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文丨柳汀雪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一、開封夜冷霜露重

慶曆三年,秋,京城開封。

這座城市早已沉睡,可有一個人卻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他索性披衣起身,邁出房門,獨自走在寒涼的院中。

他抬起頭,凝望著著的黃葉,眉頭籠罩著濃重的陰雲。

不知,我朝太祖杯酒釋兵權的那一夜,是否就註定了今日?

內政上:我朝一職多官,官員進取心不足,行政效率低下,貪汙受賄屢見不鮮;貴族兼併土地,擠壓貧苦百姓賴以生存的根基;貧民沒有土地,國家稅收難以上繳,起義時有發生。

軍事上:宋初以來推行募兵制,到仁宗朝,國家軍隊總人數已經高達140萬,佔全國稅收十之七八,國庫空虛。朝廷推行更戍法,地方軍隊三年一換,兵將不不相習,兵多卻不精。

外交上:朝廷對西夏和遼國連年征戰,付出大量歲幣,加重了朝廷的負擔。

大宋無疑已經到了開國以來,最危亡的時刻,急需做出改革。

這一夜,睡不著的,不僅僅是歐陽修一個人。

二、得遇韓昌黎,從此終身誤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江西永豐。

歐陽家喜得麟兒。

五十六歲的歐陽觀樂得合不攏嘴,他的填房終於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老來得子,歐陽觀唯一的心願就是兒子能健健康康地長大成人,可惜,他沒能看到兒子長大的樣子。

四年後,他在江蘇泰州任上病逝。

孤兒寡母的日子不好過,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先帶著他投奔了叔叔歐陽曄,沒過多久又自立門戶,靠給人漿洗衣服,縫縫補補為生,什麼賺錢幹什麼。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沒有錢,讀過書的鄭氏在沙地上拿著蘆葦杆教歐陽修寫字,後來這段故事記載在《宋史》裡,被稱為“畫荻教子”。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好在歐陽修聰明,不僅記性好過目不忘,而且寫出來的文章非常老練,儼然一顆大宋文壇的新星。

有一天,十歲的歐陽修從書攤上買到了一本書——《韓昌黎文集》

《原道》、《雜說》、《師說》、《進學解》、《毛穎傳》、《獲麟解》、《祭鱷魚文》、《論佛骨表》,堪稱骨氣端翔,光音朗練有金石聲。

歐陽修這本書此愛不釋手,把韓愈奉為心中偶像,把韓愈的文章當成滿分作文模仿。

後來,歐陽修的文風就有點跑偏,行文講究任意所至,不太注重韻腳。

在天聖元年(1023年)和天聖四年(1026年)的鄉試中,他都沒考上。原因就是考官認為他的文章不合韻。

《東軒筆錄》裡就有說“歐陽文忠公年十七,隨州取解,以落官韻而不收。”

然而考不上絲毫有掩蓋不了歐陽修的名氣。

有人通過各種渠道把歐陽修的文章抄出來,金句黑體加粗,廣為流傳背誦。

“雖被黜落,而奇警之句,大傳於時。今集中無此論,頃見連庠誦之耳。”

好文章大家都愛看,有人給任翰林學士胥偃推薦了一篇歐陽修的文章。

讀完一篇文章下來,胥偃心中就一個想法,此子文筆奇佳,我的女兒一定要嫁給這樣的人。

於是胥偃帶著二十三歲的歐陽修來到了京城,保送他進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

準岳父對於歐陽修就一個期待:請發光,盡情地發光。

歐陽修果然不負眾望,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

國子監是全國最好的學府,他是國子監裡寫文章最好的人,那是不是可以說,他就是全國寫文章最好的人?

對於殿試奪魁,歐陽修很有自信,提前把殿試時穿的新衣服做好了。

沒錯,這個flag立的太早,結局有點打臉。

殿試完,狀元是廣文館的王拱辰。原因是朝廷認為他“鋒芒畢露”,要“挫其銳氣”,給了個第十四名。

王拱辰當時沒衣服穿,還借了歐陽修給自己準備的“狀元服”。然而王拱辰身材比歐陽修高大,所以衣服有點不合身,樣子還挺滑稽。

做人要低調,這次可算是給歐陽修上了銘記終身的一課。

歐陽修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

岳父胥偃還把女兒嫁給了他。歐陽修早早就實現了成家立業的人生大任。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三、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歐陽修洛陽過的春風得意。

他的上司是錢惟演,吳越國國王的兒子。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錢惟演歸順宋朝之後小心翼翼,唯恐有什麼勵精圖治的想法,朝上被人參奏。

平日裡他保留著王孫習氣,為人灑脫。公事之餘,他常常拉著屬下賞花飲酒。

一次宴會,大家都到了,就少了兩個人,歐陽修和一位官伎。等了一會兒,兩人姍姍來遲。

錢惟演責問他們:“怎麼來的這麼晚?大家都等你們呢。”

姑娘回答:“天氣太熱,我去乘涼睡了一會兒,發現金釵丟了,找了好久,是以晚來。”

錢惟演說:“讓歐陽修寫首詞,寫得好就不治你們的罪,還把金釵補償給你們。”

歐陽修提筆沉思,不一會兒,詞立就。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池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臨江仙》)

乍一看,沒什麼。上闕,一場雷陣雨,雨中荷花聲,雨後彩虹,欄杆後有人憑欄。下闕,燕子歸來,斜月如鉤,水面波紋平。簾內有水精枕一對,枕邊金釵橫。

可你細想想,門外憑欄待月的是誰?帳裡,金釵橫臥,顯然主人在睡覺。而金釵的主人為何在此時熟睡?剛才的兩人又發生了什麼?

