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不打法國和英國,先對付蘇聯,那麼他會不會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呢?

喬治85744078


帝國主義國家想滅蘇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德國願意當馬前卒,三國肯定會支持,但是這個支持隨時會被掐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第一個代表無產階級的蘇維埃政權正式成立。1918年3月3日,剛成立的蘇俄政府為了鞏固政權,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蘇俄割地賠款給德國後,就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是協約國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們未經允許就與德國簽約停戰,這讓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協約國非常憤怒,英國、法國和美國不僅開始暗助俄國內部的白色復辟勢力與蘇維埃政府對抗,還派兵在俄國北方和遠東港口附近進行襲擾。

蘇俄的“紅軍之父”托洛茨基開始了他乘著裝甲專列轉戰數十條戰線的戎馬生涯,他冒著槍林彈雨進入前線戰壕進行指揮的精神感染了全體紅軍,紅軍歷時五年不僅打敗了英國、法國和美國支持的白軍,還將三個國家派去襲擾俄國的干涉軍趕跑。俄國內戰結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正式成立,而自從蘇聯成立以後,他們的紅色蘇維埃思想就開始快速傳播到西方各國,這使得西方的帝國主義國家們開始擔心自家也會爆發革命,於是他們早在想除掉蘇聯。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裝甲部隊快速奇襲了波蘭,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波蘭就被佔領,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而不戰。如果這個時候希特勒不打法國和英國,他先去打蘇聯的話,那麼希特勒就可以向英國和法國解釋攻擊波蘭是為了打蘇聯。英國和法國都不願意打仗,希特勒牽強的理由會被他們接受,他們不僅不會干涉德國攻擊蘇聯的行動,而且還會背後支持德國打蘇聯。德國打完波蘭後,如果不攻擊西歐國家,而是直接打蘇聯的話,那麼希特勒肯定要徵得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支持,否則他們肯定打不過蘇聯。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僅僅過了八天,德軍奇襲波蘭,而蘇聯跟上補刀,兩國快速瓜分了波蘭。蘇聯佔領部分波蘭土地後,把原來邊境上的斯大林防線的重要裝備全部拆卸到新邊境,而新邊境的莫洛托夫防線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仍然沒有修建完工,這也是德國能夠快速突破蘇聯邊境防線的一大原因。如果希特勒在打完波蘭就直接攻擊蘇聯的話,那麼他應該是不會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因為這個條約引起了英法兩國的極度不滿,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直言這個條約的簽訂標誌著英法兩國多年外交政策的失敗。

只要希特勒想要從英法兩國得到資助,那麼他就不會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沒有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襲擊波蘭的時候,蘇聯不會跟上補刀,他們會在邊境的斯大林防線內進入戒備狀態。斯大林防線是沿著蘇聯邊線建築的防禦工事,包括了遍佈卡累利阿地峽到黑海沿線的許多加固要塞,每隔50-150公里就設置一個炮塔和機槍碉堡。蘇聯在堅固的斯大林防線內進行戒備的話,只要德軍的機械部隊不離開波蘭境內,蘇聯紅軍肯定不敢放鬆警惕,那德軍很難利用機械部隊奇襲蘇聯。

德軍強攻斯大林防線內做好準備的蘇軍,這肯定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如果德國沒有得到英國、法國和美國的物資支持,那麼他們戰敗的可能性極高。即便三國以物資支持德國,那麼德國戰敗的可能性依然很高,自托洛茨基時代開始,蘇聯的“人海戰術”就讓歐洲各國非常忌憚。如果蘇聯反攻到德國邊境的話,英國和法國肯定會出兵幫助德國,因為他們不會允許蘇聯擴張到西歐來。

如果德軍破開斯大林防線,象蘇德戰爭那樣,攻下斯摩稜斯克和烏克蘭基輔的話,英國、法國和美國會果斷掐斷對德國的資助,必要的時候英國和法國會出兵攻擊德國本土,以逼蘇聯戰場上的德軍撤退。德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如果德國攻下烏克蘭的基輔,那麼他們就擁有了糧食基地,這對德國來說已經是一貼“大補藥”,要是德國往前攻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區的話,德國的石油問題也會被解決,那德國將成為歐洲第一大國,這將威脅到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的蘇維埃政權受到歐洲的排擠,英國和法國早就想除掉蘇聯,德國去打蘇聯,英國和法國肯定會在背後提供資助。至於當時實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德國進攻蘇聯不會影響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美國不會切斷與德國的正常軍需貿易。如果德軍在蘇聯長驅直入,那麼英國、法國和美國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肯定會切斷對德軍的資助,以避免歐洲平衡被打破。


金色漁鉤



陪伴Loveflower


肯定是會的,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就是這樣構想的,利用德國的擴張打擊形態對立的蘇聯,同時賺取豐厚的戰爭財,只可惜希特勒不願意受其擺佈!

