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將朱可夫,百戰百勝,但為何每次戰死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黃應秋


朱可夫真不容易,上面是難伺候的“婆婆”斯大林,下面是裝備落後訓練不足兵員素質太差甚至中高級軍官嚴重缺乏戰爭經驗的蘇聯紅軍,你讓他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有著豐富裝甲突進與空地協同經驗的德國軍隊,如何能夠低廉的損失代價消滅敵人?

面對優勢裝備與先進戰術的日本軍隊,中國大軍不也是數倍的戰損?即使是英國、法國面對德國軍隊又能如何?丘吉爾說阿拉曼戰役前英國戰無不敗,阿拉曼戰役後英國軍隊戰無不勝,但你看看英國打贏阿拉曼戰役是德國數倍的飛機、坦克、大炮與海量的石油,英國能以少勝多基本德國嗎?

一些人認為美國軍隊不錯,愷塞林不是打出了一比八的德國與美軍的戰損?即使是諾曼底登陸後面對德國的偏師,數百萬英美盟軍在海量的飛機、坦克、大炮支援下能如何?艾森豪威爾以為1944年聖誕節前可以打入德國本土,結果呢?朱可夫如果有這些豪華的武器裝備,哪裡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蘇式坦克對付不了虎式坦克,只能通過大口徑反坦克炮,而美軍可以用轟炸機,這就是美軍人員損失少的原因。


一梭煙雨江湖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朱可夫並沒有百戰百勝,只能說他的勝仗比較多,但敗仗也是不少。

朱可夫為什麼勝利傷亡反而比敵人大,主要是他的作戰思維問題。

其實,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軍損失是遠大於德軍的。

蘇德戰場雙方傷亡人數:德軍損失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傷病約700萬 。

而蘇聯紅軍損失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傷病1832萬。

為什麼蘇軍明明贏了,損失還是德軍一倍以上?

主要是兩點:

第一,蘇軍的戰鬥力相對較差。

這是一個大話題,但一般認為同等數量對抗,蘇軍絕對不是德軍對手。

甚至數量保有一二倍的優勢,往往德軍也是勝利一方。

這不僅僅是武器裝備問題,還有戰術和訓練的問題。

第二,蘇軍戰略如此。

蘇軍的戰爭戰略就是以絕對的數量優勢(包括兵員和武器),在持久戰中壓垮敵人。

所以蘇軍很多時候並非不能很精銳,而是不需要這麼精銳。

打個比方,蘇軍戰爭中始終沒有製造裝甲運輸車,這當然不是它沒這個技術。

能夠製造這麼多坦克,造裝甲車有什麼難度?

其實,這主要還是不重視,不在乎士兵的運輸傷亡,反正有大量人員可以補充,將生產裝甲車的資源都用來造坦克,消滅敵人。

朱可夫的作戰也是一樣。

他在具體指揮時,攻擊比如德軍1個團,往往是用二三個團的蘇軍夾擊猛攻,務必要求全殲德軍,至於自己傷亡是其次的。

反正蘇軍傷亡再大,也可以迅速補充。大家看看蘇軍2960萬的損失數字,就知道了。

1939年,英國人口才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

等於蘇軍的傷亡數字,差不多相當於英國或者法國的總人口了。

太嚇人了。


薩沙



朱可夫蘇聯元帥,被認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雖然朱可夫被稱為戰神,但有一個情況就是,朱可夫指揮的戰役雖然最後都能取勝,但己方的損失遠遠大於敵人。比如朱可夫的成名戰,與日軍的諾門罕戰役,朱可夫的傷亡是日軍的兩倍。白俄羅斯戰役,朱可夫傷亡77萬,德軍傷亡40萬。


朱可夫並不是百戰百勝,也遭遇過失敗。那就是1942年的"火星"行動,當時蘇軍為了拔掉刺入莫斯科咽喉的勒熱夫突出部這根刺,消滅德軍第九集團軍,動員了190萬軍隊,意圖通過絕對的優勢,消滅德軍。德軍第九集團軍司令莫德爾的指揮下,依託地形構築防禦縱深,組建交叉火力網。在蘇軍進攻下,德軍防線不斷向後彎曲卻並不破裂。莫德爾設計的彈性防禦很有效,在德軍進攻乏力後,德軍進行反攻,反包圍了突入的蘇軍。這一戰以蘇軍慘敗而告終,蘇軍死亡和被俘約26萬,傷約50萬,而德軍只傷亡4萬人。這一戰也成了朱可夫的軍事生涯的唯一敗績。

