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張大仙


金融市場投資理財,不同的產品對應的風險不同,不同年化收益率的產品對應的風險也是不同,有言是“收益越大,風險越高”。那麼,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投資4%-5%的理財,而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期存款呢?

一、銀行理財需要正確看待,有低風險也有高風險。

銀行將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了五個等級,分別為R1、R2、R3、R4、R5,從低至高為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常見的風險等級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以及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五個等級的理財產品對應的風險係數以及投資渠道很是不同。

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風險性很低,投資渠道為低風險、無風險的貨幣類產品:國債、國債逆回購、銀行存款、大額存單、保險理財等。一般年化收益率在2.5%-5%之間,產品的期限不同、方式不同對年化收益率有一定的影響。

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這類產品在市場上最為常見,可以說是理財產品中的主流產品,主要投資低風險、無風險的貨幣類投資,除了能投資低風險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產品以外還能投資信託、貨幣基金、銀行理財、高信用等級債券等。現階段的年化收益率在3%-6%之間,產品的方式、期限不同,年化收益率的呈現也是不同。

中等風險,這類產品對本金就可能存在受損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風險。投資渠道除了能投資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產品以外還能投資總資金比例30%以下的高波動產品,股票、商品、外匯等,結構性產品的本金保障比例需要在90%以上。

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這兩類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就很高的,本金具有風險,投資渠道能更大程度的投資高波動股票、外匯、期貨等產品,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還能投資次級債以及利用槓桿資金進行投資,風險比較大。

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很不錯,就算是低風險的理財,年化收益率也是能達到2.5%-5%之間。但是,理財不是存在,存在一定的風險。而理財投資者有著不同的需求,不能因為年化收益率高就忽略了風險的存在,這需要對應需求。

二、銀行定期存款,雖然年化利率低一些,但安全係數高。

大家一看到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往往就忽略了風險,金融市場中“收益越高,風險越大”,這是需要謹記的。銀行理財的年化利率雖然低一些,但安全係數卻很高,就算是銀行倒閉、破產,也能獲得存款保險的一定上限額度50萬元的先行賠付。

現在銀行各時間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是:三個月是1.1%,六個月是1.3%,一年期為1.5%,二年期為2.1%,三年期為2.75%。通常各個銀行有不同程度的上浮,15%-30%之間。當然,為了滿足一些大額度儲戶的需求,銀行還推出了“大額存單”的理財方式,一般在基準利率的標準上浮40%-45%之間,部分銀行能達到50%水平,這就需要投資者在各個銀行諮詢一下了。

總結:投資者對理財的風險理解不同,有的更加偏愛低風險、無風險的投資,有的偏愛一些年化收益率高一些的理財。這就需要依據每一位投資者的需求,需求不同,做出的選擇也就不同。當然,在對比之下,選擇年化利率低的銀行定期存款,也沒有錯,安全係數要比銀行理財高。對應,理財呢?也有不同風險等級的選擇。在不同產品的選擇情況下,投資者也可以進行一些搭配投資,既降低了相對風險,又提高了收益。


厚金說


可能是觀念不一樣,前幾年某寶還有5%的收益的時候,我幫我爸下載安裝了一個,放了幾萬塊錢進去,還給他設置了重重密碼,結果我爸一天到晚的唸叨那個錢要打水漂了,非要我給他取出來存銀行,最後拗不過他就給他提出來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接受新的理財觀,思維固化。


淅淅瀝瀝807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認可了,習慣了,懶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薦過理財產品,結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你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我反正推薦過,因為我理財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當然都是些風險很低的,結果他們的反應卻讓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說,不就比銀行還那麼一點嗎,搞來搞去多麻煩,我才知道對他們來說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根本就沒入人家法眼,還是習慣了放下銀行了,懶得折騰了。

現在理財騙局的頻繁出現讓人們對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e租寶等的理財騙局,騙取的金額高達幾百億,說明我們國人對還是很喜歡接受這種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的,當時長期銀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觀念讓大家都忽視了理財風險,人們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還以為這些理財產品跟銀行一樣,保本保收益呢,結果隨著這類理財騙局的不斷出現,人們的理財觀念也從不考慮風險到看什麼都是風險。人們無法分辨甚至懶得分辨現在這些4%,5%到底有多大風險,本著不投資就不被騙的思想,人們還是更認可銀行理財產品的。現在有人給我家人推薦理財產品,他們一律都是按騙子對待的。

所以現實就是很多人不懂複利,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況且理財騙局頻頻出現也讓人更願意接受銀行理財產品。


出海抓魚潛水摸蝦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財來不會晚


我的錢有70%左右都在4%—5%的理財中,剩餘還有30%在股票裡。從風險偏好上來說,我自認為應該算是平衡型的客戶群體。

我的父親幾乎所有的資金都在大額存單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在餘額寶裡。他的大額存單,存款期限較長(三年),存款利率在4.1%左右。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穩健型客戶群體。

我的祖父將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一年定期,一年去一次銀行,辦理轉存,不厭其煩。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謹慎型客戶群體。



