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 (ybzjlishi)

古代的江湖由“三教九流”組成,這三教指的是儒、釋、道;九流又分上中下三等。上九流:一宰相,二尚書,三都督,四藩臬,五提臺,六鎮臺,七道(道尹),八府(知府),九知州;中九流:一醫生,二金(看八字者),三飄行(寫字者),四推(擇字者),五琴棋,六書畫,七僧,八道,九麻衣(看相者);下九流:一王八(營娼業者),二龜(縱妻不貞漁利者),三戲子,四吹(吹鼓手),五大財(耍大把戲者),六小財(耍小把戲者),七生(剃頭者)、八盜,九吹灰(喂煙者)。

這裡頭,各行有各行的行話,如醫生為“濟崩公”、木匠為“甲乙生”等。這各行裡的話,外人聽不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江湖“黑話”。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這一段土匪之間的黑話對弈堪稱是《智取威虎山》的最精彩片段。

黑話,是江湖社會特有的而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一些語言,特指一些犯罪團伙為躲避警察的監控和偵察、社會的控制與防範,自行發展,並在其內部流傳使用的一套語言和文字。雖然用的還是漢語,但是他們賦予某些詞彙、詞組或句子以特定的含義,只在圈子內使用,具有秘密語的特點,使圈子以外的人無法理解,學會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就是自己人;要進入這樣的圈子,就得學會這些獨特的語言。

例如小偷就常常使用黑話隱語交流信息,以達到保護自我的目的。為了方便聯絡,他們把掏包稱為“背殼子”、“找光陰”;小偷之間互稱“匠人”、“鉗工”;上衣兜稱“天窗”,褲兜稱“地道”,把婦女的褲兜稱“二夾皮”。“皮子肥不肥”,意思就是錢多不多。偷夜間坐車睡覺的旅客叫“扣死倒”,偷行李物品的叫“滾大個”。出了名的賊稱作“響了萬”,名聲臭的叫“萬念”;不說自己真實姓名的稱“裡腥萬”,更名改姓叫“擰了萬”。

黑話由於地域和群體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北方黑話,多出自白山黑水的英雄好漢之口,以東北話為基礎;於江南道上吃綠林飯的,黑話多從港澳臺傳人,以粵語為基礎,自然不同。

如東北土匪大量的黑話:瓢把子——首領;點子扎手——對手厲害;扯呼——撤退;風緊,扯呼——情況不妙,大夥快溜吧;悶條子,不亮鋼——不願意報出自己的姓名來歷;剪綹——黑道人物見禮;神湊子——廟;暗青子——暗器;咳嗽了迷子——蒙汗藥;線上的——黑道中人;合字——同行朋友;並肩字——一起;把喝——看;抖花子——女子;盤尖——好看;念嘬——難看;蘭頭海——錢多;葉子火——穿的好;蒼——老;果實——婦道;孫實——男子;踢土——鞋;蹬空——褲子;堂色——真貨;念黑黑——別說話;瓤了——餓了;土點了——死了;掛花——受傷;水香一軍師;萬兒——名字;招子——眼睛。

有很多黑話到如今倒成了一種白話,大多數人也都理解了背後的指代。例如前些年我們會將一些名人稱為“大腕”,這其實就是黑話的演變。“大腕”,又寫作“大萬”,本字應是“大蔓”。“蔓”在江湖社會中用指姓氏,是把姓氏所標誌的宗族隱喻為枝蔓。舊時江湖上有種規矩,相逢時要用隱語行話盤道和報蔓。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蔓”相當於隱稱,如趙姓為“燈籠蔓”,錢姓為“現水蔓”,孫姓為“跟斗蔓”,李姓為“抄手蔓”,周姓為“匡吉蔓”,吳姓為“口天蔓”,鄭姓為“四方蔓”,王姓為“虎頭蔓”,胡姓為“古月蔓”,陳姓為“千斤蔓”,等等。當某人在江湖生意中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於是便成為“響蔓”“大蔓”。因此,“有蔓沒蔓”也就是有沒有名氣的隱稱,是舊時江湖中人“立住蔓”與否,亦即是否成名的習慣標誌。

現代漢語及北方方言中所謂“掛彩”“頂硬”“踩盤子”“綁票”“打食兒”“花舌子”“扯淡”等,原本即隱語行話。例如“扯淡”,遠在明代南京風月場中流傳的《金陵六院市語》中便說“扯淡則胡說之辭”,至今仍然沿用其語其義。

還有一種江湖黑話被稱為春典,也寫作“唇典”、“春點”、“寸點”,是通過特殊的語言符號作為江湖上人彼此聯繫的一種特殊手段。與一般的黑話、隱語、行話相比較,春典主要是江湖藝人的說法。