1939年的9月1日,德軍消滅波蘭的戰鬥從此開始,此時英法雖然聯合對德國宣戰,但誰都知道這只是為了給波蘭一個交代,法軍在當月的9日向薩爾布呂肯地區發動有限進攻,隨後整個西線平靜下來,英法110個師和3000多架飛機坐視波蘭被滅,這都是綏靖政策的一部分而已。



張伯倫是英法綏靖政策的主導者,法國由於虛弱的經濟力量簡直就是二戰的配角!只要張伯倫還在首相的寶座上,德國就有希望和英國談和,甚至獲得英法的支持去進攻蘇聯,因為將禍水東引本就是張伯倫的構想,德國的戰爭需要可以為英國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到時候經濟危機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都能解決,如果希特勒肯配合,他又何樂而不為呢?


消滅波蘭後第二年,1940年5月10日,德國大舉入侵荷蘭、比利時,並在此之前進攻丹麥和挪威,這標誌著綏靖政策徹底破產,將禍水東引賺取戰爭財的計劃也徹底落空,德軍洶洶而來讓極不願意打仗的英法不得不拿起武器,張伯倫也因此失去支持而下臺了。可見,直到德國消滅波蘭英法都還抱有希望,它們比誰都想看到蘇德開戰,也很樂意支持德國作戰以換取豐厚的經濟回報。
綏靖政策設想的歐洲

但是,站在希特勒的角度考慮,在沒有打敗英法聯軍控制整個西歐之前,貿然進攻蘇聯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有可能讓德國陷入可怕的兩線作戰!希特勒的情報清楚的知道蘇聯擁有500萬以上的常備軍,坦克和裝甲車輛超過20000輛,再加上可怕的戰略縱深,誰都不敢保證德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蘇聯!

而西線又浪費了33個德國師,僅靠一條齊格菲防線不能給德國人帶來安全感,緊挨著這條防線就是重要的魯爾工業區,因此希特勒在進攻蘇聯之前必須掃清西線後院的英法聯軍,以便集中兵力對蘇聯作戰。


此時還有一個可怕的問題,就是德國工業重要的鐵礦石來源——瑞典,以及運輸鐵礦石的重要道路挪威,

1939年10月,出於私心的雷德爾元帥鼓勵希特勒佔領挪威,它的理由是英法一旦佔據挪威的港口,將阻斷德海軍進出大西洋的道路,而且德國每年進口瑞典1100萬噸鐵礦石,同樣需要挪威的港口轉運。但希特勒剛剛結束波蘭戰役,陸軍將領一致要求爭取時間調整部署,西線的英法聯軍不招惹自己就不錯了,德軍實在沒有力量遠征挪威。況且,瑞典的鐵路-港口也能滿足鐵礦石的運輸需要。

此外,丘吉爾可能是出於打擊政敵張伯倫的需要,不斷給綏靖政策製造障礙,它在1939年的9月19日,就推動海軍在挪威港口布雷,切斷德國獲得鐵礦石的海上生命線!甚至要求英法出動轟炸機襲擊魯爾工業區;到1940年1月英國又對挪威表示,挪威保持中立就不應該對德國開放港口和領海,甚至在當年的2月決定派遣3個盟軍師進入挪威。

種種跡象表明,德國西部工業區、工業命脈乃至整個德國都是不安全的,而蘇聯卻和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向德國供應糧食、礦石和石油,希特勒沒有理由放著英法不管去入侵蘇聯。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意大利,它在非洲的擴張嚴重損害英國利益,這加劇了英國對德國作戰的決心,也嚴重阻礙了綏靖政策的實施。

尾聲:平心而論,蠻牛丘吉爾並非英明的領導者,他追求轟轟烈烈的性格無視英國利益,張伯倫綏靖政策雖然不太符合道義,但卻最符合英國的利益。只可惜,他只是個文人首相,相比丘吉爾在軍隊裡的顯赫地位,根本不足以影響帝國的決策。


