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一中 黄 宇:欲成才,必先成人

欲成才,必先成人

岳阳县一中 黄 宇

岳阳县一中 黄 宇:欲成才,必先成人

岳阳县第一中学

就我个人带班和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来说,我始终把一个教育理念摆在首位,那就是:欲成才,必先成人。

如何让学生成人?让学生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的解读就是想要让学生成才,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

下面我主要就三个方面来谈谈作为高中学校教育,我们在如何培养学生成人方面的一些具体感受。

一 前途理想教育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青少年学生最富于理想,一旦理想在他们心中扎下根,就会目光远大,信心百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认真学习。青少年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能刻苦攻读。理想教育是德育的核心,理想教育的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当代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教育客观上造成了现在的农村学生缺乏远见,胸无大志的局面。初中学生由于所学的知识不多,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注重眼前和表面的东西,很多学生还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缺乏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和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奋斗的意识。农村学生不但生活范围小,认识事物少,而且课外知识的摄取途径相对较少,即便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使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认识贫乏,让他们各自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比较困难。这样的孩子是让人担心的,这样的孩子的未来更是让人忧心的, 这就给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极重要的场所—学校—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现今的很多农村中学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较为简单化、形式化,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淡化了包括理想教育在内的品德与德育工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确立对理想目标终身追求的信念。

所以对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理想”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教育呢?根据多年在这方面的教育实践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四条有效途径。

1.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并加以梳理。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客观因素对他们对理想前途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周围一时流行的风气,等等,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激情,形成某种愿望。老师一定要敏感地把握这些客观因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动态中掌握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2.要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老师绝不能脱离学习引导理想,而要把理想教育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有关理想前途教育的主题班会,用一些名人的感人故事去启发学生, 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同时,还看到学生都是各有特长的,知道自己的特长,了解这特长的社会意义也是远大理想建立的条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或特长,对学困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3.高中生虽然有充沛的精力,但是缺乏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毅力,缺少沉着地、坚定地执行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品质,缺乏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动力,常常在困难面前打败仗。老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只有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和险阻,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一是靠胸中远大理想的指引,二是靠顽强、锲而不舍的精神。

4.要告诉学生们有理想而不去为之奋斗,那是一种空想和幻想。而奋斗了却不能实现,则要检查理想是否切合际,符合社会现实要求,鲁迅先生要疗救国民的肉体之疾就去学医,要疗救国民的精神之疾就弃医从文,就是最好的说明。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是不应该定其为理想的,要不为什么会有空想、幻想呢?还要检查:你的努力,是否自始至终都朝着你的理想这个目标。如果朝三暮四,怎么能达到目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的人,那么首先应该自己成为有理想的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激情,表现出对生活的自信和乐观;要通过自己对工作的努力,表现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理想追求上,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才能成功,理想才能化为学生的实在行动。

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辑傅国亮先生特别强调育人理念的四个转变:转变教育价值观,从对学生一时负责转变为对学生一生负责;转变学生培养方式,从说教式的、虚拟生活的教育转变为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教育,让学生在担当角色中感受责任;转变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人文教育,塑造中小学生的健全人格;转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增进道德情感。

二 学习品质教育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又能很轻松愉快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作为明智的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入手。这样似乎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一)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学习品质和学习行为的辩证关系表明,学习品质的形成,是学习行为的结果。例如,创造精神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点,又受学习品质的制约。因此,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学习行为的完善是互为条件的。优良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既是学法指导的任务,也是学法指导取得真正成效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学法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两者统一起来。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自主精神、向上精神和刻苦精神等。

1.自主精神

学习的自主精神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后,就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当它被学生有效地运用来进行学习时,才算真正被掌握。学生的这种自我实践活动,同样也是自主精神借以发展的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学习的成功体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2.向上精神

学习的向上精神指的是在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支配下,自觉完成或逐步加深学习内容的意识。要求不断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愿望是向上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这种愿望又是促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的内在动力。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自然会产生向上攀登的意念和情感。因此,学法指导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适当,拾级而上,诱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3.刻苦精神

学习上的刻苦精神指的是学生为完成确定的学习任务而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意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由此而变得一帆风顺,学习方法只是克服困难的钥匙。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克服困难,从而一方面巩固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刻苦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先苦后乐,苦中有乐”,注重培养学生的苦练精神。

(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方法

在现实中,往往是教师努力地教,学生努力地学,但是一个班的优生却往往只有极少的那么几个,并且常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可是,却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下,也无论是哪一个教学阶段,还是在哪一个教师的教育下,优生总是优生,为什么呢?一个有心计的教师不难发现,优生们除了能够刻苦学习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都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也许我们会想:如果我们班都是优生,那么我教学起来不就轻松愉快了!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呢?让他们都具备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我们不就如愿以偿了吗?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好的重要保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要通过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学习目的明确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去练。“一定要学好它”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脑海中。