從第九集團軍戰後的戰報中,我們也許可以得出朱可夫指揮的部隊每次傷亡都比敵人大。

"敵軍雖然開局雄心勃勃,進展順利,一旦遭遇不測和傷亡以後,立刻失去理智,瘋狂而徒勞地衝擊堅固防線。這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多次出現。在逆境中俄國人往往喪失邏輯思維能力,決策完全靠本能。俄國人本質上迷信蠻力,崇尚壓路機式的戰術,盲目遵循戰前部署,不會隨機應變。”

戰後蘇聯為了提升朱可夫的英雄形象,刻意抹去了這一場戰鬥,在資料中也以別的地名代替。
在中國人的眼裡,百戰百勝的戰神,往往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戰而屈人之兵。但也許在戰鬥民族眼裡朱可夫這種作風就應該是戰神。


好奇而已716


第一名將朱可夫,百戰百勝,但為何每次戰死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每當提起二戰,就不得不提起蘇德戰爭,說起蘇德戰爭,就不得不提起“蘇聯軍神”朱可夫,他是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是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可以說,朱可夫一生從無敗績。但就是這樣一個百戰百勝的名將,為什麼每次戰鬥中犧牲的士兵比敵人還多呢?

小編認為,不管是什麼原因,戰爭只要取得勝利,就是最終目的。

1、從士兵到元帥的朱可夫。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盧加省特列爾科夫卡村的一個貧苦家庭裡。父親是鞋匠,母親在農場幹活。他有一個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間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幾乎無法容納一家四口同時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說:“擠死總比凍死強。”自幼生活十分艱苦。但就是這樣的生活鍛鍊了朱可夫的意志,後來完成了從士兵到元帥的嬗變。

他在漫長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舉世公認的赫赫戰功。榮獲列寧勳章6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勝利”最高軍功勳章2枚,圖瓦共和國“共和國”勳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國英雄(1969年),榮譽武器1件,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是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防空軍事指揮學院以其名字命名。他不但為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其指揮藝術也為蘇聯軍事學術的發展起到巨大推進作用。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功卓著的“傳奇元帥”。朱可夫是蘇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的“三駕馬車”之一,他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傑出貢獻,使他成為俄羅斯民族英雄,永載史冊。正如他的摯友艾森豪威爾上將所讚頌的那樣“犧牲的軍人們到達天堂時,一定會得到另一枚榮譽勳章,那就是朱可夫勳章,這種勳章將被每一位讚賞軍人的勇敢、眼光、堅毅和決心的人所珍視。”

2、名將朱可夫指揮的戰鬥,為什麼每次犧牲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朱可夫先後指揮過莫斯科戰役、保衛列寧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白俄羅斯戰役、柏林戰役,可謂是戰功卓著。但在朱可夫指揮的戰鬥中,為什麼每次犧牲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一是蘇聯軍隊傳統的戰術是波浪式進攻。沙俄數百年的傳統戰術是不能丟的,蘇軍進攻方式被稱為波浪式進攻。在蘇聯將領眼中士兵是消耗品,蘇聯人進攻時,一波接著一波,最前面的兩股波浪是荷槍實彈的,而後面兩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這樣的強攻結果就是一波波的蘇聯人倒下,當前面的兩波人被打倒後,後面的隊伍就跨過他們同志的屍體,並撿起死者的武器繼續進攻。感覺蘇聯人步兵進攻戰術似乎還在沿襲冷兵器時代的模式,靠人海戰術往前平推,不惜犧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謀求勝利,有時候戰死的蘇聯士兵堆積成山,令德軍慘不忍睹。

