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地震預測的水平如何?

宛新駿


半個世紀以來,地震學家們對地震預測的研究可謂孜孜以求,但成效甚微,目前來看只對某種類型的地震有了初步認識,對地震孕育和活動規律的認識還非常的粗淺。

上天有路,入地無門,是對地震預測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簡單概括。在諸多科學難題中,“地球內部的不可見性”位居首位,也就是說,人們無法在地球內部設置臺站、安裝儀器,對震源直接進行觀測。

中科院院士陳運泰曾說,現在的地震監測只能在地球表面和很淺的地層中,用相當稀疏、很不均勻的觀測臺網進行觀測,利用由此獲取的很不完整,有時甚至還很不精確的資料來反推地球內部的情況。地震學家在地球表面“看”地球內部連“霧裡看花”都不及。

大地震的復發時間比人的壽命、比有現代儀器觀測以來的時間長得多,這就限制了作為一門觀測科學的地震學在對現象的觀測和對經驗規律的認知上的進展,也就是說,歷史經驗和歷史數據統計對大地震的活動規律進行總結是有很大侷限性的。

經過長時間摸索後發現,地震的物理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這個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難以找到規律,更難以進行模擬實驗。所以,簡單來說,地震預測的研究還在迷霧中艱難前行。



震長


我國目前的地震預測水平的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知,但還遠遠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些類型的較少部分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測,但還不能預測絕大部分地震,尤其是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很低。

那麼,地震預測難在哪裡呢?概括地說,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地震類型的複雜性:地震是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地殼結構和構造運動的複雜性決定了地震類型的複雜性。地震類型很多,有主震餘震型、震群型、孤立型等,其中少數有前震,大部分沒有前震。還有其他的一些分類方法。不同地區有不同地震類型,即使同一地區,在不同時間也有不同地震類型,變化複雜。這就是像“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一樣,地震預測遇到了“震無常例”這樣的困難。目前地震預測只是經驗性預測,按已有經驗預測未來的地震,這就大大限制了地震預測能力,常常出現漏報或虛報。

二是地殼深部的不可入性

:因為地震主要發生在地下十幾、二十幾千米的深度上,現在人類還不能把儀器直接設置到地下深部進行探測,限制了我們對地震過程的直接監測。我們現在只能是在地球表面設置一些臺站,探測研究地殼構造情況和構造活動的動力來源,並預測地震發生過程。只能作一些經驗性的推測,對地震發生過程的認知程度就非常有限。在缺乏對地震規律和地震機理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地震預測,無論是從理論上、方法上還是技術上都有很大的難度,猶如“隔皮猜瓜”和“隔靴搔癢”一樣。

三是地震事件的小概率型:全球地震並不少,但是對於每一個具體地區來說基本上是幾百年一遇 甚至是千年一遇,人類採用儀器觀測地震也不過近百年的歷史,我們積累的地震觀測的資料還非常有限。不同地區的地震很不一樣,所以目前的預測經驗也是極其有限的。

以上這些情況決定了地震預測的科學水平還非常低,目前各個國家把地震預測作為一個科學難題在探索,但解決問題顯然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安徽省地震局


現在又帽出地震預測問題,啥都不想說,只想罵人。能預測地震的,有二皮貨猜了二十年沒猜著,那就繼續猜。有那麼一幫人,如果開始不要那麼傲慢;不支也就拉到,還說別人單打獨鬥;不支持,人家也不求什麼,還要威脅人家;自己搞不出東西,還抹黑人家,什麼玩意!


用戶名54188883333


首先,我們得承認雖然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地震預測研究,但是直到目前為止,地震預報研究進展與實現地震預報科學目標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人類要想攻克地震預測這一世界難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人類在先前研究地震預測時,還是太樂觀了,對困難還是估計的還是不足。實際上地震預測的科學難度比原先預料的要大得多,地震預測的實際進展比原先預料的也要緩慢得多!

最後,地震預測的難題在於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和地震前兆的複雜性,這些困難的克服需要我們積極利用現有科技手段不斷創新觀測手段、不斷提高數據處理技術、更重要的是需要總結出地震孕育發生的可靠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