張伯倫又不敢及時與德國達成和平協議,消除希特勒對鐵礦石和工業區的擔憂,再加上英國軍方在丘吉爾鼓動下頻頻對挪威下手,影響了希特勒的判斷,堅定了德國軍隊進攻西歐的決心,綏靖政策根本進行不下去。可以肯定的是隻要英法主動與德國談判,保證支持德國進攻蘇聯,張伯倫就會實現利用德國對付蘇聯同時賺取財富的綏靖政策。


兵器世界


這個問題不成立,因為是英法率先向德國宣戰的。

當然,也可以說這個問題原本就有答案:希特勒不會得到美英法的支持,因為英法已經用行動做出了回答。

咱們把當時的事件順序捋一下:德國和蘇聯東西夾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德國對英法宣戰。英法德之間的戰爭,是英法先動手的。所以不存在希特勒打不打英法的問題,因為老希沒的選擇,只能打。

二戰的事兒想弄明白,其實你必須得懂一戰。

一戰,英法戰勝了德國。為了防止德國以後再次崛起,再次威脅英法,英法兩國做了很多的預防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波蘭復國。波蘭在此以前早就滅亡了,為了遏制未來的德國,在英法的扶植下,波蘭復國。在德國的背後打了個楔子。

波蘭,就是為了剋制德國而立起來的。

知道這一點,大家也就能明白了德國為啥要最先打波蘭了。因為它就是英法插在我背後的匕首。知道這一點,大家也就能明白德國打波蘭,英法為啥這麼激動,死活就是要跟德國玩命了。因為這個國家就是英法立的,就是為了這種局勢準備的:德國一崛起,波蘭在東面打,英法在西面打。

所以說,希特勒想獲得英法的支持也行,前提是你不能動波蘭。只要老希一打波蘭,英法也沒的選了,只能開戰。這都是21年前,凡爾賽和約裡就計劃好了的。

而且英國與波蘭有條約,如果波蘭遭到攻擊,英國是必須要管的。所以,對德宣戰,英國最為積極,是他逼著法國一起幹的。如果英國放任不管,屬於違約,背信棄義。

德國打波蘭,實際上引發一連串的:無奈。英法只能向德宣戰,而德也只能跟英法開打。都沒有選擇。

如果說想讓希特勒對付蘇聯,那就需要一個前提:英法背盟。

在德國侵略波蘭的時候,英法選擇背信棄義,不管波蘭,不向德國宣戰。如果出現這種局面的話,那希特勒幾乎會是100%的去打蘇聯。

因為這個問題依然有答案。

希特勒宣傳他的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應該是世界的主宰。但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太狹小了,只能困在中歐這一片兒,施展不開。所以日耳曼人需要拓寬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往哪擴呢?往東歐,斯拉夫人的地盤擴。

希特勒認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他對斯拉夫人的態度不是驅逐,而是肉體消滅。把斯拉夫人消滅了,空出來的地盤留給日耳曼人。這就是希特勒所說的爭取生存空間。

這些都是希特勒名正言順的寫在我的奮鬥裡,公開發表的。

而當時最大的斯拉夫族群就是:蘇聯。蘇聯就是斯拉夫人的總盟主。

希特勒想實現政治抱負,想消滅斯拉夫人,為日耳曼人爭取到生存空間,那就必須幹掉蘇聯。這也是必須滴。

他壓根沒有跟法國人爭空間的想法。是法國人非得幹、幹、幹。

然後再回到一戰。

一戰德國是咋輸的?還是有蘇聯的因素。德國軍隊在西線跟英法美拼命呢,背後首都工農鬧上革命了。而這股潮流就是從蘇聯的布爾什維克傳過來的。希特勒那可是一戰老兵啊,一級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一心想犧牲做烈士,永垂不朽。結果莫名其妙的成了戰敗者。

希特勒以及德國的軍隊,輸的不服氣。也有很大的怨恨,他們恨的,就包括蘇聯。要不是你們在背後鬧騰,我們前線能輸嘛。

如果當初英法能忍一下,讓希特勒吞下波蘭,他下一步絕對會再打蘇聯的。要這樣的話,那是什麼局面?對英法來講是不是有利百倍?