二是執行斯大林“不惜一切代價”的命令。我們知道,當時斯大林在蘇聯人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人人崇拜斯大林,再加上蘇軍的整體指揮官素質比較低,缺乏良好的戰鬥風格和戰術素養。由於最高統帥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經常見到的一句話“不惜一切代價”,所以自上而下,整個蘇軍指揮官們不管戰士的死活,而且只知往前衝,他們也不怕死亡。所以每次都以傷亡慘重的代價取得勝利。戰後再源源不斷的用生力軍彌補戰鬥損失,這樣蘇軍又能持續保證兵力優勢。

三是朱可夫的作戰藝術依賴人海戰術。蘇聯著名的葉廖緬科元帥曾經點評過常勝元帥朱可夫的軍事藝術特點,朱可夫的作戰藝術就是:必須比敵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則他就不會著手進行戰鬥。由於朱可夫深知蘇聯軍隊在整體戰術素養方面仍與德國軍隊有差距,朱可夫還深知自己的基層指揮官一旦遭遇不測和傷亡後,往往會失去理智,選擇瘋狂而徒勞的衝擊堅固防線,因為這種現象已經多次出現過。在逆境中的蘇聯基層指揮官往往喪失邏輯思維能力,決策完全靠本能。所以,在每次戰鬥中,朱可夫都以多於德軍幾倍的力量展開,根本就不在乎犧牲。

四是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他們根本就不怕死亡。並且面對德軍的入侵,滿腔的仇恨,所以,即便死亡也要進攻,因此每次都傷亡慘重的代價取得勝利。

五是當時蘇聯的武器沒有德軍先進,武器不行,就用人海戰術,因為當時蘇聯國大人多,不在乎犧牲,用人海戰術消耗德軍的戰鬥力量,所以,每次戰鬥都是慘勝。

雖然按照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強調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讓人感覺到朱可夫指揮的戰鬥不可思議。但小編認為,自古成王敗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每次戰鬥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個標準丈量,但不管怎樣,戰爭以勝利為目的,這樣考慮,就理解朱可夫的作戰思維了。


葛大小姐


朱可夫是二戰的傳奇人物,話說他臨危受命,帶領蘇軍在衛國戰爭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他給大家公認為戰神,但是,我們知道朱可夫一生指揮無數大戰,都取得了不錯的勝利,可以說是百勝將軍,但是,他的軍隊的傷亡人數比敵軍都大,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雖然,朱可夫雖然作為百勝將軍,但是也有敗績產生,那就是在莫斯科保衛戰後,朱可夫策劃消滅德國第九集團軍,朱可夫調動蘇聯七個集團軍,190萬人,雖然,蘇軍氣勢洶洶但是最後給德軍打了反擊導致蘇軍陣亡和被俘26萬人,傷殘50萬人,而德軍僅僅傷亡4萬人,在加上之前的白俄羅斯戰役、蘇軍傷殘77萬人,德軍40萬,以及對日本那次諾門坎戰役也是日本的2倍,可以說朱可夫的元帥之位是在無數白骨上建立的。

朱可夫指揮的戰役雖然不少都有重大意義,但是,他可以說都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取得了戰爭勝利但是總體說還是失敗了,因為,我們認為勝利是在自己取勝的情況下,我們的傷亡人數是不能超過敵人的。

但是,朱可夫基本上戰役傷亡都是超過敵人,可以說他按照我國軍事思想來說他是失敗的。

我們可以說朱可夫的戰法,雖然可以要蘇軍取得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比較大,因為,他指揮幾倍於敵軍的軍隊和敵軍交戰,一旦,你支撐不住,那麼蘇軍依靠人數優勢就取得了勝利。

但是,朱可夫不得比佩服朱可夫還是有一定指揮功底,因為他指揮的很多戰役都影像了二戰的進程,可以說他是世界反法西斯英雄,但是略微不足的是他指揮的戰鬥和其他二戰將領指揮的戰鬥他的傷亡比例有點大。

在二戰後統計的數據,蘇聯的傷亡比例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在看看朱可夫元帥指揮的戰鬥都是大戰役,戰後敵我的一個傷亡比例也是十分懸殊的,因此,我們認為如果蘇軍的軍隊比例沒有比敵人多其實可以說朱可夫是不會去指揮的,我們知道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可以說一名蘇軍能活超過兩週已經是很厲害了,可以看出二戰期間蘇軍的傷亡是巨大的。

