍皮書總報告分析了2018年互聯網金融創新與治理髮展的總體情況、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突出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治理創新;理論篇綜述了互聯網金融研究的總體情況、互聯網金融迴歸本源的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研究和監管科技研究;技術創新篇梳理了2018年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應用情況、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建議;模式創新篇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金融科技創新與發展,以及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治理創新篇研究了互聯網金融與監管科技協同創新、自律創新、P2P專項治理、合規經營和互聯網金融數字化監管系統建設等情況;案例篇對北京市的互聯金融創新與治理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治理創新的案例;附錄總結和梳理了2018年互聯網金融創新與治理大事記。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