德國侵略波蘭,法國本來不想管。英國內部也有爭議。這裡面張羅最歡的是丘吉爾,他是強烈的主張打。他先在英國張羅好了,再去鼓動法國,跟德國宣戰。

當時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是大英帝國,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殖民地總人口超過4個億。是丘吉爾帶領英國第一個衝上去,跟德國沒完沒了的打,最後兩敗俱傷,把世界第一的位置拱手讓給了美國。二戰結束,英國自己也是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地。最後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也就變成了現在的福利國家,美國的小弟。

丘吉爾是為了爭這一口氣,直接導致了大英帝國的破產。你參戰可以,別打頭陣啊。等希特勒打了蘇聯,你再從西面下手,那啥效果?


銳度何老師


這個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希特勒很聰明,但其他人不是傻子!

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德國的地理位置相當不利,尤其是爆發世界性大戰時,德國的位置註定了只能是兩頭受氣。

所以自1871年德國走向統一,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破解兩線作戰的困局。

但是很不幸,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東西方向都是對手而且兩個對手還結為盟友,德國幾乎是毫無意外的成為被夾擊的對象。

對於這一點,希特勒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如無意外,崛起的德國,將會受到來自西方的英法以及東方的蘇聯夾擊,而最後走向失敗。

所以希特勒必須想方設法讓蘇聯和英法對立起來,起碼一方為我所用。

不過英法和蘇聯誰都不是傻子,納粹德國的威脅讓他們不得不有所行動,英法的行動是推行綏靖政策,使勁兒將德國向蘇聯方向推,甚至犧牲德國東部的盟友也在所不惜。

而斯大林則不斷向英法示好,企圖聯合英法將納粹德國扼殺在搖籃之中。

不過沉迷於綏靖政策無法自拔的英法兩國,對於蘇聯的好意視而不見。畢竟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德國攻打蘇聯,如果和蘇聯結好,就背離了他們的初衷。

此時的蘇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幾乎是所有國家、所有制度的死敵。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恨蘇聯,法西斯也痛恨蘇聯,蘇聯幾乎成為世界的棄兒。

在仇視蘇聯這個問題上,英法和德國是有共同利益的。某種程度上說,納粹德國的崛起就是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默許和支持的。

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資本主義國家深受打擊,包括美德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

經濟危機的巨大沖擊,不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失靈,失業率飆升,社會陷入動盪。更導致了沒有遭受經濟危機衝擊的蘇聯極力膨脹,蘇聯膨脹的方式就是瘋狂向外輸出革命,將紅旗插滿整個資本主義陣營。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全球政治舞臺中心的歐洲成為抵禦蘇聯的第一線。而此時的歐洲各國,在經濟危機的寒冬中一蹶不振,尤其是德國,失業人口高達800萬。魏瑪共和國政府在經濟危機中表現乏力,引起德國上下的普遍不滿。

尖銳的社會矛盾使納粹勢力上臺成為可能,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而由於德國身處歐洲十字路口的位置,夾在蘇聯和西歐國家之間,在位置上非常適合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屏障,因此對於希特勒的上臺英法等國並沒有干涉,並且對於希特勒的發展壯大還進行了一系列支持,比如默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等。

可以說英法等國的目標就是將希特勒的勢力引向東歐和蘇聯決戰。而希特勒也非常識趣的將共產主義視為最重要的敵人。1936年,德國和日本意大利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表明姿態。

但是希特勒深知,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手裡。法西斯體制作為一種應急和過渡性質的體制,不可能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模式。這就意味著,一旦希特勒緩解了德國國內的經濟危機,並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將蘇聯打得奄奄一息,完成了歷史使命,那麼接下來希特勒面臨的主要對手將會從蘇聯轉向英法。

也就是說,無論希特勒能不能消滅蘇聯,只要能夠保證蘇德兩國兩敗俱傷,英法等國就可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希特勒要想不死,就不能聽從英法等國的安排,和蘇聯鬥個你死我活。

不過話說回來,作為小國的德國,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要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而這隻能由蘇聯提供給他。因此進攻蘇聯是德國的既定目標,但不能是首要目標。

在斯大林遭到英法拒絕,心灰意冷之際,希特勒向斯大林拋出了橄欖枝。於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將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進行了明確劃分。

希特勒此舉完全出乎英法等國的預料。在英法等國以為拋棄了波蘭這個盟友,希特勒下一步就要進攻蘇聯時,希特勒卻突然調轉槍口橫掃西歐,打了英法等國一個措手不及。

應該說希特勒橫掃西歐,進攻英國的做法,達到了出其不意,穩固後方的效果,為徹底消滅蘇聯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英國以及蘇聯的潛力,在希特勒瘋狂進攻英國時,美國為英國送來的溫暖;而在希特勒瘋狂進攻蘇聯時,英國和美國都雪中送炭。

