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不講孔融讓梨的後傳,孔融成人之後到底咋樣了?

皮蛋爸爸說教育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是中國家庭啟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案例,但這樣也就導致了很多人提到孔融,只知道他“讓梨”這一件事,並不知道他長大後的事蹟。

其實孔融也算是一個悲情人物吧,結局悲慘,後續的名聲也被抹黑,但他的一生也算得上精彩。

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說一說這個人物。

除了“讓梨”之外,孔融還有一件著名的事件

孔融這個人出身不一般,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可以說是自帶光環,天生就會受人尊敬。而孔融這個人年少聰慧,但鋒芒很盛,嘴巴毒得很。

有一次,他隨著父親到洛陽,自己就去拜訪了名士李膺。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孩要去見大名士,門人自然不通報。於是,他就對門人講,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所以來拜訪的。門人一聽,自然就去告訴李膺,有個十歲小孩,說是他的親戚,等著見他。

正巧,李膺當時正聚集了很多賓客,他也沒想起來自己有哪個十歲小孩親戚,就叫來看看。李膺見到孔融就問他:“咱倆什麼親戚?”孔融很從容地回答:“我是孔子的後裔,您姓李,是老子的後裔,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這樣來看,咱們可是世交。”

李膺和一眾賓客聽了都很訝異,沒想到一個十歲的小孩這麼聰慧。正巧,太中大夫陳韙剛剛趕到,聽說了這件事,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說,人在小時候聰慧,長大了未必還能聰慧。孔融聽了之後,直接說道:“那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慧”。可見,這個小孩的嘴還是比較毒的。

這個故事的精彩並不亞於“孔融讓梨”,而孔融在這裡表現出來的性格在長大之後依然延續了下來。

長大後的孔融,名聲成為了他最好的護身符

孔融的名氣在當時還是比較大的,劉備做平原令的時候,因為孔融能認識並記住他,劉備都感覺很榮幸。這種名氣不僅是因為身為孔子後人的關係,更是因為他敢於挑戰權貴。

大將軍何進掌權的時候,孔融前去拜見,只是因為門人念他的名字稍晚了一點,沒有及時通報,他就搶回了自己的名片,憤然離去。何進是比較毛躁的人,丟了面子之後,本來想弄死孔融,但因為擔心殺了這個名士,對自己的名聲影響太大,就只能忍了這口氣。

漢末時期是中國宦官亂權最嚴重的的時代之一,而孔融卻總會去找宦官的麻煩,在擁有監督權之後,所檢舉的對象同樣多是宦官的親族。即使自己的上司害怕得罪宦官,他也絲毫不懼,反而據理力爭。但最終來看,宦官勢力也拿他無可奈何。

董卓專政的時候,孔融也是反對董卓的一個代表,最主要的事蹟就是極力反對董卓廢少帝而立漢獻帝。但是礙於名聲,董卓也不敢拿他怎麼樣,只能把他排擠到北海去做“相”,讓他遠離朝廷。當時北海黃巾猖獗,董卓想讓孔融死於黃巾之手,並不敢親自殺他。

後來曹操遷都許昌,把孔融請來,但這肯定是曹操做的很後悔的一件事。孔融不合作的個性又表現出來了,很多大家想要贊成的舉措,他都表示反對,因為他在當時名聲還很大,反對的力度也不小,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最主要的是,他還諷刺曹操,一點情面都不講,拐著彎罵人,不僅羞辱曹操等人的人格,還用其所謂的才學來侮辱他們的智商。

曹操擊敗袁紹之後,把袁熙的妻子甄氏私下裡嫁給了曹丕。於是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當年武王伐紂,然後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也算是博覽群書了,一時也沒看明白,這個記載從來沒有見過,自然就去詢問。孔融說,這不就是現在的情況嗎?其實是在諷刺曹操,攻擊袁紹其實是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是真心為了漢室。因為當時的曹操在很多人眼中類似於周公一樣,是中興漢室的能臣。這個典故後來就促成了蘇東坡自己編造典故來糊弄歐陽修的趣事。

除此之外,曹操征討烏桓的時候,孔融一樣借古代典故來對曹操進行譏諷。

孔融不僅反對他的上司,還抨擊袁紹、袁術、劉表等等地方諸侯,可以說把這些得罪個遍,要是沒有自身“名士”的身份,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孔融的結局是自找的,並不值得惋惜

