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系统(一)贫血

第二章 白血病

考点一 急性白血病

1.分类

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

2.临床表现

(1)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由于红系增殖受白血病细胞干扰),进行性加重。

(2)发热高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3)出血全身各部位。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骨和关节疼痛及压痛,常有胸骨中下段压痛。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者可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2)骨髓象 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NEC)≥30%(WHO分型≥20%),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Auer(棒状小体)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不见于急淋),有独立诊断意义。

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白血病诊断不难。

5.治疗 防治感染、纠正贫血、控制出血、化疗及骨髓移植。

考点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乏力、消瘦、多汗等代谢亢进表现及因脾肿大导致左上腹不适。脾明显肿大,常呈现巨脾。经过1~4年慢性期,逐步转化为急变期。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显著增高,常>20×109/L,WBC极度增高时(>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粒/红比例明显升高,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居多。(慢性期)原始粒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慢性期)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

(4)Ph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标记 95%以上患者白血病细胞中有Ph染色体,t(9;22)(q34;q11)、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异位到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为P210,在慢粒白血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诊断 不明原因脾大,血及骨髓中粒系或中晚幼粒细胞明显升高,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外周血NAP(-),骨髓细胞Ph(+)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可作出诊断。

4.治疗 化学治疗、α-干扰素、甲硫酸伊马替尼、骨髓移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