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通州是京城的東大門。清朝,王維珍有詩《古塔凌雲》: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支塔影認通州。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秋高雲淡之際,來到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的通州“三廟一塔”,跨過欞星門,泮橋、戟門率先映入眼簾。儒家的大成殿、崇聖殿之後就是佑勝教寺和紫清宮。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三廟一塔”分別指的是:儒家的文廟、佛家的佑勝教寺及燃燈佛舍利塔、道教的紫清宮。儒、釋、道三家在這裡互為緊鄰而又相互獨立,建築結構呈“品”字形佈局。以儒家文廟居中,規模也最大,體現了封建體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而釋、道兩教分列兩側,居於輔助地位。充分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三教並存、互通有無的特徵,也體現了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通州文廟建於元大德二年,紫清宮建於明代中期,佑勝教寺不晚於北齊,燃燈佛舍利塔約在北周時期建立。“三廟一塔”集佛塔“鎮河”,道觀“抗旱”,文廟“興盛”為一體。

文物不一般!最早最大的雌獅和又重又長的皇木

元皇慶至至順年間(1312-1368),戶部京畿都漕運使分司署設於通州城東北部位,管理通惠河、壩河轉漕事宜。時鑄造雄雌兩尊鐵獅置於大門前。現存一獅為雌獅,置於三教廟院內。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通永道署鐵獅,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鑄造的雌獅,高1.4米,寬0.6米,蹲坐狀,梗頸,頭略右傾,禿頂,蜷毛覆耳披肩,口張舌卷,怒目前視,胸前懸鈴,身腿無毛而光潤,前右足按座,左足前屈,利爪下撫臥狀昂頭幼獅,鑄法細膩,栩栩如生,是北京現存最早最大的鐵獅。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運河出土皇木。3根皇木於2005年4月挖掘出土,其中最大的一根為格木,殘長10.85米,重3噸多,截面為方形,邊長均為60釐米,與金絲楠木同等質量,長成這種規模需要上千年,此木在河底埋藏了400多年。其餘兩根中小號的一根為7.5米,重2噸,大號的一根為8.1米,重3噸多,是2根“硬合歡”。三根皇木均質地堅硬,為當時建造北京的皇木。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老言故語:“北京城是漂來的。”指的是北京城的皇家宮殿建材基本都是從南方的江蘇、安徽、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地利用運河運來的,主要是木材河磚石。通州有兩個皇木廠村,因存儲建設北京所用皇家木材得名。運河出土皇木是見證了運河文化的珍貴文物。

看看佛、道、儒在通州的發展歷程

佛教約東漢末年傳入通州地區。東漢至曹魏時期在今甘棠鄉建有甘泉寺。

北周時期,通州佛教已經有一定影響力,通州燃燈塔就建於此時。史料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尉遲敬德曾督修甘泉寺河燃燈佛塔。唐中後期,在今張家灣村附近建有淨業院河林皋寺,說明唐代通州的佛教十分興盛。

遼金時期,佛教在通州有了進一步發展,寺院更多。遼代在於家務鄉西垡村建有天宮寺,在宋莊鎮富豪村建有普通寺,在西集鎮望君疃村建有壽安寺。金代在宋莊鎮雙埠頭村建有隆興寺,在通州城內建有靜安寺(靜安寺衚衕以其命名),在馬駒橋建有崇覺寺,在小竇各莊建有永慶寺。

元明清時期,佛教寺院遍佈通州城鄉,幾乎每個村都有廟,有的甚至不止一座,寺廟勢力很大,擁有大量財產,十分富有。如中倉的華嚴寺有香火地千餘畝,西營地區的王恕園有香火地800餘畝,南城外的三義廟有50餘畝。

道教早在西漢時就在通州流傳。唐朝十分重視道教,在通州有廣泛的信眾。通州地區最早的道教廟宇是遼代建的隆禧觀。最大的道教廟宇是元代建的裡二泗佑民觀。

明清時期,通州的道觀很多,馬駒橋地區的碧霞元君廟在當地信眾中很有影響力。還有三廟一塔景區內的紫清宮。

自遼將燕京確定為南京後,通州不僅成為京師的“左輔雄藩”、“漕運重鎮”,也成為文教興盛之地。

遼代以前,與通州的教育相關的史料十分有限。遼代建立以後,將儒學確定為官學。到金代,學校教育以經、史、儒家典籍為主。金天德三年(1151年)潞縣升格為通州後,通州設有州學,有專人負責教育。