孔融最終還是被曹操殺害了,很多人同情孔融,認為是被迫害致死,但從曹操的角度來說,孔融確實該死。

孔融雖然有點名氣,名在“建安七子”之列,但曹丕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很高: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是說孔融表現出來的形象其實是比作品要好的,實際上就是說孔融的才學並沒有他自身所聲稱的那樣廣博。

而孔融的事蹟也表現出來,這個人真的符合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讖語,雖然名氣很大,在政務上總有參與,但實際上也確實“志大才疏”,言論空泛,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他的言論多是尊崇儒家禮義教化,品評人物等等,尤其喜歡發表針砭時弊、指陳政務等言論,但都以抨擊為主,並沒有建設性的意見提出,甚至給人的感覺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也許是名士身份所帶來的傲慢,必須要表現得如此一般才顯得與眾不同,有點類似今天的“鍵盤俠”、“槓精”一類的角色。

其實不僅僅是孔融一個人如此,還有與其交好的禰衡等都是一般性格。禰衡是直接開罵,孔融是拐著彎罵人,但都只表現出名士的張狂,並沒有實際的作用。

曹操早就看出來這個人的真面目,所以下了一個很貼切的評價:

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所以,當曹操勢力逐漸穩固,並不需要這一類名士做招牌的時候,禰衡、邊讓、孔融等就必然沒有什麼好下場了。而這裡面最慘的就是孔融,因為他的被殺,雖然是被指責為“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等罪名,但最主要的罪名是“不孝”。而孔融在當時恰恰就是以“孝”著稱的。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孝”治天下的朝代,甚至這項品德還要在“忠”之上。父親犯罪,兒子對其包庇,結果是兩個人都得以減刑,這是漢朝的規定。所以,身為孔子的後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後被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可見曹操對他的恨意之深了。

總體來看,孔融真正值得稱道的,其實也就是“讓梨”一件事情而已,其他的要麼表現其年少張狂,要麼就是言論空泛,都是不值得學習的。他的死亡從根本上來說,是咎由自取,並不值得同情。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孔融讓梨”讓出來了中華美德,但是長大後的孔融卻與我們所熟知的,背道而馳。

孔融作為孔子的第十二世孫,年少時才能顯露,受到當時很多名士讚揚,長大後也不負眾望升任虎賁中郎將,在北海做國相。

但是,孔融卻在幾件事上讓人大跌眼眶。

一、自持才高,自傲。

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因為當時北方袁紹與曹操勢力最大,但是孔融怒而將其殺害。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但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什麼收穫,一直平平常常,也不聽人勸解。

二、自認有能力,不作為。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打北海,雙方的戰鬥從春天一直打到夏天,當時守城的士兵僅剩數百人,而且當時的流矢和弓箭像雨一樣射來,並且已經在城內短兵相接了。但是孔融卻仍然讀書,談笑自若,假裝鎮定。後來在一個夜晚城池丟了,這時的他才逃奔山東,以至於妻兒都被袁譚所擄,如果早點進行有效的突圍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境地。

三、嘴無遮攔,惹來殺身之禍。

孔融曾經笑話過曹丕私自娶袁熙妻子甄氏一事,曹操並沒有責怪。但是他卻更肆無忌憚了,在曹操北討烏恆的時候,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在之後更是屢屢說話偏激,最終惹怒曹操,落得全家被殺。

所以“孔融讓梨”是好事,但是長大後的孔融經常自持有才,做事和處事的方式和方法自己都斟酌不好,怎麼能做好榜樣。


中華文武君


知道曹操為什麼會被民間黑化嗎?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殺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聲討。當年秦始皇殺個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兩千多年,曹操殺的儒家孔氏子孫,那還不被儒生們罵慘?

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孔融無疑是超級大明星!

<strong>

“孔融讓梨”大家應該都瞭解,講的是為小輩者當有的“尊老愛幼”之德,在當時也是火得不行。

至於老師為何不講後面的,第一是沒那個必要,第二是這種故事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名人鍍金”,往往那些歷史名人,總有些不得了的東西,但其一生,並不是太如意。

比如說歷史上“鑿壁借光”的匡衡,“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其名聲都不咋地。

至於孔融,雖然比他們好點,但身處三國亂世,最終結局也是悲慘!

