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唐朝是我們歷史中最名揚海外的朝代,它在我們中華兒女的心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那時候的唐朝,特別是作為當時首都的長安,那可是一時間風光無限,繁盛無比。那時候日本遣唐使,外國教士,全都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

民以食為天,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的存在。來了那麼多外國人,自然就帶來了許多的美食。可能是因為食物太多,人們都會吃又能吃,於是早就了風格多樣的唐朝飲食文化。

一.唐人的飲食生活

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有米飯這種東西了,但不像現在我們南方一樣被當作主食,唐朝的主食是以面和餅為主,農作物比較多,和成的面也比較多,所以做成的餅的種類有好幾十種,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裡就提到“世重餅啖”。

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一)飲食文化

飲食,顧名思義就是分為吃的食物和喝的東西。食又分為各種食物,種類多樣,飲分為飲茶,飲酒等,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俗語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意思就是和這個類似。

人唐朝那時候是階級社會,不像我們現在推崇人人平等,每個人都依據自己的家世背景被劃分成三六九等,這就形成了社會上多種多樣的社會地位。

每個人根據自身社會地位的不同對飲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當然了,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的每個民族或者縮小到個人都對飲食的需求還會因為各地的生產情況,風俗習慣而又有一些差異。但隨著人們之間的頻繁交往,會不斷推進飲食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飲食文化。

唐代的飲食文化和那時候宗教文化關係密切,息息相關。唐朝的時候綜合國力強盛,經濟上十分繁榮,文化上兼容幷包,百花齊放,對外國的交往正如我上文所說十分頻繁,對外關係十分良好,那時候唐朝還發明瞭火藥等威力巨大的武器裝備。

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所以對於吃食方面會和西方的一些飲食習慣相互影響。特別是在唐朝幾個有名的大城市裡,例如長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揚州,這些沿海的大城市中,會有很多的外來美食。

古人就曾這麼描述“街店之內,百種飲食,異常珍滿。”不同的全國各地的美食,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你都能在這裡看見。在民間,“無問貧富之家,教女不以針縷績紡為功,但躬庖廚、勤刀機而已。善醯醢菹者,得為大好女矣。……故偶民爭婚聘者,相與語曰:‘我女裁袍補襖,即灼然不會,若修治水蛇、黃鱔,即一條必勝一條矣”,可見那時候的唐朝老百姓對於吃是有多麼上心了,把這竟然作為選擇媳婦的重要衡量標準。

這不禁讓人覺得那時候的人真可愛,很多新媳婦一嫁到婆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做飯做菜,要把自己的手藝展示給婆家人看看,小編不禁在想,難道菜好吃,這媳婦就算是優秀,不好吃就不算了嗎?

故唐詩云:“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唐朝人在文章中所說的“姑”,就是指婆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做飯手藝如何,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唐朝人選媳婦的重要標準啦。

不過,說實在的,女孩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看見自己喜歡的人吃著自己做的東西,確實會有滿滿的幸福感。當然,唐朝那時侯的社會風氣開放,做飯這種事情呢不僅可以用來衡女性,對於男性也是可以通用的。

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如果男人擅長於做飯做菜,還能攀龍附鳳,被那時候的皇權貴族所青睞。“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說,每個人出來混要學會多種才藝,技多不壓身。

(二)飲食種類西洋化

曾在史籍中多次出現唐朝名食就有蕭家餛飩、庾家粽子、熱洛河、生魚片、蒸麝麝、皮索餅、駝峰炙、猩唇、熊白、糖螃蟹、鯉尾、對蝦、蝦生、龍蝦、烤全羊、蒸全狗等。

種類多樣且很多都是外來引進的美食,唐朝的飲食文化總的特點是胡化、養生化、宗教化和藝術化。所謂“胡化”,就是飲食習慣的胡人化。胡人,在百度上的釋義是“我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漢以後也泛指外國人”。

貞觀二年,在史書中的描寫是“遠方諸國來朝者甚眾,……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來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當時數量巨大的外來人口的進入中國,他們的服裝,舞蹈和音樂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風格多樣,迥然不同的飲食文化。

當時因為這種影響,唐朝上流社會在這種影響下很快出現了一陣胡化的風潮,王公貴族爭相要穿胡服、學胡語、吃胡食,並以此互相攀比。王宮貴族這麼做了,老百姓們看見了,當然開始學習啦。

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二.不得不說的唐朝“湯餅”

(一)湯餅的由來與傳承

我們說起唐朝湯餅,我想大家都會和我一起想到這是什麼餅?湯裡有餅還是餅裡有湯,和小籠包一樣?原來都不是。唐朝湯餅是指水煮麵條或者像麵皮一樣的東西,與北朝時候的烹飪模式相類似,大致都是差不多的做法。當時有很多的叫法,有叫索餅、水溲餅、餺飥。