因此,只能說朱可夫他以人海戰術來掩蓋戰績的劣勢從發發揮自己的優勢,當敵人敵不過朱可夫的人海戰術的時候,就會戰敗,其實,按照正常的取勝之道應該是把敵人玩弄於鼓掌之間的戰鬥才算是勝利,朱可夫顯然不是。


莫地方


第一名將≠百戰百勝

儘管朱可夫有著“第一名將”的美譽,但是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曾經歷過慘痛的失敗。“火星行動”是朱可夫一生中最大的敗筆,甚至連朱可夫本人都不願意過多談起。當年他親率兩個方面軍共計190餘萬人從三個方向殺奔勒熱夫突出部,妄圖一舉殲滅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單從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朱可夫拿下勒熱夫絲毫不成問題,然而最終的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蘇軍苦戰二十餘日,付出了近百萬人的傷亡卻依舊未能撕破德軍的防線,最終只得鎩羽而歸。



“火星行動”的失敗再一次暴露了朱可夫乃至整個俄國人的痼疾,過分迷信蠻力,非常崇尚壓路機式的戰術。他們一旦陷入逆境,就如同喪失理智一般只知瘋狂地衝擊德軍防線,而不懂得隨機應變。儘管朱可夫是蘇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身上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第41集團軍被圍困後,朱可夫孤注一擲將所有的預備隊投入到戰場,讓兩萬多人在寬僅四公里的正面“玩命”猛攻德軍防線,最終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蠻力=勝利?

與德國軍官靈活多變的指揮相比,蘇軍的指揮則要呆板得多,這一點在戰爭爆發初期表現的最為明顯。在蘇聯軍官的字典裡似乎從未有“謀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價”,這種“不計代價”的進攻最終也就演變成了巨大的傷亡。上至最高統帥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對蠻力的信奉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有時會作出一些毫無意義的“舉動”。或許能從下面的戰鬥中感受到蘇軍的這種瘋狂!



1941年11月17日清晨,克林西南方的穆西諾附近發生了一場短暫的戰鬥。蒙古騎兵第44師兩個團的士兵揮舞著馬刀義無反顧地衝向了德軍某炮兵連陣地,儘管蘇聯騎兵表現得非常勇敢,但在德軍的炮火下,這戰鬥演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蘇軍前仆後繼,兩個團近兩千人全部葬身在炮火下,卻未能傷及德軍一絲一毫。這種突擊從軍事角度而言毫無意義,可類似場景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這種情況直到莫斯科戰役結束後才有所改觀。

前期軍隊素質低下,後期攻防角色轉換

受大清洗的影響,蘇軍的整體軍事素質要比德軍差上一大截。蘇軍的指揮官水平參差不齊,許多軍官都缺少足夠的經驗,這對士兵而言就成了一種災難。另外,由於戰爭爆發過於突然,蘇軍士兵大多是緊急徵召入伍的農民,他們缺少足夠的訓練,也沒有相應的戰場經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蘇軍的戰鬥力。為此,蘇軍也只能依靠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質量上”的不足。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朱可夫也別無選擇,而這種“以數量拼質量”的戰鬥往往意味著巨大的傷亡。

隨著戰爭的歷練,蘇軍的作戰經驗逐漸累積,蘇德雙方的實力差距開始縮小,但蘇軍的傷亡情況卻並沒有太大的改觀。在蘇軍反攻階段,其傷亡依舊高於德軍,比如在切爾卡瑟突圍戰中,蘇軍雖然重創了德軍,但他的傷亡人數依舊是德軍的兩倍。這除了是因為其兵員素質依舊與德軍存在差距外,還由於雙方攻防角色的轉變。此時,蘇軍成了進攻的一方,而進攻方的損失向來要比防禦方大,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狀況。