孔融並不是一個善於另闢蹊徑的天才少年,而是一個知書達理重視倫理道德的彬彬儒生。這也就決定了孔融的一生並不是像天才那樣揮斥方遒,而是以堅貞忠誠為自己的豐碑。

話說孔融與儒家那可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孔融是儒家祖師爺孔夫子的後裔,為孔子二十世孫。

孔子二十世孫也。七世祖霸,為元帝師,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異才。

而他自幼也是飽讀儒學經典,因而在孔融心中,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在孔融之後的仕途之中,他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面對權臣董卓,他不露阿諛奉承之態,而是以激烈之言辭匡正直言,最終為董卓記恨,被髮配到黃巾軍甚為猖獗的北海國任國相一職。

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衝,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strong>

孔融在任上並未表現出過人的軍事才能,但卻可以稱得上是“為政有方”,他重視教化,踐行仁義,安撫百姓,以致一時間富有盛名。

而到了袁紹與曹操並立之時,孔融不願取媚於權臣,直到曹操挾持漢獻帝,才不得不在曹操手下任職。

及獻帝都許,徵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但孔融仍時刻提防曹操,多次或是諷刺挖苦,或是以激烈的言辭抗辯,使曹操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除了為漢室正統而頻頻辱慢曹操,孔融在日常的建言獻策之中也是恪守禮數,踐行仁義。

孔融雖寫的一首好文章,但大多是與曹操唱反調,曹操雖愛惜人才,但無奈孔融終不願折節為曹操所用。

……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最後,曹操處死了孔融。

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strong>

正如其兒時有讓梨之舉,孔融以一生踐行著儒家的倫理綱常,無論是長幼尊卑還是天命正統,他始終堅守本心,但最終也使得他在這屬於梟雄的亂世中喪了性命。


白話歷史君


孔融的結局,是被曹操處死,全家被株連,我估計被讓梨的那幾個哥們兒都因為他被宰了,早知道不吃他梨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孔子第二十世孫,自幼天賦異稟,“孔融讓梨”的故事當真是家喻戶曉。

亂世辦學堂=扯淡

但孔融這麼一位文學才子,在東漢末年卻非要趟這渾水。漢獻帝時期,孔融擔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所以孔融在三國故事裡又被稱為“孔北海”,就是源於此。

文學家玩起軍事來和人家大老粗肯定也是有差別的,這不,孔融在北海鞏固城池,覺得固若金湯了,就開始興辦學校,培養學生,推廣先祖孔子的儒家學說。

但這位孔北海卻忽略了一點:亂世,靠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你就算門下弟子比你老祖宗孔子多10倍,來個門客30000,那遇見千八百大頭兵也是白給。

這不,建安元年,袁紹派袁譚打過來了,小孔夫子帶著部隊還有學生抵抗了數月,還是沒抗住,見勢不妙,孔融直接跑了。

信口胡說編典故,惹怒曹操

此後孔融就在朝中繼續任職,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職務。

你說你當你的文官不就好了,他偏不,此時曹操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孔融卻視之如無物,常常抨擊時弊,可謂入木三分,而且還廣交名士,舉薦賢才,讓孔融一時間名聲大噪,武的不行來文的,孔融果然弄得風生水起。

曹操拿下鄴城,因為鄴城反抗劇烈,曹操下令殺鄴城居民,曹丕更是搶了袁熙的老婆甄姬為妻,孔融知道後,說了一句:“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操知道了疑惑不解,問孔融這個典故有啥出處,孔融回答是已經編的,想來應該有這麼回事。

孔融還極力反對曹操征伐北方,諷刺曹操,既然打烏桓,不如把不進貢的肅慎以及偷盜蘇武牛羊的丁零也一起討伐了吧,曹操聽後大為光火。

曹操覺得釀酒浪費大量糧食,不如禁酒省下糧食以資軍民,孔融卻說禁酒無用。

總之,孔融在作死的道路上撒丫子跑,你說你撩一下曹操也就算了,別人你就車得罪了唄,結果偏不,曹操想封賞有功的下屬,孔融搬出來古法,說千里之內不得封建,一下午得罪了全部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將。