也就是說為了消滅膨脹的納粹德國,昔日尖銳對立的蘇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結成同盟,德國再一次陷入兩線作戰的無解境地。

況且,無論德國先打蘇聯,還是先橫掃西歐,膨脹的德國都打破了英國大陸均勢的政策,因此英國和德國的對立是必然的。

而在確定希特勒橫掃西歐後,德國已經成為蘇聯赤化歐洲的最大對手,所以斯大林為了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佔據更多主動權,瘋狂地向西拓展領土,使希特勒惱羞成怒,不得不選擇先發制人,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蘇聯的閃擊戰。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希特勒先掃西歐還是先打蘇聯,希特勒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不僅僅是因為法西斯體制的先天不足,更是因為膨脹的德國,本來就是蘇聯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威脅,所以德國面臨東西方向的聯合絞殺似乎是歷史的宿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在想,如果希特勒不攻擊英法,首先進攻蘇聯,那麼局勢會這樣的發展:

首先,德國會首先同英法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用條約穩住英法,防止他們從側旁進攻德國。

當時的蘇聯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斯大林的野心也蠻大,他同德國先後達成了分割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想用分贓的辦法阻止希特勒對蘇聯的進攻。這樣做也引起英法對蘇聯的不滿。加上本來社會制度就不同,如果德國能戰勝蘇聯,英法肯定會同德國妥協,甚至不戰而降。


叢中笑6603


這倒是有可能的,叫做“禍水東引”。看看那一段時間的歷史軌跡,就能有個靠譜的判斷。

一戰時,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很快沙皇被推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宣佈退出一戰,這樣,在一戰中俄羅斯即不是戰勝國,也不是戰敗國。

一戰結束,德國戰敗,英法聯手對戰敗國進行了瘋狂掠奪,還簽了一大堆監管和限制協議,企圖壓迫得德國永世不得翻身。這也是德國與英法結下深仇的重要原因。

一次世界大戰,並沒能通過戰爭後的資源再分配和壓力釋放,而解決資本主義發展累積的深層次政治、經濟問題,在戰爭結束後,很快還是爆發了經濟危機,英法經濟遭受重創,連大洋彼岸的美國都進入了大蕭條,英法美實力大減。

而德國因為戰敗,本身國家命運就跌到了谷底,全歐洲的經濟蕭條讓英法加緊催要德國戰爭賠款,雖然讓德國雪上加霜,但本己低無可低,反而讓德國民眾加深了對英法的恨意,促進了德國民眾的團結。應該說在希特勒上臺前,德國民眾的復仇情緒己是全國上下一大堆乾柴,遭上希特勒這個火星,自是一點就燃。這就是希特勒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民意基礎。

而蘇聯,在渡過了政權建立初期的戰爭和動盪後,開始推行社會主義制度,在當時,社會主義本身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了資本主義弊端後,由列寧和斯大林領導的大規模社會實踐,它克服了資本主義很多固疾,在蘇聯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蘇聯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飛速進步,綜合國力極大提升。短短二三十年間,就讓蘇聯成為歐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經濟體。

因為社會主義就是針對資本主義的相反政治經濟理論,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而且列寧、斯大林都推崇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消滅資產階級。蘇聯強盛後,又向世界推行社會主義,對蘇聯的鄰國更是親自派兵去推翻當時政權,呈現出極強的擴張性。英法自是又怕又恨,可以說恨之入骨。苦於地理和實力所限,只能望洋興嘆!這時,如果己復甦過來的德國要於蘇聯發生大規模戰爭,英法一定會支持德國。讓德國去當炮灰與蘇聯對耗,正是英法求之不得之事。

可歷史卻沒這麼演繹,原因一是德國並沒有把握能打贏蘇聯,二是壓榨戰敗後德國的是英法,而英法這時卻極其衰弱,德國民意的基礎就是找英法尋仇,希特勒也無法違背,這就讓德國鋼鐵戰車,必然先壓向英法。正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英法種下仇恨,自當有此一劫。





淨月暖陽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談可行性只談可能性,因為德國根本無法在不得罪英法的情況下對付蘇聯。假定希特勒先對付的就是蘇聯,那麼英法美會如何應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英法美三國與蘇聯並無傳統友誼可言,這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所以三國如何抉擇只需要看哪種選擇更符合本國的利益即可。英國是一個島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簡單,那就是維持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態勢,避免過多地捲入紛爭。從英國的外交政策來看,一旦希特勒與蘇聯開戰,英國絕對會袖手旁觀,而且對德國進攻蘇聯也會持一種默許的態度。當然如果雙方有一方出現明顯的劣勢,那英國自然會出面干預。總之,對英國而言,幫忙是有限度的,拼個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果。