總的來講,朱可夫作為一名蘇軍將領,他的身上也存在著迷信蠻力的一面,同時他也不得不面對蘇軍素質低下的現實。為了取得勝利,朱可夫只能不斷地增兵,進而以數量優勢打敗德軍的質量優勢,而這必然會讓蘇軍付出更多的代價!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第一,朱可夫並不是超人,他不是百戰百勝。第二,蘇德戰場上,蘇軍的損失超過德軍是事實,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一個情況我們就不說了,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他指揮的幾次進攻戰役都沒有成功。雖然說起到了吸引德軍注意,分散德軍力量的作用,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達到應有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我認為,造成蘇軍傷亡大於德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德軍的整體作戰素質高於盟軍。

德國本身就是一個軍國 ,它的前身普魯士就是個以軍隊為基礎的國家。因此,這個國家在軍事理論和軍事組織上走在當時世界前列。

在其他國家還沉浸在和平的氛圍裡時,德國已經取得了總體戰和閃擊戰理論成果,並組建了相應的軍隊結構。

憑藉著先進的軍事理論和軍隊組織,德國輕易的橫掃了歐洲。

相比德國,蘇聯在軍事上,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戰前的大清洗中,絕大部分中高級指揮員都被清洗掉了。這使得蘇軍的軍事水平一落千丈。


當然,即便蘇軍不因為大清洗,論整體素質,也不是德軍的對手。當時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德國的對手,和德國交戰的國家死傷人數都超過了德軍。

2、開戰初期,蘇軍損失過大。大批基幹官兵的損失更削弱了蘇軍的素質。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對蘇聯進行了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蘇軍在德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在開戰初期,蘇軍被俘人員就超過了六百萬。這些兵員大部分都是蘇軍的常備兵員。這使得蘇軍的兵員素質雪上加霜,更加不是德軍的對手。

蘇軍為了應付緊急形勢,被迫徵召大批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員入伍,並經過短暫訓練就投入戰場。

戰爭初期,朱可夫還在參謀總部工作。等他到前線指揮作戰的時候,接管的就是這樣一支烏合之眾。

3、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蘇軍交了昂貴的學費。

蘇聯在頂住德軍的進攻後,慢慢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但是這種學習交的學費就是蘇軍的生命。



德軍自己承認,在戰爭初期,蘇軍的軍事指揮是笨拙的,可以輕易打敗他們。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軍的指揮越來越自信,越高明。從剛開始打開突破口後不知所措,徘徊不定。到後來直插縱深,一瀉千里。蘇軍用官兵的生命和獻血使自己得到了涅槃。


4、蘇聯和德國的攻守異勢。

在戰爭前期,是德國進攻,蘇聯防守。等到後期,則是蘇聯進攻,德國防守。

防守的優勢是眾所周知的。為了進攻,蘇軍當然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即便是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依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更不要說兵員素質低於德軍的蘇聯軍隊了。

5、戰爭只需要勝利,只有勝利才是減少傷亡的最佳手段。

失敗是傷亡最大的原因,因為傷亡得沒有價值。所以,在戰爭中,為了勝利,指揮員會想盡辦法。

蘇聯相對於德軍的優勢就是兵員眾多。只有這一點才能壓垮德軍。這也是蘇軍採取相應戰術的原因。

到了戰爭後期,德軍的老兵被消耗殆盡,這時德軍的傷亡超過了蘇軍的傷亡。這就是蘇軍消耗作戰的成果。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傷亡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自己兵員眾多的優勢,採取相應的消耗戰術。而德軍的軍隊素質優良也是造成蘇軍傷亡大的原因。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一個沉重的話題說起:

那是1937年6月11日,前蘇聯的《真理報》發表了圖哈切夫斯基(蘇聯最早五元帥之一,軍事戰略學家,有"紅軍拿破崙"之稱)等8名軍事將領被捕並交付軍事委員會審判的消息。這次被捕的除圖哈切夫斯基外,還有陸軍的2位司令、1位軍區副司令、1位軍事學院院長、1位幹部部長和2位軍級幹部。

1937年6月12日,軍事法庭宣佈,“反蘇托洛茨基軍事組織”的圖哈切夫斯基等8人,全部都因犯“間諜和叛國罪”而被槍決了。

1937年8月,斯大林在紅軍政治幹部會議上發表講話,號召在紅軍中產除“人民公敵”並揭露他們的活動。之後,前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就對武裝力量發佈了命令,說紅軍中存在一個分支密佈的間諜網,為此,要求部隊:凡是和間諜多少有點關係的人,都要作出交待;多少知道或懷疑別人有間諜活動的人,要向上級彙報。