終於,曹操動了殺機,朝中有人奏報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最厲害的是,居然還有“不孝”的罪名,你不是注重名節嗎,我越是要毀掉它。 孔融被處死,時年五十六歲,全家株連。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老師不講孔融後傳,是因為課本知識有限,老師不能給學生們加那麼重的負擔,要不然歷史上的東西都講了,別說九年義務教育了,九十年教育也講不完啊。

想了解孔融後傳,聽水一白嘮叨嘮叨就好了。


孔融的身上主要有下面這幾個標籤:

一、孔子傳人

孔融東漢末年文學家,生於153年,卒於208年,魯國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既為孔子傳人,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些自然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孔融不僅僅會“讓梨”,還非常孝順,他父親死那年,他剛十三,因悲痛過度,都無法站立了,可見其悲傷之情。

你別看他“讓梨”,但是他可不推卸責任。有一回他哥哥一個朋友因罪來投奔,哥哥不在,孔融就收留了,結果後來還是被發現了。孔融和他哥都被抓了起來,哥倆兒爭著搶著認罪,沒有一個讓的,只不過朝廷下來定了他哥的罪,這一年孔融也不過十六歲。

二、建安七子

建安是漢獻帝的第三個年號,即196—220年,建安七子也即是在這段時間內非常出色的七個文學家的統稱,即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與孔融,可見孔融在文學界的地位。

孔明各種體裁都可以駕馭,尤善文章與詩歌,其他如碑文、論議、策文等都有名篇,只可惜多已失傳了。

三、“毒舌”

換句話說,孔融是敢於直言,並不在意對方的身份和地位。

曹丕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之後,孔融就曾經給曹操去了一封信,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沒聽明白,便又問孔融,回答卻是“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你把我那句話和現在的事一起合計合計,你就明白了。

四、聲名顯赫

孔融雖然有“毒舌”,但是那不過是他仗義直言,並不在其私德。相反,孔融的德行非常突出,不但不對他人枉加猜忌,而且善於舉薦新人。如此有德有才之人,自然聲名顯赫。

當年孔融做北海國相的時候,黃巾軍來襲,孔融命太史慈去向時為平原相的劉備求救,劉備竟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可見孔融之聲名。

五、忘年之交

中國古人交往講究“八拜之交”,而“八拜之交”中便有一則“忘年之交”。

其典故便出自於孔融與禰衡的交往。

儘管孔融比禰衡大了整整二十歲,但卻並不妨礙他們之間的交往,《後漢書》稱“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當時孔融的年紀(40歲)剛好相當於禰衡年齡(20歲)的兩倍。後來,孔融為舉薦禰衡還特意給曹操寫過一份《薦禰衡表》。

六、念冤枉死

孔融性格如此的直,自然經常說話偏激,得罪了曹操也是在所難免的事。隨著孔融越說越多,曹操也擔心孔融的地位和他的話對他未來所走的路有所影響,便動了殺心。


曹操有此心,下面自然有人辦事,有一個叫郗[xī]慮便站出來,上奏說孔融“蔑視國法”。後來,又有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出來奏報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 、謗山朝廷、不遵超儀”等等,雖然奏報不實,但卻並不妨礙曹操藉此機會殺害孔融。

最後,孔融及其妻、子皆被處死,享年五十六歲。


孔融德才兼備,但是用現在的話說,情商太低,更容易與性格相近者(禰衡)結交,而對於權貴(曹操)卻並不能採用迂迴的言辭,最終禍從口出,終至全家身死的命運。


水一白聊歷史


說到孔融,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這體現了他的謙讓,的確很有教育意義。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十三歲的時候,其父孔宙去世,因為過度悲痛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這件事傳了出去,州縣裡人人都稱讚他的孝行。孔融勤勉好學,學富五車。張儉因為中常侍侯覽記恨而被追捕。孔融的哥哥孔褒和張儉是好友,所以張儉便去孔融家躲避,當時孔褒不在家,孔融就自作主張將張儉收留。後來事情敗露,孔融、孔褒被捉拿。在朝堂上孔融、孔褒及其母爭搶著承擔罪名。孔融因而聞名。