對於法國可就不是這樣了。首先,他無法在這種爭霸中置身事外。其次,他與德國又有世仇。從這兩方面來講,法國是絕對不會願意德國再次變得強大起來。但是法國光憑自己的國力又很難遏制德國,所以他的外交政策還得看英國的臉色。因此,法國的策略就是: 絕不能讓德國好過!



美國雖然遠離歐洲,但他也有著自己的訴求。一戰結束後,隨著美國國力的增加,美國對於重建國際秩序的訴求也在增強,因此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要力圖打破凡爾賽體系,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體系。歐洲越混亂,對英法國力的削弱也就會越嚴重。因此美國很有可能會像一戰時一樣,大發戰爭財,然後在合適的機會參戰。

如果希特勒先進攻了蘇聯,英美法最初只會看熱鬧,至於以後如何做,那要看各種態勢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對待歷史已經發生的事情,暫且假設一下,假設二戰德國不攻打英法,這個問題會成立嗎?以史為鑑,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陰影在歐洲瀰漫,戰後英法等國把德國抽筋扒皮,已經點燃了德國復仇的火種,也為二戰埋下了炸彈。

民族大義上來說,德國對英法是有深仇大恨的,不可能消除的,是深度的。同時德國也有更深層次考慮的,畢竟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件,先打擊蘇聯的話,畢竟蘇聯的國家戰略縱深太大了,如果沒有充足的把握是吃不下來的,德國當時還沒有信心,同時它們也害怕,英法兩國,背後捅刀子,坐收漁利,同時打擊英法能報一戰的恥辱,是一雪前恥的大好機會,還可以大大團結國家內部統一,維穩大後方基地,一舉兩得。於是乎,“閃電戰”就把歐洲國家搞得毫無還手之力,也為自己,統領世界奠定的基石。

如果德國先打蘇聯,首先後勤補給方面也是有問題的,加上英法等國,早就有所耳聞,或許會趁著德蘇戰爭去攻打德國,與其前後受敵,倒不如近水樓臺先得月。

發動戰爭的風險太大了,關乎國家的命運,德國不可能不深度研究戰法戰術的,如果時機可以,他們也可能會先攻打蘇聯的,只是當時的歷史環境,他們不得不作出選擇,因為這是國運,誰都不會把兒女情長放在心上,有時候結合戰爭的走勢,民族大義也可以置之不理的,只要是贏得了勝利,一切都是值得。


無名之輩


不會得到支持,因為他進攻波蘭的時候已經跟英法處於戰爭狀態了,而且英法也徹底看明白了希特勒不征服這個世界打碎舊的凡爾賽體制,不會罷手。所以英法確實希望他去打蘇聯,但是那是希望給自己贏得一個下手撿便宜的機會。

波蘭在滅亡的一年裡,英法始終在西線靜坐,就是期望著希特勒德國真的會去打蘇聯。但是這明顯是一種想座山觀虎鬥的心態。如果納粹德國在東線碰得頭破血流,英法必然從背後插刀子撿便宜。如果蘇聯被納粹德國打的滿地找牙,他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去支持蘇聯。

畢竟到了1940年,蘇聯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20年,雖然共產國際的存在使得他們對蘇聯心有疑忌,認為蘇聯早晚有一天會去革了他們的命。但是在過去的20多年裡,蘇聯並沒有用武力試圖挑戰國際秩序,並且斯大林提出了能夠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這些都會讓英法對蘇聯比對納粹要放心得多。

希特勒在三三年上臺之後就開始重整軍備,三六年開進了萊茵非武裝區,三八年吞併了捷克,同時在東歐的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波蘭方向開始擴張自己的影響。

他的每一步都是通過軍事手段去挑戰凡爾賽體系,這顯然是讓極力維護凡爾賽體系的英法最難以忍受的。

所以英法深深地清楚,希特勒如果能夠征服蘇聯,那麼他在東線勝利的那一天就是回頭來征服整個歐洲的那一天。

因此,英法才不會真的去支持希特勒進攻蘇聯,而只是希望他深陷蘇聯的泥潭裡。好像拿破崙在1914年的遭遇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