我是銀行從業者,每年都在向家裡人灌輸如何理財的觀念。父親和祖父各自堅持著自己的投資選擇。我們三代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除了風險偏好各有不同以外,存款的特點與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選擇。

我的抗風險能力強,理財雖然不保本,股票雖然容易被跌停,但它們都給了我財富增值的希望。我需要這樣的希望讓我在領到薪水時不至於失望。

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比較高,非常適合父親這種攢了一輩子錢的人。讓我去存,我還夠不到起存金額。再加上,三年期間不用往銀行跑,滿足了他嫌麻煩的訴求。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也滿足了他對本金不能損失的堅守。

祖父的金額不高只有四萬塊錢。對於快八十的他來說,不折騰就是最好的選擇。別說存款本金了,就是存款利息出了點問題,我們都擔心他的身體承受不了。

我們祖孫三代的做法只能覆蓋一部分人群,還有一類人群卻相對可憐。

因為我的存在,經常在家裡講一講什麼產品好,什麼值得購買。可是,還有很多家庭沒有如我這樣瞭解銀行產品的人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每選一次理財產品都是拿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在“賭”。

單就從風險偏好的人群數量來說,風險偏好較低的人數遠遠大於風險偏好較高的人群。這與理財知識有很大的關係。你在農村推薦理財,得“連哄帶騙”。辦存款辦成了保險也多出現在這些地區。你在城市推薦理財,就像推薦存款一樣簡單。

沒有理財知識,風險偏好低,不願意“賭”,結果就是選擇了利率低的存款。

總結:

你有你的利率追求,他有他的風險考量,大家都在理財。只有選擇之差,沒有高低之分。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年化利率4%-5%的理財收益確實比銀行2%-3%的定期收益高,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情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投資理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理財雖然收益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有些理財的風險雖然很低,但也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而銀行定期存款是屬於保本保息的投資,不僅本金不會有損失的風險,還有穩定的利息收入,對於投資觀念比較保守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銀行的定期利率低了點,但至少本金是安全的。

第二,現在很多銀行除了賣自家的理財產品外,也跟保險公司合作,幫保險公司賣起保險產品,近幾年來也經常看到網上有客戶到銀行買理財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保險還渾然不知的新聞,而就是這樣的新聞讓不少客戶對理財敬而遠之,雖然理財的收益高,但是也存在被騙的風險,還不如存銀行定期來得實在。

第三,社會上很多人的存款都是通過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攢下來的,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好不容易攢個幾萬塊,拿去投資理財,萬一失敗,本金損失,幾年的工資就這樣沒了,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確保自己存款的安全,銀行定期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選擇。


夢幻財經


近期,有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內地市民寧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所以,該媒體得出的結論是,部分中老年儲戶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著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幾年下來,存單並沒有增加多少錢,更跑不贏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理財的方式,並無所謂對與錯。這些年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卻變成了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或者飛單,這種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風險厭惡型的儲戶為了資金的安全,寧願把錢存銀行,這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與把錢存定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就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對風險極度厭惡者,是無法接受任何風險的。

與之相反,存款則不一樣了,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這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儲戶的利益,即使銀行破產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存款是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

而理財產品已經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財產品給出的4-5%的利息,對於存款來說差距不大,因為,如果你選擇大額存單,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既然這樣,廣大儲戶為啥一定要選擇理財產品呢?

更關鍵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著流動性不佳的風險。也就是說,客戶如果買了理財產品後如急需要用錢之時,理財產品是基本屬於封閉式運作模式,即在產品未到期之前是沒辦法贖回的,所以碰到這種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說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要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欠佳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往往具有靠檔計息的功能,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利息損失也較小。即使不是大額存單,如果一旦客戶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儲蓄,本金還是能夠及時提出來的。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很多儲戶更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得出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和流動性就會比定期存款要差一點。而一些中老年儲戶厭惡風險、追求流動性安全的,自然會選擇銀行定存,而且目前銀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銀行理財產品優勢不太明顯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把錢存銀行存款也並不能說失當之舉。


不執著財經


前幾年餘額寶出現之前,很多P2P平臺給出的理財收益非常高,大部分達到年化10%以上。可是結果這些平臺大部分跑路了。也就是說,這種高收益的平臺風險非常大。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而餘額寶出來之後,理財的收益達到5%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又安全又有高收益,大部分人也喜歡把錢存到餘額寶裡面去。可是,這兩年來,餘額寶的收益也降下來了,基本都在3%以下。而且餘額寶又有很多的限制。這就使得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不想往裡面存了。

銀行上面也有4%以上的理財,也有2-3%的定期存款。可是經歷了太多的理財出事的問題,人們的心理變得保守了。定期存款再怎麼樣也不會沒了。而4%以上的理財上面也註明了不保本的收益。說是4%,到最後真的不知道有沒有。