這首詞,狀似寫景,沒一句落到實處。實則……妙處盡在不言中。

有很多人提出質疑,像這樣綺絕的詞,怎麼會是歐陽修這樣的大儒寫的?一定是有人陷害他吧?

南宋的陳振孫就很篤定,說:“鄙褻之餘,一二廁期間,當時仇人無名子之所為也。”

後來,全本的歐陽修詞集印刻很多,大家才明白。歐陽修的詩詞何止是有一二處不和諧的地方,簡直是到處都是嘛。

所以,不用把偶像想的像聖人一樣,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生活情趣的人。像歐陽修這樣敢於在詩詞中袒露內心的人很少,他是一個,蘇軾又是一個。

他的一首《蝶戀花》特別有名,把一位閨中少婦的幽怨描繪得入骨三分,以至於後來的“婉約派”女神李清照崇拜的不得了,模仿了很多次。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錢惟演調走了。歐陽修做官的時候就沒有這麼輕鬆愜意了。

錢惟演走了沒多久,他又接到一個噩耗,他的夫人留下一個早產的兒子撒手西去,年僅十七歲。

歐陽修悲痛欲絕,不禁回憶起他們新婚燕爾時的甜蜜: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下窗來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閒妨了繡功夫,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南歌子》)

早晨,妻子對鏡梳妝完畢,跑到丈夫的書房裡去。

一會兒問問他眉毛畫得好不好看,一會兒依偎在他的身邊擺弄他的筆硯,一會兒又拿起筆學著描花,一會兒又嘰嘰喳喳地問“鴛鴦”兩個字怎麼寫。

就這樣,妻子忘了繡花,丈夫忘了讀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多美好。

而現在,歐陽修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這是一場永遠沒有醒來的夢。

錢惟演調離、妻子死去而歐陽修,也即將離開這裡到汴京去上任。

如果可以選擇,他寧願一輩子不離開洛陽。

歐陽修含著淚寫下了一首離歌: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玉樓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對這首詞高度評價: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四、初生牛犢不怕虎

也許是被京城的政治氛圍感染,也許是終於到了有責任感的年紀,性格自由散漫的歐陽修終於把目光放在了國家大事上。

一回到京城,歐陽修就皺起了眉頭。

給官員發工資要錢,用兵打仗要錢,給西夏和遼國納歲貢也要錢。

錢從哪兒來呢?國家稅收。

可由於貴族兼併和正常的土地買賣,普通農民手裡不但沒有地,而且還窮的解不開鍋。非但沒有錢納稅,搞起義搞得還風起雲湧。

歐陽修覺得自己官職小,幫不上忙,把希望寄託在比他大18歲的范仲淹身上,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譴責信,嫌棄范仲淹“在其位不謀其政。”

范仲淹,很委屈。他覺得這鍋不能自己一個人背。

范仲淹任參政知事,和富弼、韓琦、杜衍同時執政,把歐陽修拉來同時搞改革。歐陽修你覺得搞改革容易是吧?那大家一起搞。

於是就有了我們開頭的那一幕,歐陽修大才子,為了搞改革,愁得睡不著覺。

“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弊政,要改革非得來劑猛藥才行。

於是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以吏治為中心,從用人開始管。

從我手裡奪權?宰相呂夷簡氣笑了。

那些害怕被政府部門開除的官員和呂夷簡一起,反手送給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三頂大帽子。

宋仁宗一看,改革搞不成,棄卒保車吧,於是范仲淹就被貶官了。

歐陽修心情很複雜,要是沒有他出的那麼多主意,改革也許不會這麼激進,范仲淹也許不會被貶官。於是寫了《與高司諫書》,為范仲淹求情。

宋仁宗一看,不識時務是吧?年輕人應該多下去歷練歷練,歐陽修就被貶到了滁州。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五、滁州旅遊大使

到滁州以後,生活終於開始向歐陽修下手,他的二任妻子也去世了,沒過多久八歲的女兒也去世了。

我歐陽修不僅事業不順利,家庭也不圓滿,太心酸了。

在元宵節上,歐陽修看著滿大街的年輕男女,喊著眼淚寫下這首《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傷心完了,歐陽修恢復了豁達,在朝廷就幹朝廷的事,在地方就辦地方的事。

只要能有所作為,在哪裡都一樣。

於是滁州的官員就趕上了,歐陽修一來,政府機關馬上被裁了三分之二的辦事人員。歐陽修一看,人少了,連空氣都好了。

我們先抓民生,再搞旅遊,努力把地方經濟帶動起來。

歐陽修在滁州西南面的豐山上建了一座豐樂亭,並把這裡建成了一個免費的遊覽區。

當負責種花事物的辦事員拿著公文來請示他的時候,他居然在公文後面直接回復了《謝判官幽谷種花》。

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

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

想必,他的下屬是懷著一言難盡的心情回去的。

聽聽,我一年四季都要來看花,這豐樂亭附近,不能沒有一天看不到花開。這要求也太高了!

