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鐵路拉林段跨度最大的三線鋼結構--巴玉大橋成功合龍

川藏鐵路拉林段跨度最大的三線鋼結構--巴玉大橋成功合龍

圖為即將建設完成的巴玉大橋全景。

11月9日17時20分,隨著最後一段邊跨混凝土澆築完成,由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川藏鐵路拉林段跨度最大的連續鋼結構三線大橋,也是全線重難點工程之一的巴玉三線大橋工程正式合龍,巴玉大橋的成功合龍為明年拉林鐵路的順利鋪軌奠定了紮實基礎。

川藏鐵路拉林段跨度最大的三線鋼結構--巴玉大橋成功合龍

圖為工人正在澆築混凝土。

據中鐵十二局集團拉林鐵路工程指揮部黨工委書記許建慧介紹,巴玉大橋全長283.3m,橋面寬19.1米,1號墩高61.5米,跨越雅魯藏布江,是連接全線第二長隧桑珠嶺隧道和第四長隧巴玉隧道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巴玉會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巴玉站設在“兩隧道一橋”連接段內,是典型“一線天”車站,為將來多趟列車相互會讓創造了有利條件。

川藏鐵路拉林段跨度最大的三線鋼結構--巴玉大橋成功合龍

圖為施工現場。

巴玉大橋位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受地形和氣候條件影響,大橋施工場地和交通運輸受限,加上紫外線強烈、晝夜溫差大,給大橋施工和保養帶來很多困難。施工中,建設者使用高耐久性混凝土施工技術,克服高原高寒溫差大混凝土易開裂,強度無法保證難題。大橋連續梁採用綜合養護技術,在梁體表面覆蓋土工布和塑料薄膜,專人定時灑水養護,同時配備蒸汽發生器對梁體進行噴霧養護,確保混凝土陰陽面養護均勻,梁體強度受控。

川藏鐵路拉林段跨度最大的三線鋼結構--巴玉大橋成功合龍

圖為工人正在焊接鋼筋。

同時,針對峽谷大風和青藏高原地震對橋樑產生位移、加速或加速度的影響,鐵路建設者還採用消能減震技術,在橋臺頂帽側面與梁底相連接處安裝6個阻尼器,能迅速衰減結構的地震或風振反應,保護主體結構及構件在強地震或大風中免遭破壞或倒塌,達到減震抗震、減少風阻的目的。採用消能減震技術的結構體系與傳統抗震結構體系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經濟性和技術合理性。大橋在建設中選用400MPa級高強鋼筋,提高了結構構件的配筋效率,大大減少配筋數量,方便了施工作業。(記者 馬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