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文┃倬琰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清王朝起家于白山黑水之中,最为人所惊叹的就是开头的那几位君王有知识、有胆略、有野心,一步步将一个偏远民族扩张为赢响天下的力量。众所周知前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后有康雍乾祖孙三代,但这其中唯独有一个人,只留下了一个风流天子的名头,存在感既不如父祖也不如子孙,这就是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他真的只是一个风流天子吗;如果他真的为情舍了江山,清朝之后的强大是否只是靠着儿子的作为。


┃懵懂的少皇帝

顺治帝登基的时候是五岁,清朝的皇帝里只有最后那位悲催的溥仪比他年幼,所以同历史上所有继位的小皇帝一样,顺治的继位同样是意外事件,毕竟谁也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皇太极会猝然死去。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顺治帝】

虽然皇太极给自己的子孙们尽力开拓基业,甚至打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缴获了"传国玉玺",但还未入关的清朝实际危如累卵。当初明朝灭元的时候没有得到玉玺,因而这是有明一朝最大的遗憾,当然后来清朝政局稳定后确认这枚玉玺是伪造的,但至少在当时,皇太极给清朝在正统性上已经做足了准备。

所以顺治接手的是一个还未稳定的新生帝国,尽管那时的顺治还不懂得这些。因为顺治的继位是清廷爆发了差点崩溃的纷争才确定下来的,生前未指定储君的皇太极给雏鹰般还不会飞的清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数名皇位争夺者包括努尔哈赤次子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十四子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第十五子和硕豫亲王多铎以及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开始争夺皇位。多尔衮兄弟掌握两白旗,代善拥有两红旗,而直属皇家的两黄旗则支持豪格。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皇太极】

清初最主要的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本想立多尔衮为帝,但多尔衮拒绝。最终仅仅是皇太极第九子的顺治帝福临继位,叔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年幼的小皇帝依然是懵懂的状态,毕竟当与不当皇帝以及怎么当皇帝,还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

于记载顺治年间的文献语焉不详,所以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而十三岁亲政前的顺治,同样是其历史的空白期,此间多尔衮作为清朝少有的几个做过摄政王的人里权势最大的,带领羽翼渐丰的清军打败李自成,定都北京城。

众所周知多尔衮死后,记恨他多年的人们对其及支持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肃清,顺治得以亲政。虽然另一位摄政济尔哈朗和母亲孝庄太后依然有很大权力,但顺治开始了自己能力和想法的施展。

尽管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但亲政仅两个月的顺治发布谕告,宣布他将肃清官场腐败。说来也是非常之无奈,官场腐败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民族,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即便是建立没多久的清朝已经到了需要肃清腐败的地步。

腐败的原因有很多,清初的最主要状况就是满族亲贵及其手下各种汉、蒙官员间的裙带关系和贪赃枉法。顺治的选择就是提拔一些自己信任的人,例如罢免大学士冯铨而用陈名夏代替。冯铨和陈名夏都是明末降清的明朝官员,尤其是冯铨在明清两朝都做到了大学士。

由于冯铨名声不怎么好,还受到弹劾,因而顺治选择罢免了他并提拔了陈名夏。由于陈名夏同南方文人集团亲密,导致朝廷南北势力不均。为了平衡顺治决定召回声名狼藉的冯铨,没想到反而使得派系之争激化。由于陈名夏也遭到弹劾,顺治最终将二人全都罢免。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顺治成年肖像】

腐败是满族亲贵把持权力的后果之一,顺治为了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平衡满汉均势,恢复了许多多尔衮摄政期间废止或排斥的中原王朝制度。顺治本人是一个喜好学习的人,入关后刻苦学习,所以虽然是半路出家却能熟练使用汉语并欣赏中国艺术如书法和戏曲。因为顺治本人的喜好和削弱满洲贵族的需要,顺治集结了一批饱读诗书经典的汉官在身边。而且恢复了翰林院和内阁,这进一步削弱了满族亲贵的权力,但就像上面肃贪造成的后果一样,却也重新燃起了困扰晚明至深的党争问题。

为了进一步削弱内务府和满洲贵族的权力,顺治设立十三衙门管理内宫各项事务。尽管这个部门是由满洲人监督,但是由汉族宦官而非满洲包衣掌控。宦官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受严格的限制,但顺治用他们来制衡孝庄太后和皇叔济尔哈朗这样的实权派人物的影响。

