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祁太秧歌是依靠晉中盆地,以太古、祁縣為軸心向四周地區輻射的鄉土小戲,是一種民眾自編自導的小戲,一般是根據民間故事、遺聞鐵事為題材改編的小曲、歌舞、戲曲等形式,曲調優美,旋律平和,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歡。關於祁太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正統到崇禎年間,當時俗曲已經廣泛傳播,在都市和鄉村間到處可以聽到這種旋律優美的曲子,這些曲子大都是反映民間生活的,據《顧曲雜言》資料上記載:嘉靖、隆慶年間,“乃興《鬧五更》、《哭皇天》、《粉紅蓮》……”曲,與祁太秧歌小曲內容相似,名字相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可見明代民間小曲與晉中小曲同時都在廣泛流行。清朝雍正時期安徽“小歌舞”傳入晉中後,祁太秧歌才漸漸地初露端倪。據資料記載,康熙年間,祁縣經濟繁榮,民間文藝也比較活躍,走村串鄉的藝人來往不斷,鳳陽花鼓藝人來到祁縣學唱流行的秧歌,以謀生計。鳳陽花鼓藝人每到一處,先打鼓敲鑼引來觀眾,然後開始演唱“鳳陽歌”、“滿江紅”等小曲,接著表演歌舞節目“踏歌”或者唱些北方流行的秧歌曲調,晉中人們從中得到啟發,逐漸發展成了踩街秧歌隊。這種歌中帶舞,歌舞結合的方式,是祁太秧歌發展歷程中的重大突破。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民國後,晉劇藝人開始和秧歌藝人相互合作,改編創作過很多優秀的秧歌戲。晉劇和秧歌開始同臺搭戲,同臺演出,晉劇在表演、舞臺、化妝、服裝等方面,對秧歌的影響很深,對提高秧歌藝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祁太秧歌的演出劇目,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逼婚記》、《西廂記》、《王老虎搶親》、《當板箱》、《賣高底》、《賣豆腐》、《繡花燈》、《新打花鼓》、《緝草帽》、《做小衫衫》、《十家排》、《送櫻桃》等。抗戰期間,這種秧歌被稱為“晉中秧歌”,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改稱為“祁太秧歌”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衣村的經濟水平得到提高,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也渴望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祁太秧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如今,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們娛樂形式的多樣化,祁太秧歌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環,祁太秧歌正在面臨著專業演員急劇銳減,觀眾也日漸減少,演出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經費不足,劇目老化等危機。因此,祁太秧歌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得到黨和國家的支持,逐漸走上了復興之路。在衣閒或者節日時期,常常可以看到祁太秧歌的表演。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上黨梆子又名“大戲”、“東府戲”、“上黨宮調”等,在山西東南部廣為傳播,因這一地區在秦漢時期為上黨郡,所以被人們稱為“上黨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作為山西古老的劇種,上黨梆子起源於山西省晉城市,與其他梆子不同的是,上黨梆子實際上是由崑曲、梆子、羅羅腔、卷戲、皮黃五種聲腔同臺演出的劇種,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演形式。到18世紀中葉,上黨梆子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五種音腔的成熟曲藝。成豐年間到抗日戰爭之前是上黨梯子的鼎盛時期,後來由於戰亂等因素,上黨梆子逐漸沒落。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上黨梯子才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54年,正式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有時也用曲牌體。其中板式中運用最多和最具特色的是大板和四六,除此之外還有中匹六、垛板、滾腔、散板等板式;曲牌體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鈴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調,男腔使用假音。伴奏樂器主要是音響強烈的打擊樂和委婉的絃樂。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鑼、大鼓;而絃樂以巨琴、二把和呼胡“三大件”為主要伴奏樂器。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據資料記載,目前知道的上黨梆子的傳統劇目有七百多出,其中大多數是梆子戲,剩下的是皮黃戲、崑曲、羅羅腔戲和卷戲,數量很少,有一百多出。上黨梆子的音樂主要從民間音樂中吸收過來的。影響較深的代表性劇目有《雙包計》、《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雁門關》、《闖幽州》、《白毛女》、《巧緣案》、《奪秋魁》、《三關排宴》、《天波樓》、《甘泉宮》、《東門會》、《徐公案》、《董家嶺》等,這些劇目中有一些是上黨梯子獨有的劇目。梯子的角色行當齊全,主要有生、旦、淨、醜四種,各行當之間都以“三把”為基本功,其表現手法粗線條、簡練明快、直出直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與上黨梆子,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

行當之間最具特色的是須生,其次是青衣,淨角和武小生。行當演員演出時昂首挺胸,給人一種穩健有力的感覺。上黨梆子的臉譜用紅、白、黑三色勾臉,也用黑白相間的灰色、紅白相間的粉紅色和紅黑相間的紫色。旦角有種叫做“破面”的化妝,即用白粉在劇中扮演反派的演員右眼瞼上橫劃一筆,頗有元雜劇的遺風,也是最具特色的。臉譜的畫法一般採用對比鮮明的手段,線條粗獷。服裝講究大紅大綠,五彩上頭,後來增加了水袖,使舞臺表演變得更加美輪美奐,婀娜多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