後來受到司徒楊賜的徵召,孔融檢舉了許多貪汙宦官的親族,尚書因為害怕得罪宦官,就召孔融司徒前來斥責,然而孔融依然直言不諱,剛正不阿。

孔融後來被徵為司空掾屬,當時正值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少帝劉辯,孔融和董卓起了爭執,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孔融為議郎,後來又將孔融舉薦到了黃巾猖獗的北海國為相。

到了北海,孔融敬業職守,在當地頗有政聲,被稱為“孔北海”。後來孔融被黃巾管亥所圍,因為早已知曉袁、曹之志,所以沒有向他們求援,反而向劉備求救。

孔融在任六年後,被推薦為青州刺史。後來袁譚攻打北海,守城將士只剩數百,城內早已短兵相接,孔融卻依然飲酒讀書,談笑自若,最後城陷,逃跑到了山東,妻兒都被俘虜。

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孔融升任少府。因為看不慣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和曹操鬧得很不愉快。曹操以孝義治理天下,而孔融卻公開說:“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此時徹底觸碰了曹操的底線。

公元208年,孔融被丞相軍謀祭酒冤枉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處死並株連全家。

孔融因孝而聞名,最後卻因為不孝而死,這也許就是孔融的後來不願被人們提及的吧。


七夜誠


提起孔融,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孔融讓梨”這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但是孔融成年之後,尤其是最後因言獲罪,最終死於非命的史實,就不被大家所熟知了。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小就表現出了他的聰明才智。孔融十歲的時候隨著父親去京城,他聽說當時的河南尹李膺很有名,就想去拜訪一下他。但是到了門口後,看門人見他是個孩子就不讓他進去,他就對看門人說:“我是李公的通家子弟,特地來拜見他的,請你去通報一聲吧。”李膺聽了看門人的報告後,覺得很好奇,就決定見見他。兩人見面後,李膺就問他:“祖上哪一位和我有親友關係呢?”孔融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姓李)很有交情,所以算得上是世交了。”當時的客人聽了後,都稱讚孔融是個聰明的孩子。過了一會,太中大夫陳韙也來找李膺,大家就把剛才故事告訴了他。他不以為然的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不一定有出息。”孔融立馬回敬道:“想必您小時一定是非常聰明的了?”

孔融長大後,並沒有像陳韙說的沒有出息,反而特別出色,官至北海相、太中大夫等,而且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是建安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品更是沒得說,所以他的家裡總是賓客盈門,高朋滿座。

但是孔融卻有一個大毛病,那就是才高氣盛,做事說話從來不考慮後果,對高官顯貴也從不妥協。他到丞相楊賜手底下做官,剛上任不久就舉報宦官和其親屬的不法行為。尚書接到舉報後,趕緊招來楊賜的部下質問,孔融卻毫不妥協,義正言辭的述說宦官及其親屬的罪惡,搞得尚書也沒話說。

還有一次,何進做了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名帖去賀喜,但是把門的卻沒及時通報,孔融一生氣,就說了很多難聽的話,還奪了名帖就走了。何進氣的差點派人殺了他。

曹操打敗袁紹後,俘虜了袁紹的親屬,還把袁紹的兒媳甄氏賜給了曹丕。孔融得知此事後,就給曹操寫信道:“武王伐紂,以妲妃賜周公。”曹操不明白,就問孔融是什麼意思。孔融就說:“是根據現在的事情想當然說的。”後來,曹操發佈禁酒令,孔融又多次寫信反對此事,而且信中還有不少令曹操不爽的詞語。

後來,與孔融有私怨的郄慮指使一個叫路粹的誣告孔融,說孔融毀謗朝廷,圖謀不軌。孔融因此被殺,橫屍街頭,妻兒無一倖免。


鯨大叔學歷史


孔融自幼聰慧,懂禮儀,其讓梨的故事寫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被世人傳頌。很多人對他的前程抱有很高期望,這裡所提到的問題也反映了對他後亊的關切。

很可惜事與願違。孔融性格豪放不羈,高傲自滿,頂撞上司,不計後果。後來在曹操手下做事,屢次詆譭曹操所為,引起曹操極大不滿,以致動了殺機。曹操指使丞相路粹以“招合徒員,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將孔融處死,時年56歲,並被株連全家。

說到這裡該明白為什麼老師不講孔融後傳了吧?


