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行業為什麼只有保險感覺是“求人”買?

很多年前,社會上就流傳著這麼一句關於金融業的調侃的話:“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一人在證券,全家都賺錢;一人在保險,全家不要。”,為什麼大家會有這麼一個印象,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理念一直不被國人接受

早在1933年4月9日,上海《申報》的“人壽保險專刊”第四期,就刊出了胡適的一幅題詞,換成今天,就相當於姚明給平安保險打廣告,可見保險的宣傳和推廣開展之早。後來胡適又給保險寫了一篇推廣文章。

“保險的意義,只是今日做明日的準備,生時做死時的準備,父母做兒女的準備,兒女幼小時做兒女長大時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不能做到這三步,不能算做現代人!”這詞整的多硬。

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行業為什麼只有保險感覺是“求人”買?

但就算是這樣,86年過去了,保險這個理念還是不能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可能跟我們傳統的“養兒防老”“存錢防老”相違背吧,你看這麼多年過去了,存錢的理念依然深入人心,我們的儲蓄率依然是世界首位。

被一些人帶壞了風氣

我記得大概90年代,保險還是風行了一段時間,那時大街小巷推銷保險的人很多,但是保險這個隊伍,良莠不齊現象比較嚴重,很多人只管賣不管賠,推銷的時候說的天花亂墜,這麼好那麼好誇大了保險的作用,對不予理賠的條款和情況避而不談,導致了好多老百姓被忽悠買了保險,讓營銷人員賺了高額佣金,但是真等老百姓有事要退保時發現本金都要不回來,賠償時這個不賠哪個不賠,久而久之給老百姓的印象就是“保險是騙人的”。

直到現在,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只不過從挨家挨戶推銷,發展到了到銀行推銷,存款變保險的新聞了解一下?

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行業為什麼只有保險感覺是“求人”買?

概率問題和心態問題

剛想到一個有趣的比喻,買保險有點像買彩票,錢花了,但是有很大的概率不“中獎”(不發生意外),這錢多半是打水飄了,但是你可能會因為希望自己中獎而買彩票,但不恐怕不會因為希望自己出意外而買保險吧,頂多會害怕自己出意外而買保險,一個是希望,一個是害怕,購買的意願截然不同。這一點,大概就是人之常情吧,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就讓每個學生每年買保險,但我可能身體比較健康,從來沒用過,當時就想,明年不交了,省下這百十來塊錢,可以買好多好吃的,或者出去玩該多好。

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行業為什麼只有保險感覺是“求人”買?

雖然我說了這麼多,但我真是保險的託,知識從理財角度建議大家,適度的買一些保險,還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從車險為例去理解,一年不過幾千塊錢,真出了意外,是真管用啊。至於買保險的技巧,我認為是先給大人買後給小孩買,這樣保證家庭支柱先,然後先意外、重疾險,然後再年金、分紅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