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文|江徐


世人常言,失去的最可貴,得不到的最美好。

當時過境遷而星辰依舊,當物是人非而春景如昨,唯有最深情的那個人,在美好記憶中不願離開。

被列為“ ”的清代詩人黃景仁,就是這樣深情的人。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黃景仁畫像

1.他被譽為“清代的李白”,卻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黃景仁,單論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知曉,其實他有一句話被世人熟知: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這一名句,出自他的詩作《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人生之旅,需要適時回望一下來路。

當黃景仁停下來回首人生,他發現,參禪問道,修仙求佛,到頭來都沒有成功,世俗功名上面一事無成。他深夜獨坐,借筆墨抒遣憤懣。

他覺得自己就像飄在空中的蓬草,想停駐,卻身不由己,也像沾了泥水的柳絮,想飛揚,卻無可奈何。

這些年,東飄西蕩,走南闖北,磨盡鬥志,究竟得到些什麼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辛酸的自嘲,也是憤慨的牢騷。有人善意提醒他,不要總在詩文裡寫負能量的內容,以免一語成讖。但他固執地認為,春鳥啼歡、秋蟲鳴愁,都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不必刻意躲避。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寫下這首詩時,黃景仁才19歲,卻已經透出一股窮途末路的喪氣。事實上,從整個人生旅程來看,此確已過了大半,因為他只活到35歲。

這首詩作猶如讖語,預告了黃景仁的餘生,總結了他的一生。

一百多年後,他的同鄉——名人瞿秋白,曾這樣寫道:“詞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鄉黃仲則,風雪一家寒。

功名未成詩名成。有人認為,乾隆年間,論及詩者,第一當屬黃景仁。有人將他譽為清代的李白。郁達夫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

人生,是一個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過程。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2.自稱黃庭堅後人,活得卻如一棵風中飛蓬

黃景仁生活於乾隆年間,江蘇常州人,自稱黃庭堅的後人。

他從小就遭遇悲苦命運:4歲那年,父親去世。未成年前,祖父、祖母、哥哥都先後去世,,剩下母親與他相依為命。

16歲,參加童子試,從三千人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獲得知府官員與名士的賞識。那時候,誰都相信,翩翩少年黃景仁,有一個筆酣墨飽的錦繡前程,正等著他揮筆描繪。

可惜,黃景仁的好運猶如曇花一現——之後屢次參加鄉試,屢屢不中。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為謀稻粱,贍養老母,20歲的黃景仁開始輾轉各地,江浙、徽州、山東、湖南多地留有他的足記。他先後投靠多個官員府下,成為幕客。

或許性情不投,或許看不慣達官顯貴做派,又或者其他現實原因,所到之處他待不了多久就會離開,好似一棵無根的飛蓬。

除夕,兒女圍著燈火笑聲盈盈,全然不知世事艱難,黃景仁卻不得思量著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下去。他看著無尤無怨的孩子,暗暗思忖:唉,你們這些不知甜苦的孩兒,哪能體諒到我內心的後悔,後悔耗費心力做詩人……

又是一年除夕夜,萬家燈火,千家笑語。他被生活的安危與憂患縈繞,難以舒懷。

於是獨自出門,漫步街頭。即便在橋頭站定,人來人往,笑語歡生,也並不認識他。他呆呆站立街頭,仰望夜空中一顆星子,許久許久。

這樣的辛酸歲月,他記錄在詩詞裡:“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3.27歲成為北漂,35歲客死他鄉

27歲那年,黃景仁決定做一名北漂,尋找出路。

這個時期,恰逢 東巡召試,他取得二等,之後投到 少卿 門下。

也許,他認為自己從此會時來運轉,還沒夯實基礎,就決定將母親和妻兒接來北京。知己洪亮吉勸阻未果,友情贊助出了路費,派人將其家人送去京城。

一家老小來到京城後的生活境況究竟怎樣呢?他在詩裡寫道:

江鄉愁米貴,何必異長安。

排遣中年易,支持八口難。

毋須怨漂泊,且復話團圞。

預恐衣裘薄,難勝薊北寒。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可是要餵飽八張口,就很困難了。果腹成了問題,秋寒又侵襲。

秋風蕭蕭,老母親含飴弄孫之餘跟他說,想念江南了。

他想硬撐死扛,照樣在洪亮吉勸阻下,又把家人送回老家。

“君問十年事,悽然欲斷魂。一無如我意,儘可對君言。 ”有時,黃景仁與舊友久別重逢,對方問他這些年過得怎樣,出於自尊,他實在羞於回答。

一個人想去哪裡沒有牽絆。黃景仁去往陝西,投入巡撫畢沅幕府。畢大人倒是稀罕他的才華,也很賞識他,資助了一筆錢。

這看起來又將是一個轉折,坎坷路途大概從此順暢起來。前方等著的他的,是最大也是最後一個關口。

在債主逼迫下,黃景仁北走太行。那是,他已是貧病加交,依然選擇離開北京暫居之地。

病魔脅迫,心力交瘁,在路上流亡了一個月,最終客死他鄉。還是友人洪亮吉處理了後世,讓他落葉歸根。

那一年,黃景仁才35歲。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4.人活一世,放不下的唯有感情

據說,人在去世前的短暫時間內,會將一生經歷過的紛繁事情像幻燈片一片播放過去。捨得的,捨不得的,放得下的,放不下的,到那一刻已經無甚區別。

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紛至沓來。

活到最後,不能放下,唯有感情。

那一刻,黃景仁想起“未覺氈爐暖,旋懷柑酒新”的白袷少年時的初春之景;想起“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的告別母親的悲涼情形;想起“月斜東壁影虛龕,枕簟清秋夢正酣”的旅居安慶的孤寂境遇;想起“楚天和夢遠,湘月照愁多”的夜泊湘江的蕭闊景緻……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黃景仁一生創作二千多首詩詞,留存下來的只有一半。這二千首當中是否有寫他妻子的文字,無法確定,能夠確定的是一組寫情思的文字。

年輕時候,誰都會在心中追求幻美的夢想,擁有綺麗的情懷。黃景仁將這些夢與情,編織成一組詩,取名為《綺懷》,《綺懷其十五》最為有名: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 ,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這手詩,為他的表妹而寫。兩人彼此相愛,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未能走到一起。沒有蕩氣迴腸的故事,沒有纏綿悱惻的情節,他在餘生的細水流年裡,獨自在記憶裡徘徊。

得不到的,讓人戀戀不忘。

已失去的,使人耿耿於懷。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好些個夜晚,他獨自坐在花樹下吹簫,表妹已經嫁了人,她明明就在紅牆之內,紅牆明明近在眼前,卻也只能隔牆遙望。近在咫尺,銀漢迢迢。

星辰始終依舊,星辰之外的一切都已經發生變遷。同樣的星辰下,她在紅牆與他人良辰美景,他卻為心裡的人呆呆站著,痴痴望著,任夜風吹拂,任朝露侵溼。

沈從文曾經在獨自回湘西的船上給他的“三三”寫情信:“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東西,罵粗話,讓冷風吹凍自己全身。”

心裡裝著一個人,是這樣的不管不顧。心中思念就像春蠶吐絲,纏纏綿綿沒有盡頭。而那傷感,就像李義山詩詞裡的芭蕉雨,愁結難展。

雖然已經失去,曾經遇見,其實已是幸福。只要愛著,就有救贖。臨到頭,一切終將像指尖細砂,漏失而盡,誰都無力挽留。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往事如幻燈片,在黃景仁的腦海閃過,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幀,是“三五年時”,自己與心愛的人“幾回花下坐吹簫”的畫面。

一生漂泊,艱難曲折,可是隻要想起這些畫面,心中就會微溫。前路漫漫,不管多難,只要心中有夢,就不會畏懼。

黃景仁:那個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生,後來怎樣了?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