藝人把他們的行話叫做“春典”。也有的說最早的江湖行話分南北兩派,南方江湖行話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兩派之間沒法溝通。江湖中有

“南春北不用,北春南不用”之說。後來經幾輩江湖首領的努力,才將南春和北典統一起來,現在江湖行話統稱為“春典”。出於競爭的需要,以前的藝人十分注重春典的保密性,沒有師承關係,概不傳授,有“寧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寧贈一錠金,不贈一句春”之說。

這春典究竟從何產生,又是何人發明呢?現在看來很難考證,不過可以知道的是,“春典”存在的原因有三種。

一是由禁忌、避諱所形成的市井隱語,如在船上說話,諱說“住”、“翻”等,而用其他字語代替。住在棧內的同行藝人,早晨一律不搭話,唯恐開太快,犯了大忌;若有人犯了,就要賠償同行一天的用費。黃昏回寓後,就可以縱談天下之事,不受行規的約束了。又如出門時包袱口向外,而歸家或在人家久住,包袱口則向內。住店時無錢,就把筷子放在菜碗上,內行店家一望便知。二是出於迴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群體形成的隱語行話。如稱姓楊的為“犀角靈蔓”,稱姓何的為“九江八蔓”,稱姓冷為“西北風蔓”。三是語言遊戲類隱語。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左傳·哀公十三年》中說,吳申叔曾乞糧於公孫有山,但礙於軍糧不得出手的軍規而不便明言,於是隱稱求援“庚癸”。依傳統說法,庚屬西方,主谷,顯然指糧;癸屬北方,主水,當然也就指水了。這樣隨機性語詞替代式的隱辭,已同後世由群體約定俗成的隱語行話十分相近。

又有說,唐明皇癖好戲曲音樂,不僅大興梨園教坊,據傳還親自示範授藝、登臺串演,因而被後世梨園奉祀為行業祖師。然而,皇帝畢竟是皇帝,伶人們整日生活在宮中,雖屬殊寵,卻時刻都存在伴君如伴虎之感,唯恐一言不慎觸怒聖顏招來殺身滅族之禍。於是,當時伶人之間私下交談便使用隱語行話,

如稱皇帝為“崖公”、歡喜為“蜆鬥”,每天侍奉於至尊左右為“長入”等,以此作為相互關照和自衛的一種手段。《唐語林·政事》所記“今日崖公甚蜆鬥,欲為弟奏請,沉吟未敢”,正是如此情形。“崖公”“蜆鬥”“長入”,便是我們今天在歷史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隱語行話例證。

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出使齊國,不料遭到拘禁扣押。原來,齊國當時正加緊備戰,準備攻襲魯國。情況十萬火急,怎麼辦呢?身不由己的臧文仲急中生智,暗地裡差人火速送回一封信。魯公展信讀之,只見上面寫道:“斂小器,投諸臺。食獵犬,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魚,冠纓不足帶有餘。”讀而不解其意。臧母見信,即明其意,不禁大哭。原來,這是一封話語體的隱語信,大意是說:“我被押在牢中,發亂不得梳,飢餓不得食。齊國已將城外的百姓集結到城裡,正在犒饗,裝備軍兵作出戰準備。此時很思念妻子,請其好好贍養母親。”如此一封隱語短信,傳達了十萬火急的戰爭情報。

其實,春典因為是在藝人中流行較多,這些話多幽默風趣、調侃滑稽。春典的內容很廣泛,從人體部位名稱到職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禮節、交往等等,應有盡有,幾乎成為一種專業語言系統。

如人體器官名稱:瓢耙(把)子——頭;招子、湖——眼;抓子——手;順風子——耳;海子、江子——口;櫻桃子——女子的口;金杆子——腿;南子——肚;踢杞——腳;蠶子、定盤子——心。職業名稱:挑竿——保鏢的;為躺、撂竿、模杆——江湖賣藝為生的人;戳竿、或枝竿——教場子的;蹲竿——為人護院的;彈弓圖——賣膏藥、打彈子者;邊漢——賣膏藥用鐵錘自打者;三光鞭——畫符而用火燒鐵條者;圈子——賣武場;扁利子——賣武藝;邊爪子——賣拳人;地崩子——莊稼拳;亮拳——漂託,屬於表演性質;嗔託——比較武藝;高託——打架;贓託——打他;聽託——不如他;構子——指手快。人稱:日宮——父;月宮——母;上牌——兄;才子頭——弟;本——師;利——徒弟;令生——兵;柳葉生——兵勇;西魁生——武秀才。