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其实并不够,女真诞生于白山黑水,世代以武力为生,但成为统治中原的王朝后,就不能再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因而顺治还大力提倡文治,下令增开八旗乡试、会试,设"八旗宗学",希望让八旗子弟也都像汉人一样学习生活。甚至命人编纂了《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等,还要求将"四书五经"翻译为满文,用各种方式提高文化修养。

除了方式以外,具体的官僚体系在顺治看来也需要改变。他根据明朝时官制,建立内阁、翰林院等机构;将八旗的官名全都改为汉字,例如固山额真称为督统,梅勒章京称为副都统,甲喇章京称为参领,牛录章京称为总领,昂邦章京称为总管。在顺治的努力下,清朝的官制也有原来的充满草原风格变得更加符合中原的要求。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汤若望】

顺治帝本人则是位开明的皇帝,不仅在天文学和科技问题上,而且在处理国事和宗教问题时都向一位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的日耳曼耶稣会教士汤若望请教。汤若望同顺治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顺治用满语称他为"爷爷",甚至被免除叩头礼。

清朝自顺治帝开始以"中国"自居,并且在对外条约和外交文件中称清为"中国"。虽然中俄尼布楚条约是第一次在国际法的层面上确立了"中国"的概念,但毕竟这是康熙从父亲顺治手上继承下来的遗产。并非只有风流,却只留下了这样的形象,确实令人感叹。


┃不是只重感情

从上面所看,顺治的所作所为,一不是一个传说中只知感情不要江山的风流天子,二是他的政策和想法其实本不应该如此的没有存在感。

顺治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实际上起到了很多的作用。阜入中原的清王朝,既无根基也无力量,而满族亲贵不肯放松权力更是阻碍了这个新王朝得到中原人的支持,同时还经历了多次争权夺利差点刀兵相见的危机。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多尔衮】

顺治确实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无论是提倡文治,尽管清王朝直到乾隆结束开始衰败之前都没放松武功,其依然是文治武功平衡的相对较好的王朝之一;还是从官制上的改革,都尽力让对其统治有重大关系的几个民族们都能享受到权力,虽然满族亲贵和八旗子弟始终是最有权的,但至少做出了努力。

同时由于顺治自己喜好汉学,不仅是治理上的文治,恢复科举、提倡学习经典,即使自己在位时间不长,也开启了女真人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过程。但顺治无论是作为还是本人,依然是清帝中存在感相对比较低的,尤其是他夹杂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康雍乾的中间,更显得只有"风流"被人记住。造成这个情况的,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顺治的很多政策在在位期间并没有成功,没有达到改变至深的效果,他所做的很多事情直到其子康熙在位期间在真正确定并执行下去,所以导致很多由他采用或支持的政策并没有被当成是顺治的功劳。当然没有达成效果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顺治所用的方法指标为多治本为少,但无论如何在强大的满族亲贵的势力面前已然不易。

二康熙的能力以及贡献太强,导致后来的史书更多的是突显康熙帝的功绩,因此顺治的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同时接上面所说,顺治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康熙漫长的执政时间里,经过不断地修正、努力,以及康熙不断地收拢权力才得以成功,因而后世更多记得康熙的成就,而忘了顺治打下的基础。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康熙帝】

三顺治是首先开始一直满清贵族权力,大力提拔和使用汉人官员的清朝皇帝,这让顺治必然不受满族亲贵的欢迎和喜爱。就比如顺治死后其遗诏遭到了孝庄和四位辅政大臣的篡改,废除了很多顺治用以平衡满汉的政策,足见这方面的作为有很大的反对。尽管最为强大的阻力多尔衮去世很早,其势力也都被肃清地很干净,但其他贵族的势力同样不愿意顺治做那些伤及自己利益的事情。所以顺治的政策本就因为在位过短而没有彻底执行,其死后又被鳌拜等人立马废除,因而很少人记得他还做过这些事情。

四就是顺治之死其实记载并不详细和准确,而民间对于其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又长期大力渲染,同时由于顺治崇尚佛教人们很愿意相信他出家的传言。因而顺治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重情而不要江山的风流天子,那几句著名的诗句"黄袍换的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的广为流传充分说明了顺治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且在几百年里不断强化。

真的只是风流天子?顺治究竟是怎样的人

【清朝版图】

五岁即位、二十三岁去世,无论是在位的时间还是活着的时间,都可谓短得可怜。作为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给自己的儿子康熙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事实上根据记载,顺治确实是一个"极富感情,重情钟情"的人,这样一个没活多久的年轻人,留下的是一个重感情的真性情形象,看起来倒也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