從此,在前蘇聯的軍隊內部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清洗“人民公敵”的運動。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前蘇聯軍隊中5個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指揮員中的3人,16位司令員中的14人,12名二級集團軍軍長中的12人,67名軍團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2名一級海軍最高指揮員中的2人, 2名二級海軍最高指揮員中的2名,6名一級海軍指揮員中的1人,15名二級海軍指揮員中的9人,28名集團軍政委中的25人,97名師政委中的79人,36名旅政委中的35人被處決或被勞改營,國防人民委員會和最高軍事委員會80人中的75人離職,軍官團裡的半數以上的軍官(大約35000人)被槍斃或者送勞改營。

由於這些毫無根據的鎮壓,紅軍失去了最優秀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三位元帥被控“外國間諜”、“人民公敵”而被消滅了,各軍區司令員都死於非命,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國內戰爭時期的英雄,或被處決,或被降職,或被長期監禁,所有軍團司令、幾乎全部師長、旅長和半數以上的軍隊政工幹部被撤職......

這些鎮壓,幾乎消滅了前蘇聯紅軍中的全部敢幹力量,使紅軍元氣大傷。這一切恰恰發生在二戰即將全面爆發的前夜。在二戰已經爆發後的1940年,前蘇聯紅軍中70%以上的師長、70%左右的團長和60%左右的兵團部隊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主任都是任職只有一年左右的新人。

德軍參謀長馮.貝克在評估1938年夏季軍事形勢時說:“可以不必把俄國軍隊看成是一支武裝力量了,因為血腥鎮壓大傷其元氣,使它變成了一部懶散的機器。”

我認為,這就是朱可夫的部隊戰死士兵比敵人多的主要原因。


新編童謠


首先我們先更正一點,朱可夫並不是百戰百勝的,他也打過敗仗。

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鍛造出了這樣一位頂天立地有著堅強意志的鋼鐵統帥——朱可夫。他的戰績是如此的輝煌,以至於在七十多年後還有人在評價討論他的功與過。

對二戰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位聲名赫赫的蘇聯戰神朱可夫。

朱可夫在二戰中先後指揮過莫斯科戰役、保衛列寧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白俄羅斯戰役和柏林戰役,幾乎經歷了從德軍閃擊蘇聯到納粹滅亡的每一場戰役,其創造的戰功與蘇德大戰共始終。

朱可夫並沒有什麼顯赫的出身。他的父親是一名修鞋匠,母親在農場裡以做農活幫工為生,有一個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間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幾乎無法容納一家四口居住。小學畢業後的朱可夫由於家境貧寒,隨父親去了莫斯科,在舅舅皮利欣的毛皮作坊裡當學徒。

1915年8月,朱可夫應徵入伍,加入了莫斯科騎兵隊,被吸收參加布爾什維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在前線和德國打了近兩年的仗,其表現優異被提升為下士,獲得兩枚格奧爾吉十字勳章。後來,朱可夫在軍中憑藉著優秀的軍事素養步步晉升,成為了蘇軍的陸軍參謀長。

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

他被俄羅斯人民尊稱為“蘇沃洛夫式”。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位領導蘇軍打垮納粹的朱可夫元帥似乎從來沒打過敗仗,但其實不然,他也曾打過一場大敗仗!

1942年,朱可夫經歷了軍旅生涯中最慘痛的一場敗仗。


1942年是蘇德戰場上最為關鍵一年,這一年,蘇聯方面發起了以“天王星”行動為代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戰役的結果是蘇軍全面殲滅了德軍最為精銳的第六集團軍,活捉保盧斯,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也是二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最重要的轉折點。

但在斯大林格勒大勝的同時,朱可夫卻迎來了人生中最慘痛的失敗。

原來在蘇聯策劃“天王星”行動時,同時還制定了一個名為“火星”的作戰計劃。這場戰爭旨在消滅德軍的勒熱夫突出部。這塊地域的德軍距離莫斯科不過一百英里,是蘇聯的心腹大患。

