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副省級城市破萬億!深圳排名第一,消費卻不及這兩個城市

副省級城市是我國城市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行政地位上僅次於直轄市的重點城市。從上世紀90年代設立至今,副省級城市發展各異。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15個副省級城市GDP、人口、一般預算收入、資金存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重要指標發現,有8個超過GDP萬億元大關,佔我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的一半;深圳、廣州、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人口快速增長。

深圳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以及資金存量等方面都居領先地位,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及成都武漢,在15個城市中位列第四。

深圳廣州超兩萬億

8大副省級城市破萬億!深圳排名第一,消費卻不及這兩個城市

15個副省級城市,包括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等5個計劃單列市;廣州、杭州、南京、濟南、瀋陽、長春、哈爾濱、武漢、成都、西安等10個省會城市。其中,東部沿海7個,東北地區4個,中西部地區3個。

從GDP總量看,有8個城市邁入GDP萬億俱樂部行列,分別是深圳、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寧波。其中,深圳和廣州都超過2萬億元。

廣州從1989年起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三的位置,僅次於上海、北京。自副省級城市設立後,廣州多年位居副省級城市榜首。2016年,深圳GDP總量達到20078.58億元,首次超越廣州,位居全國第三,並在副省級城市中領跑。

雖然被深圳超過,但廣州還是有機會反超。廣州土地面積是深圳的三四倍,工業發展空間還很大,未來還可以佈局很多先進製造業。

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強省會不相上下,去年GDP在1.5萬億元左右。而且這兩城市去年GDP增速都達到8%,今年前三季度表現也不錯。

位於長三角的杭州和南京分列五、六位。

與此同時,有7個副省級城市的GDP仍低於1萬億元。其中,廈門不到5000億元。這與廈門土地面積最小,人口總量最少有一定關係。

人均GDP方面,深圳同樣高居榜首。去年該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9568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8647美元。前八名中,除武漢外,其餘城市均位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深廣高新企業多,成都武漢迅猛

三次產業結構比重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當然,也不是三產佔比越高越好,製造業對城市發展仍十分重要。

從三產佔比看,有四個城市超過60%。廣州有著全國最發達的專業批發市場和中國外貿“風向標”——廣交會,三產佔比達71.75%

杭州的三產佔比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信息經濟快速增長。哈爾濱、西安佔比較高的一大原因,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作為省會城市,廣州餐飲、交通、住宿等也快速發展。在經濟總量本身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廣州三產的佔比就進一步凸顯。

通常,省會城市尤其是大區中心城市的三產佔比會比計劃單列市高一些。這會體現在社會消費方面、例如,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9256.19億元領先;而經濟總量最大的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及成都和武漢,在15個城市中位列第四。

國家級高新企業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

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方面,深圳和廣州繼續領先,均超過1萬家。其中,2018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5407家,總數達1.44萬家。在高新企業帶動下,2018年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109.54億元,同比增長9.5%,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成為全國唯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目前傳統工業製造業產能過剩,需求下降、市場飽和,但深圳工業製造業是高科技化的,具有世界競爭力,產業發展空間比較大。

杭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三。儘管不是大區中心城市,高教、城市基礎等較為薄弱,但杭州近年來憑藉信息經濟快速發展。當前,杭州正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

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2706億元,增長15.9%,增速高於地區生產總值9.2個百分點。

武漢、南京、成都和青島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處於3000家的梯隊。南京、成都、武漢成為近兩年經濟增速最快的幾個副省級城市。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武漢和杭州這兩個強省會,都是首位度很高的城市(GDP在所在省份佔比超過35%)、大區中心城市,高教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十分突出。

2018年,成都、武漢兩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均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增長16.1%、14.5%。

位於長三角的南京近幾年表現也十分突出,尤其是充分發揮了作為大區中心城市高教資源雄厚的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7城資金存量超過2萬億元

8大副省級城市破萬億!深圳排名第一,消費卻不及這兩個城市

財力,體現了城市真金白銀的硬實力,決定其在城市建設、民生支出、契稅優惠等方面的投入。財力的直接體現是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數據顯示,2018年,15個城市中,有8個一般預算收入超過了1000億元大關,這8個城市全部位列GDP萬億俱樂部。其中,深圳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3538億元。

除了GDP之外,財稅體制、城市的產業結構等也是影響財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財稅體制方面,深圳、廈門、寧波等計劃單列市,因為財稅體制直接與中央分成,自身留成比例高。例如廈門,雖然經濟總量最小,但地方財力位居第九。

如果所在省的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就需要更多省級財政來轉移支付,幫助省內欠發達地區。在省內有計劃單列市的情況下,省會城市一般承擔的任務更重一些。典型如廣州,全年來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收入6205億元,增長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2.30億元,增長6.5%。也就是說,廣州本身產生的財政收入並不少,但自留的比例比較低。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或者叫“資金存量”,是一個地區或者城市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經濟運行的動力之源。

有7個副省級城市資金存量超過2萬億元,其中深圳、廣州、杭州位居前三;成都和南京也超過3萬億元,位居四五位。資金存量除了與自身經濟總量大小有關外,也與所在省域的經濟總量有關。尤其是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資金存量往往較高,比如成都、杭州和南京。

五城人口超千萬,廣深西杭成增長快

人口是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城市憑藉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和就業機會,對流動人口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要素資源也會向大城市聚集。

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5個城市人口總量在2018年超過千萬大關。其中,成都以1633萬人口位居第一,廣州和深圳分列二三位。此外,武漢和西安也先後超過千萬大關。此外,今年杭州也有望加入千萬人口行列。

在人口增長方面,深圳、廣州、西安、杭州、成都等城市近年來的增長勢頭比較猛。其中,廣深已連續多年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5年到2018年,廣州人口增量分別為42.06萬、54.24萬、45.49萬、40.6萬;深圳分別為60萬、53萬、55.08萬、49.83萬人。

西安人口增長在15個城市中位居第三,除了與其經濟較快增長有關外,也與落戶門檻不斷放鬆有關。

人口增長最少的四個城市位於東北。彭澎說,由於東北原有的獨生子女比例較高,再加上前兩年經濟放緩,青壯年人口外流,當地老齡化較為明顯。

8大副省級城市破萬億!深圳排名第一,消費卻不及這兩個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