雖說銀行也是比較安全的,按理說一般推出的理財收益也能達到。可是,也有達不到而拿不回本金的情況,經過媒體不斷報道,人們能承受的風險就更小了。

比如說,我有10萬元的資金交給我老婆時,這筆錢是用來將來小孩上學用的。可以存一段時間。當我打開銀行上面的理財時,看到上面的風險提示,心裡還是很虛啊。不能為了多兩三個點的理財就賠本了,這是小孩上學的費用啊。所以,最後還是會狠下心來做定存,即使利息只是理財的一半也願意。因為安全無風險啊。相信大部分也是這種感受。


股海重生2015


之所以有很多人寧願選擇利率低的銀行定期存款,而不去購買收益率看起來更高的理財產品,根本原因在於這些人相對於收益來說更看重本金安全。


近年來金融領域亂象叢生,騙局層出不窮,P2P平臺爆雷事件一茬接一茬,私募基金都有跑路的,可以說怵目驚心。資管新規的實施,在一些人看來更像是銀行的一種甩鍋福利,保本理財產品逐步退出市場,理財風險將全部歸於消費者身上,理財風險將急劇上升。


實際上,銀行資金池有一定的合理性,只要銀行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和資產,以較高的利率發行理財產品,完全可以通過資金池消除壞賬風險,哪怕利率低一點,不會損失本金。但是打破剛性兌付後,理財產品發行將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專利,最壞的情況下理財子公司破產,銀行不會損傷分毫。實際上,當消費者承擔全部風險時,銀行子公司幾乎可以躺著賺錢了。


購買理財產品,有兩個問題必須清楚,一是收益率不等於最終實際收益,二是一旦出現虧損,可能本金減少的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實際上,當下的定期存款,如果有5萬元,存三年就有很多銀行達到4%的年收益率,跟理財產品相差無幾,但是更安全穩定,旱澇保收。哪怕沒有5萬元,也可以選擇購買三年期國債,或者選擇民營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享受差不多的收益率。


對於資金較多的家庭來說,如果資金達到20萬元以上,還可以選擇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可以達到4.20%左右,超過了相當多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要知道如今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也不過是這個水平,2019年5月22日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更是下降到了4.11%。


P2P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新,但是由於沒有設立嚴格的規則,沒有誠信體系的制約,在平臺有爆雷徵兆時有關部門沒有及時止損並介入,使得P2P成為詐騙與非法集資的樂園。消費者有追求高收益跑贏通貨膨脹的意願,但是顯然還沒有滿足這種意願的土壤,於是過去的二十年炒房才成為最賺錢的項目。


保本理財產品明年就會退出,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率遠低於P2P平臺,但是存在一定虧損概率。投資P2P資金得不到保障,將來投資理財產品也會遭遇同樣的問題。100次的盈利也許比不過一次徹底的虧損,這將是理財產品無法迴避的問題。未來敢於投資理財產品的人,一定要資金分散,並且選擇靠譜的產品,風險級別低的產品。


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降低,風險增大。與其選擇理財產品,就不如選擇民營銀行、國債、大額存單、中小銀行存款,獲得更穩定安全的收益。


財智成功


確實在同等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4%-5%的預期收益率比銀行定期存款2%-3%的收益高出不少。既然同樣是銀行的產品,為什麼有的客戶不選擇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選擇收益率低的定期存款呢?

在銀行工作多年,個人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選擇定存產品類客戶群體多為年齡較大的老年人<strong>

這類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弱,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偏好保守型的安全性高的理財方式。理財產品尤其是非保本浮動型收益類,許多老年客戶一聽到“非保本”這三個字就頓時一陣迷糊,沒有了繼續瞭解下去的慾望。

二、購買手續複雜

理財產品的購買不像辦理定期存款那麼簡便,只要將現金交給櫃面,在業務受理單上簽字或按手印就行。

理財產品購買,需要填寫風險評估單、產品協議書、風險揭示書等,還需要抄寫一段風險揭示說明,很多老年人識字不多或者眼睛老花,抄著抄著就煩躁起來了,有的索性在辦理的途中就放棄了產品的購買。

三、客戶偏好資金長期理財<strong>

這點是不分客戶選擇定期存款而不選擇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都認為理財產品收益高於定期存款,在前幾年這個論點是肯定的。但是最近兩年,理財產品收益率逐年下降,現在三年期大額存單的收益幾乎和理財收益率持平,收益差距越來越小。

很多客戶在外地工作,年初除去年尾回來,沒有時間購買短期內就到期的理財產品。存個三五年的定期存款,收益率可以保證的同時,省心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四、理財產品購買門檻高<strong>

雖說最近兩年有的銀行推出了一萬元就能購買的理財產品,但是發行的規模小,利率不高,並沒有在市場上佔據一定的份額。

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5萬元起存,以1000元的整數遞增。很多客戶的資金達不到5萬元的購買起點,即使想購買理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理財產品多為電子式憑證,很多老年客戶不為理解;理財產品中途不能贖回,提前支取不靈活;很多銀行在同等條件下,向客戶推薦的是存款而不是利差更小的理財產品,所以在實際客戶購買選擇過程中,還是傾向銀行定期存款的客戶多。

<strong>

<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