2、培养学生持久不衰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们能积极思维,主动配合,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难易不等的问题,提问学习程度不等的学生,尽量做到“跳一下能摘到桃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没有被遗忘。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在平时的测试中,把握好试卷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各自较好的成绩。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充分满足,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训练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经常用榜样来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战胜困难。通过教育,坚定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直面于问题,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联系实际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表象与特征之一。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问题才有学习的方向,有了问题才有学习的力量。既通过问题驱动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要让学生直面于问题,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冲动之后,就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找答案,这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还要学会查找工具书、与同伴研讨、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等办法。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不断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产生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无穷动力。

现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知识和本领,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乐趣和主动学习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心理。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深入探究、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思维敏捷,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情感专注,手脑并用。他们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将学习当成是一种愉快的自觉行动。离开了学习,他们反而很痛苦。

如果我们的教师摒弃翻开书本就教,合上书本就写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让所有学生善于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那么,我们教学起来就事半功倍,教学质量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 行为习惯教育

跟初中生和小学生比起来,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难得多.高中生在小学和中学,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很多不好的.好的,必须进一步强化;坏的就麻烦了,你必须先让他改掉这些坏习惯,再逐步形成好习惯.就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在改掉坏习惯的同时再形成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那么,我们要让高中生改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形成怎样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首先,要让学生改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不讲公德的不良习惯。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学校是个大家庭,社会更是个大家庭,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与人相处,学会懂礼貌就是掌握了与人友好相处的基本技能。学会礼貌不仅是为了与人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的公理原则,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感知美与丑,从而抑恶扬善、褒美贬丑,推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第二,要让学生改掉不讲卫生,邋遢懒散的不习惯。注重仪表、形象美,讲究整洁卫生,这在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这是因为外在美是身心美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在表象的不断美化和强化,使学生的身心由不习惯到习惯,由不经意到自然表现,是以外在行为量的强化来促进内在心灵质的进步的一个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如果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就是对将来还没有担负起足够多的责任;如果坚持这样做了,就说明自己成才若渴,而且有了成功的表象。

第三,要让学生改掉盲目攀比,追求享乐的不好习惯。人都有攀比的现象,学生的攀比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吃、穿、玩等方方面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手上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于是很多学生就开始了攀比:东西不在多就在于“牌”,名牌服装、名牌文具等。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同学们之间的重要话题。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这是很危险的。

第四,要让学生改掉不守纪律,疲塌涣散的坏习惯,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遵守纪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个人欲望与纪律要求相矛盾相斗争,而纪律要求战胜个人欲望和不良习惯的过程。遵守纪律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人类社会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没有骨气不严守纪律的人,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伟人都是遵守纪律的典范。从一定意义上说,有较强纪律性的人,就容易干成大事;反之,则鲜有所成。所以,要成为一个有纪律的人,就要有克服自己不良习性的勇气,抑制不良行为的决心。遵守纪律它可以直接服务于我们的做人和求学,老师就有了更多教书育人的时间,学生就有了更多求学磨砺的时间,就可以集中精力、广博自己、求取学习进步的更大成果。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示之以范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重如言传。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垂范作用,是多少苍白空洞的语言都不能替代的。要让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讲卫生,老师自己就不能随地吐痰,乱扔杂物;要求学生守纪律,老师自己就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老师自己就必须一诺千金。

(二)律之以纪

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容易的。人都是有惰性的,也是有很强的惯性的。有人做过实验,要形成一个好习惯,天天坚持,至少要35天;而要在改掉一个坏习惯的同时形成一个好习惯则需要三倍的时间。如果缺少纪律约束,则根本不可能形成好习惯。因此,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持之以恒,落到实处,方能凑效。比如,我们规定:不能乱扔果皮纸屑,必须装入塑料袋,做不到的就要扣分,坚持了几个月以后,效果显著,基本没有人乱扔果皮纸屑了。

(三)晓之以理

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学生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分清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提高思想品德认识。 养成教育,既要外塑形象,更内修品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如有一位女生总爱留长发、戴耳钉,我没有简单地对她进行处罚,而是耐心地对她说,她的脸型不适合留长发,留短发会更精神,且更符合现在的年龄特点,更突出年轻人的朝气,还向他介绍了一些关于仪容仪表的美学知识,还给她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这位女生心悦诚服地摘掉了耳钉,留起了短发。

(四)树之以信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我们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你们格外的关照。我认为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要让这些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应更多地肯定学生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

(五)导之以行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父母的监督,给学生制度和环境的约束。指导行为方式,使学生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方式和方法,明确如何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学生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面对未来的挑战作出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管教,又要管导。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把我们的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老师们,让学生成人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也是一项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完成的工作,作为教育者,给予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完成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做到的神圣使命。

岳阳县一中 黄 宇:欲成才,必先成人

岳阳县一中 黄宇老师

黄宇,男,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1992年大学毕业,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岳阳县一中副校长。

编审:汉 柏 蒋中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