歐陽修在搞地方旅遊創收的事業上幹上了癮,也找到了樂趣。有一回琅琊山的和尚智仙找他給一座亭子,提個名字。

歐陽修提筆寫下了三個大字:醉翁亭。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於是他的文章《醉翁亭記》中的這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遂成為千古名句。

從此,歐陽修就經常來這裡辦公。

他一點架子都沒有,辦完公之後還和大家一起爬山、野宴,喝醉了酒就歪在草地上呼呼大睡。

六、北宋文壇共同的老師

歐陽修在地方上幹得不錯,皇祐元年(1049年)他被召回朝廷,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1054年),歐陽修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為朝廷選拔人才。

至此時,歐陽修才終於有機會參與國家的人事管理,這個機會被他狠狠利用了一把。

歐陽修最喜歡誰寫的文章?韓昌黎韓愈!

雖然他是宋代人,但也要參與一波古文運動,他公佈考試標準,只錄取那些文辭優美,言之有物,切中時弊的好文章。寫“險怪奇澀”太學體文章的人一個不錄。

偏偏有人不信邪。

交來的試卷上,有一張寫到:“天地軋,萬物屈,聖人發。”歐陽修想,這一定是劉幾。

翻開密封一看,不是劉幾是誰?於是主筆一揮,從頭刷到尾,這種標記叫“紅勒帛”。批語曰:“秀子剌,考官刷”,歐陽修還讓人張貼到牆上以儆效尤。

下一次考試,還是歐陽修當主考官,又看到了劉幾來應考。

歐陽修陰惻惻地想:“除惡務本,今必痛斥輕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找了半天,歐陽修翻到一張卷子,得意地說:“我又把劉幾逮到了”。直到後來,歐陽修才知道這篇文章是另一名考生蕭稷寫的。

劉幾這回學聰明瞭,換了名字,改了文風,寫了《堯舜性之賦》,其中有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歐陽修很喜歡這篇文章,還把它評為了第一名。

公佈成績時,歐陽修一看劉幾來領卷子,當場愕然,表情極為精彩。

我們再回到嘉祐二年,看看歐陽修的“淘寶”成績。

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洵和曾鞏;還有曾鞏哥哥曾布;還有後來王安石變法中的得力干將,呂惠卿、章惇;還有程顥、張載、蔣之奇、朱光庭。這些人中,做到副宰相之位的就有七人基本上北宋中後期的政壇,都被包圓了。後來的王安石,也是他老先生的學生。

當時海內文宗,“天下翕然,共尊之。”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尤其是蘇軾,他最為喜歡。每次拿到蘇軾的新作,他都從早贊到晚,高興地不知如何是好,甚至還謙虛地說,“三十年後,沒人知道我歐陽修了……”

歐陽修雖然這麼提攜新人,也做過“壞事”,比如把北宋名將狄青從樞密使的位子上拉下來,再“一腳踢出”京城。

狄青當時聲望很高,每次打勝仗歸來,百姓夾道歡迎。英宗皇帝身體差又與垂簾聽政的曹太后不和,立太子的問題懸而未決。朝廷暗流湧動,經常有流言稱狄青有不臣之心,曾經故意穿黃袍……

歐陽修怕狄青被扣上謀反的帽子,忍痛請求真宗皇帝外放狄青。

七、六一居士退休了

唐宋八大家中的四位都叫他老師,這位頂級文豪到底牛到什麼程度?

久居要職,歐陽修才對於自己的定位有了準確的瞭解。

平心而論,他算不上一個特別好的副相,僅僅是因為聲望高,才被推到這個位置上。

在他最風光的十幾年裡,他曾幾十次請求調離權力中心、提前退休的上疏與奏摺。

直到磨得真宗沒辦法了,才跟王安石開了個會,允許把他調到潁州。

他得意之下,寫了10首詩讚美潁州的西湖。歐陽修覺得自己這一生,豐美又圓滿。

論為官,他曾經做到副相,解決過仁宗立太子的問題;

論寫文章,他位列唐宋八大家,跟他喜歡的韓愈一起;

論修史,他主持修訂了《新唐書》、撰寫了《新五代史》;

論聲名,他提攜北宋半個文壇;

論書法,他《致端明侍讀留臺執事》傳世。

幾乎是一個文人一生能做到的事,他都做了。

晚年,他只要“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六件事。

少了一個一吧?另外一個“一”,是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