用戶泰和


俗話說“三歲看小,十歲看老”,孔融長大後也是相當有出息的,不僅政治上有所建樹,官至北海相、太中大夫等,曾給朝廷提過不少中肯的建議;而且在文學方面也很有成就,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尤其值得稱讚的是他的人品,待人寬厚真誠,做人光明磊落。看到別人有缺點,總是當面指出來,背地裡卻充分肯定人家的長處。他還樂於推薦賢良之士,各地的志士都很信服他,家裡也總是賓客盈門,高朋滿坐。

孔融縱有千般好,但有一個特點卻為世人所不容,那就是才高氣盛,做事從不考慮後果,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對高官顯貴也從不避諱,因此,每每做出一些驚濤駭俗的事來。

有一次,河南尹何進升遷為大將軍,丞相楊賜派孔融拿了名帖去賀喜,可把門的沒有及時通報,孔融一怒之下,奪過名帖就回去了,還就此事說了一些“狐假虎威”的話,何進的手下覺得是奇恥大辱,想派劍客追殺孔融,但有人勸何進說:“孔融很有名望,您要是殺了他,天下的有識之士都會離你而去。不如給他個禮遇,可以召示天下。”何進覺得有道理,就徵召孔融去他那裡做官。

當時袁紹、曹操的勢力逐漸擴大,但孔融不依附於任何人,有人勸他應審時度勢,有意識地進行結交。孔融知道袁、曹的最終目的都是奪取漢家天下,不願和他們同流合汙,一怒之下,把勸他的人也給殺了。


曹操攻下鄴城後,曹丕看上了袁紹的兒媳甄氏,曹操就做主讓曹丕娶了甄氏。孔融一聽到這事,立馬給曹操寫信諷刺他:“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懂什麼意思,就問孔融這出自哪部經典,孔融笑道:“按現在的情況,不正是這樣嗎?”拐著彎罵曹操呢!

後來,曹操發佈禁酒令,孔融又多次投書反對,信中極盡傲慢之詞;孔融又曾上書請曹操遵循古制,千里之內不封侯。曹操就覺得孔融好像什麼事都針對他,像一隻蒼蠅圍著甩不開。又因孔融名望太大,不好貿然動手殺他。

再後來,有個與孔融有私怨的人郗慮,使人誣告孔融,說他任北海相的時候看到王室動盪,因此招募徒眾,圖謀不軌,毀謗朝廷。身為朝官,不遵守朝廷禮儀,上朝時衣冠不整,唐突宮掖,還曾和禰衡一起說出了有辱朝廷的大逆不道的話。


曹操正好以這個為藉口,便把孔融抓了下大獄,過後將其問斬,屍體棄於市場,橫屍街頭。那年孔融56歲,而且孔融的老婆、兩個孩子,無一倖免,全部被處死。


遊史無終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世說新語》,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千古名句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然而請大家仔細回想,上學之後,能認識的孔融事蹟是不是隻限於此?

孔融,出生魯國,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才華橫溢,許多人都聽聞過他的名聲,一次,他去隨著父親去了京師洛陽,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並且有一規矩,就是非名士大儒不得入府,孔融找到了李膺的門子,直接告訴門子說他是李膺的親戚。

門子見孔融很小,不敢相信,但萬一正是李膺的親戚又怎麼辦?於是去府上通報了,李膺很快出門迎接,見到孔融後十分驚訝,請問你和我親戚有什麼關係呢?孔融笑著說道,我先祖是孔子,你的先祖是老子,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人都在場,他們都認為孔融以後必成大器,可是太中大夫陳韙卻不以為意,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而孔融的回答是,想必您小的時候一定很優秀吧。(暗諷長大了反倒是不佳了)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孔融確實很擅長口才,但是這種辯駁近乎於詭辯,在這麼小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他城府不深,小孩子有話說話,這樣很好,可是長大之後的孔融呢?

他屈居在曹操之下做了曹操的幕僚,按理說經過多年的官場洗禮,他應該懂得分寸,其實不然,在一次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

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這裡我們看出,孔融長大之後,情商近乎於零,在自己最高領導面前依然這麼不知分寸,最後終於落得被殺的下場,而家裡兩個孩子也難逃倖免。

所以在課本上,我們都知道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謙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這無可厚非,可為什麼老師卻不提孔融以後的故事?因為他的這種詭辯和毫無城府不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