相反,隱語在很多普通人當中也會被使用到。隱語並不只產生於江湖,使用時也不侷限於江湖。隱語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語言日益豐富,有時人們因為種種原因,有些話不便直說,就產生了一種借代詞語,“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文心雕龍》語)。它大致上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譎譬,不直言曰譎,以彼喻此曰譬,即隱去本事而假以他詞來暗示的語言。譎諫就是臣子用隱晦的語言向君主進諫自己的意見,是春秋戰國一段時間內隱語的主要表現形式。據《戰國策·齊策》所載,戰國時,有人以“海大魚”這一隱語,諫阻齊國宗室大臣田嬰想在封地築城的妄想。

二是隱意,即言隱,是古時對謎語的一種叫法,用以測智,也叫度辭、度語。度,是隱藏,藏匿的意思。廢辭,即隱其含義於言辭之中。它是用替代的方式構成的暗示語。這種替代的方式有的是摹狀,有的是一種婉曲的說法。

如:“新月一鉤雲腳下,殘花兩瓣馬蹄前。”(謎底:熊)“白蛇過江,頭戴一輪紅日;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謎底:上聯指燈芯,下聯指秤)也有的隱語在文字上做文章,或只講偏旁部首,或把一個字拆開來講。如:女人——安沒蓋;來——立木;客人——蓋各;酒——點酉;食——良。

三是密言,一般是對方才能理解的語言,它本是隱語的最基本形式,一般為犯罪集團所用。黑話多為隱語,也就是把真正的意思隱起來,借別的詞說出來。流氓集團、盜竊集團、特務、間諜、傳統的武林、青紅幫、東北土匪、袍哥、港澳黑社會、小偷、乞丐、混混兒等常用隱語,為的是遮掩他們的地下活動或者罪惡勾當,不使暴露。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細數江湖上的那些“黑話”,你都懂嗎?

如:吃飯——安根;喝茶——啃個牙淋;酒——山;喝酒——抿山;喝醉——串山;拉屎——拋山;刀——青子;筆——戳子;偷——榮;起誓——劈雷子;賭錢——控蠻;錢——杵頭兒;天——頂;地——躺;理髮的——掃苗子;姓名——萬兒;姓劉——順水萬;姓王——虎頭萬;姓李——一腳門萬;姓楊——咪咪萬。

四是避諱,隱語在民間,則用於表達不方便說出的話,特別是關於人體的、排洩的、羞恥的、兩性關係的,總是用隱語的形式說出來。《紅樓夢》中,焦大罵賈府時說:“……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扒灰,民間指翁媳亂倫,其典出自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過去,神廟遍地,香火特盛,為了敬鬼神,人們往往大量焚燒塗有錫箔的紙錢。日久天長,焚燒出錫灰漸多,廟主將錫灰出售,倒能賣個好價錢。消息傳出去,貪利之徒就暗中到寺廟中做賊偷扒錫灰。扒灰的目的無非就是偷錫。錫與“媳”字同音,故以為隱語,把偷錫轉為“偷媳”,這就是“扒灰”一語的來源。

再如,人們習慣稱妻子有外遇,或丈夫主動讓其妻子賣身於他人的男人為“戴綠帽子”,史載,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年)下詔:“教坊司樂藝著字頂中,系絲線褡膊,樂妓明角冠皂背子,不許與民妻同。”同時還規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因此,婉稱妻女賣淫和妻子紅杏出牆的男人為“戴綠帽子”。

一些黑社會的成員之間說話常用黑話,開始是保密的,後來流傳到社會上,成為風行一時的新鮮語彙。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們使用的一些流裡流氣的詞語,如“放血”“廢了”“做了”“滅了”等就是來自黑社會里的流氓團伙使用的黑話。這些詞都表示“打人、整治人”之類的意思:“放血”指用刀捅人,使之流血;“廢了”指將人打成殘廢;“做了”開始指將人暗殺,後來也指暗中做手腳整垮別人;“滅了”指打服或整垮對方,滅掉對方的威風。

表示出事後被抓進公安局,用“折(zhe,陰平)進去”“折(she,陽平)了”,或者用“進局子”。第二次被抓進公安局叫“二進宮”。還有“底兒潮”,指有犯罪前科。這些詞語本是流氓團伙內部使用的黑話,後來愛打架鬥毆或作風流氣的一般青少年也使用,現在這些話估計您也沒少說過吧?

參考資料:《語言民俗學概要》 曲彥斌;《中華民俗一本全》張廷興等;《密碼之謎》陳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