按照北朝時候的做法,被稱為餺飥,一般做成薄片形狀。唐朝博託和北朝的湯餅形狀長得差不多,在唐朝百姓的的餅類主食中,湯餅一直都是用的水煮的方式來烹飪。

在唐朝的時候,湯餅種類多樣,活躍在唐朝飲食領域當中。唐朝百姓還有在伏日、生日等特定的農曆節日專門吃湯餅的習俗。

唐朝百姓看重食療,因此那時候的郎中又把湯餅視作食療保健的有效手段。當百姓們感到不舒服去看郎中時,不是太嚴重的病症,郎中會推薦吃湯餅。

唐朝百姓喜歡吃冷麵,當時被叫做”冷淘"。《鑑誡錄》卷四記載前蜀的時候馮涓與王鍇行酒令,王鍇令曰:“樂樂樂,冷陶似餺飥”,這說明冷陶和餺飥長得是差不多的。不過即使是這種吃食,唐朝百姓也為冷陶做出了很多花樣。

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它也有很多的種類,如《全唐詩》卷二二一杜甫《槐葉冷陶》雲:“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等,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這裡描寫的是用槐葉作為配菜的冷麵。唐朝以後,冷淘一直十分流行,不過後來人們為了叫起來方便,才逐漸的把它叫做冷麵、涼麵。

湯餅在唐朝關於飲食的史書中出現過很多,是被唐朝史官記載最多的一種食物了。如《齊民要術》卷九《餅法》記載:傅飽,如大指許,二寸一斷。宜以手向盆旁,使極薄。 《唐六典》卷一五記載光祿寺供應百官膳食: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陶”。

唐朝人十分喜歡吃餅類的食物,所以他們在餅的做法上做過很多改進,總而言之,怎麼好吃怎麼來做。他們會對外來的美食進行改造,做成適合我們唐朝人吃的是習慣,奇思妙想,不斷變換。

比如,“油餅”,就是從胡人的餅中改進而成的一種油煎餅。僧人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七記載:此油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皇甫枚《山水小牘》中有“乃令溲麵煎油作。移時不成”的記述,說明唐曾採用各種方法來加工餅食。

值得一提的是,唐時南方的主食雖以稻米為主,但人們對於做餅的心得還是有不少,能吃出不少的花樣。《北戶錄》卷二有載:廣之人食品中有。薄夜餅、曼頭餅、喘餅、寮丸餅、渾沌餅、夾餅,此外,書中又列出水溲餅、截餅、麻餅和米餅。其中對於米餅的解釋為:廣州南尚米 餅,合生熟粉為之,規白可愛,薄而復韌,亦食品中珍物也。所以說,我們要好好的做一個吃貨,還是得學習唐朝時侯的老百姓們啊,吃就要會吃,還得多動腦筋,才能吃到好吃的餅。

夢迴唐朝,學古人如何當一個“吃貨”,淺談唐朝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唐朝的飲食胡化十分流行,史稱開元以來,“貴人御饌,盡供胡食”,有胡餅、饆饠、乳餅、梧桐餅。饆饠(音譯):波斯 傳入的一種食物,是一種將餡料加在一起的餡餅。這種饆饠曾風靡唐朝的飲食市場,《酉陽雜俎》書中多次提到長安城裡有“饆饠肆”和“饆饠店 ”,當時生意十分好 , 百姓們聚會請客都喜歡在那裡 , 都喜歡在饆饠店裡坐一坐。

如《酉陽雜俎》續集卷一記載:“明經因訪鄰房鄉曲五六人。邀人長興裡饆饠店常所過處。與客食饆饠計二斤。”續集卷四載:“進士,傖者多會於酒樓,食饆饠”卷七說:“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韋巨源《食譜》中列出“天花饆饠”;《北夢瑣言》卷三記有“苦蕒饆饠”,指明瞭內含蔬菜餡。

饆饠的名字十分多種多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選擇。吃好喝好,心情才能變好嘛。說到胡化,就不能說少數民族,特別是西藏的人們喜歡喝的各種乳汁,“乳餅”即是加了乳的餅,這是遊牧民族非常喜歡吃的餅。

這有非常明顯的胡風特色,除了這種還有“梧桐餅”,它是以胡楊樹鹼做酥化劑的餅,可以說是生活在西部的居民對天然鹼在食物中的最早利用,它很可能屬於少數民族的專利。來源於吐蕃的“糌粑”和“灌湯麵”,至今仍然是藏族和蒙古族的重要食物,這些都明顯帶有胡風的特點。

(二)湯餅的引申義

古時候的人們每當小孩子出生之後的第三天或者是滿月乃至週歲的時候,會宴請賓客,稱之為“湯餅之會”。又因為麵條在我們心中通常象徵著長壽的意思,所以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三朝洗兒,曰湯餅之會;週歲試周,曰睟盤之期。”

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對餺飥的做法有詳細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這兩種文獻裡都對“湯餅”有很好的解釋,大家沒事可以去看看多瞭解一下哦。

參考文獻:《隋唐飲食文化》

《漢唐飲食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