1942年11月25日,在斯大林格勒反攻開始的一週後,朱可夫親自指揮的“火星”計劃也開始正式啟動。


蘇聯方面對“火星”行動投入了190萬的軍隊,以及30%的火炮、50%的裝甲車,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不過投入了110萬人可見蘇聯方面對“火星”計劃的重視程度。

雖然“火星”計劃投入的資源遠遠比“天王星”計劃多,可兩個計劃卻有了兩個大相庭徑的結果。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全面勝利,守住斯大林格勒,圍殲了城中德軍。而朱可夫的“火星”行動卻被德國名將莫德爾打的大敗虧輸,不僅沒有消滅勒熱夫突出部,反而傷亡五十多萬人,被德軍打的全盤崩潰。

類似的例子還有蘇日的諾門坎之戰,莫斯科保衛戰等。朱可夫都在付出數倍於敵人的傷亡後取得了很少的戰果,這都是他軍旅生涯中的恥辱。

朱可夫的失敗,並不一定是因為他本人指揮能力不足,而是有很多其他因素。蘇軍混亂的指揮系統,低劣的指戰員素質,以及因為政治因素而制定的不得後退原則都在影響著蘇軍的戰鬥力。也許朱可夫打過敗仗,但這並不能影響這位名將的名譽。勝敗乃兵家常事,天下有豈有隻勝不敗的道理呢?


小約翰


在十月革命爆發以後,朱可夫參加了蘇聯紅軍,加入莫斯科騎兵第1師第4團。1919年3月1日,他被吸收參加布爾什維克(蘇聯共產黨)。在保衛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戰鬥的年代裡,他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指揮員。


朱可夫百戰百勝的將軍,但是為何每次戰死的士兵比敵人還多?首先朱可夫是人,他不是神仙,他是當年斯大林慧眼識珠從牢房裡提拔出來的將軍,朱可夫在當時屬於臨危受命, 他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關鍵作用,因此他被譽為二戰戰神,朱可夫是一位非常傳奇性的人物,但是我們不難發覺,每次他指揮的戰鬥,最後雖然贏了,但是死的士兵比敵人還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朱可夫軍隊傷亡77萬餘人之多,而德軍僅傷亡40萬,差不多,朱可夫的軍隊是德軍的一倍,還有就是柏林戰役,朱可夫軍隊傷亡40萬餘人,而德軍在當時,已如喪家之犬,但也僅僅傷亡30萬,更讓人不可思議的事還在後頭,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有一個戰役叫殲滅德國第9集團軍的戰役,當時朱可夫的軍隊誇張到傷亡50萬,被俘近三十萬。總損失將近八十萬,而德軍傷亡人數僅四萬,朱可夫的軍隊傷亡人數是德軍的20倍之多,這未免太誇張,太匪夷所思了吧。



朱可夫指揮的重大戰役中,往往是以蘇聯紅軍慘重的傷亡來接受戰鬥,雖然最後贏了,但是人也犧牲的最多,這如果按照正常的說法,朱可夫其實是敗了,因為我國古代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比如淝水之戰官渡之戰等等,無不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而結束戰鬥。


而朱可夫帶領的戰鬥,每次的傷亡人數都是敵軍的二倍以上,比如白俄羅斯戰役,朱可夫的軍隊以3:1打敵人,這屬於仗著人多上,也就是說朱可夫帶領的軍隊每次都比敵人多好多倍,然後以自己傷亡結束戰鬥,就這樣的戰役,叫做戰神肯定都遭人質疑呀,這其實是最笨的戰鬥方法,人多力量大把人當做活靶子,用士兵的犧牲來換取戰鬥的勝利,這其實是很不可取的,當時蘇聯有1.6億的人口,而德國僅僅6000萬,既然人多,那就仗著人多上吧,所以朱可夫的戰略打法是拼人多,拼人口,拼犧牲,德國當然拼不過,這也是德國戰敗的原因之一。


總結:如果說朱可夫是第一戰神,這其實是太言過其實了,就連朱可夫的戰友都說人少的戰鬥,朱可夫是不打的,因為他不敢打也打不了,像那種官渡之戰,淝水之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鬥,朱可夫更加的不會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