明清時期,地方按照行政區域劃設府、州、縣學,傳授儒家經典和宋明理學,統稱“儒學”。“各學教官,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皆設訓導佐之。”明清時期通州教育機構主要有文廟(學宮)、書院、義學、私塾四種。

通州文廟。文廟,又稱孔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歷史上,通州地區有兩座文廟:通州文廟和漷縣文廟,都屬於學廟,又稱學宮,是地方官辦學校。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通州文廟(學宮)位於通州城北,州衙署西側,元大德二年(1298年),知州趙居禮建。經過多次修繕和擴建,到明嘉靖年間,文廟規制齊備,通州學宮不僅規模較大,各種禮樂器齊備,而且藏書豐富。清末隨著科舉制度廢止,通州文廟(學宮)的原有功能不復存在,每年春秋兩次祭孔儀式也逐漸遠去。

文廟裡的建築多復建

大成殿,文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唐代時稱為文宣王殿,宋代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下詔更名為大成殿。大成殿五間,進深三間,現裡面供奉的是孔子及弟子的木質牌位。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聖訓亭,始建於大德二年(1298年),2004年復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聖訓”是遵從聖人的訓誡,《論語》體現了中華民族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聖訓亭也因此得名,是通州文廟教化學子的場所。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崇聖殿,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2014年復建,寓意為“景仰德政,崇尚聖賢”。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皆為王爵,此殿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建築。

燃燈塔上兩千餘鈴鐺隨風響

南北朝時期,通州城北每逢多雨年經常受洪水威脅,於北周築燃燈佛舍利塔以鎮潞水,俗稱鎮河塔。歷經唐、遼、金、元、明、清歷代重修。清康熙九年重修時,塔座增設磚階,且四周設八角環廊。十八年七月庚申巳時(1679年9月22日9-11時),三河、通州發生大地震,塔身圮,發現瓦礫中有數十粒舍利子,橙紅色、透明,與一顆佛牙,今舍利與佛牙置塔天宮中。同治年間再予重修。1979年該塔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此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簷式磚木結構實心塔,全高56米,基圍38.4米、對面直徑11.6米,由須彌座、塔身、塔剎構成。塔身共懸鈴2248枚,共置神、佛像408尊,每角梁下壁處各傾置一尊磚雕力士神像,共104尊。於第十三層西北面頂近剎座處,長有一株200餘年榆樹,1987年移植葫蘆河畔。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民間有“先有燃燈塔,後有通州城”之說。該塔地處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巍峨聳立,鎮守漕河,成為通州古城的標識性建築,亦是歷史上著名的通州八景之“古塔凌雲”。燃燈塔的周邊建有坐糧廳、司空衙署等眾多漕運機構,是為漕運的中樞。塔北有“葫蘆頭”,是進京漕船朝發夕至的起始點,波光塔影,風景無限。這些古老建築見證了京城漕運史滄桑變化,為大運河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紫清宮中的傳統手工藝——花絲鑲嵌廠入住

紫清宮建於明代,坐北朝南,一進院落。清同治六年(1867年)、光緒年間重修。解放後為河北省通縣專區政府使用。1958年北京花絲鑲嵌廠使用。在1959年6月時尚完整存在。“文革”間,拆除東配殿及山門東倒座耳房。紫者即紫府,清者即清都,紫清宮即紫府清都之宮殿,“皆是神仙所居”。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認通州 三廟相鄰呈品字

廟中主祀道教中最高三尊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與太清道德天尊,與佑勝教寺所奉佛教祖師燃燈佛,文廟所奉儒教祖師孔夫子輩分相同。廟內曾塑有太上老君徒弟哪吒三太子像,活靈活現,引人喜愛;又因哪吒能呼風喚雨,每遇旱情,群眾來此廟祭拜哪吒,下雨解除災情,故俗稱紅孩兒廟,與燃燈塔鎮河防澇相呼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