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澡還有假期?民間澡堂何時興起,洗澡有何講究?

古人洗澡講究多

在木盆裡洗澡,而不是用流動水沐浴,豈不是越洗越髒?其實,古人也想到了這一點,因此洗完之後,他們不會馬上穿衣服,而是事先在洗澡盆旁邊的地上鋪一張草蓆,洗完出來站在草蓆上,用水舀子舀熱水再澆一遍身子,把殘留的髒水衝乾淨,之後再用毛巾擦身子。

古人用毛巾也十分講究,一般會準備兩條,一條質地柔軟的,用來擦上半身;一條粗糙一點的,擦下半身。這一套洗下來,估計得用時一兩個小時,也算是個耗時耗力的事情。

古人洗澡還有假期?民間澡堂何時興起,洗澡有何講究?

沐浴用品花樣多

既然古人對洗澡有這麼多的講究,那麼他們是用什麼來清潔的呢?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發明了用“淘米水”洗澡的方法,不但可以清潔汙垢,而且還能美白嫩膚。但是,這“淘米水”在古代可是極其高檔的洗浴用品,只有王公貴族才用得起。而普通老百姓的清潔用品是皂莢。皂莢是一種喬木的果實,長得像豆角似的,天然形成,有很強的去汙能力,因此深受普通民眾的喜愛。時至今日,很多偏遠地區還保留著用皂莢洗衣服的習慣。

除了皂莢和淘米水這些天然洗浴用品外,還有人工合成的產品,叫“澡豆”,它是由多種藥材和大豆粉混合而成的洗浴用品。因為價格較高,因此只在上流社會流行,窮苦人家可是用不起的。據說,東晉的權臣王敦第一次見到澡豆時還鬧出笑話。王敦娶了晉武帝的公主不久,有一次在公主府如廁,出來後,婢女給他端上來一碗澡豆,讓他洗手用。王敦不知道澡豆是幹嗎用的,但是又不好意思問,於是接過澡豆,他看這澡豆圓滾滾的,還有一股豆香味兒,猜想這是吃的,就把澡豆都倒進了水裡,然後當豆麵兒糊糊吃了。旁邊的婢女見狀也不好揭穿,只能捂著嘴偷笑,王敦這才知道,自己鬧了笑話。

當然,除了澡豆這些基礎的清潔用品以外,古人還有一系列的護膚用品。比如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古代的姑娘們喜歡在浴盆裡撒花瓣,這是為了讓皮膚更加白嫩光滑。還有則是直接用花草來煮湯,有點像現在的藥浴。古代最常見的藥浴多是用蘭草,這種湯不但可以滋潤皮膚,還能讓皮膚散發陣陣清香。

古人洗澡還有假期?民間澡堂何時興起,洗澡有何講究?

重大祭祀活動前要“齋戒沭浴”

古人洗澡除了為了自身的清潔以外,還有另一種特殊的含義。不是有句話叫“齋戒沐浴”嗎?就是說在進行重大的祭祀活動或者誦經唸佛之前,要拒絕葷腥,吃素一段時間,把五臟裡的髒東西都排出去,然後還要洗澡,徹徹底底地洗,把身上的髒東西統統洗掉,這樣才能做到身心乾淨,才能與神明進行溝通,不然就是大不敬。

《搜神記》裡有這樣一個故事。話說漢武帝有一年去甘泉宮祭祀,一行人走到渭橋時,突然發現橋下的溪水裡有一個女人在洗澡,這個女人身材陘異,胸有七尺長,一看就不是凡人。漢武帝一行人有點被嚇住了。正在大家面面相覷之時,一個叫張寬的人說話了,此人精通星象占卜之術,一見此景,頓時明白了,他對漢武帝解釋道:“此女是天星,主管祭祀,如果祭祀者齋戒沐浴不乾淨的話,天星就會出現,在河裡洗澡,以作警示,如果此時祭祀者不聽勸告,仍然執意往前走的話,不但不能祈求福祉,相反還會招致禍端。”漢武帝這才恍然大晤。這個故事肯定是虛構的,但是古人對於洗澡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澡洗得乾淨與否,關係著旦夕禍福。

古代還有洗澡假期

既然古人這麼重視洗澡,他們究竟多久洗一次呢?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了“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習慣。漢代,為了保證官員們每天香噴噴地來上朝,漢朝政府還制定了洗澡的假期,叫作“休沐”。意思是上五天班,放一天假,這一天專門用來洗澡。難道還有這種好事?估計是漢朝統治者怕官員們不洗澡來上班燻到自己吧。

古人洗澡還有假期?民間澡堂何時興起,洗澡有何講究?

帝王們喜歡興建豪華浴池

古代普通人家洗澡都是用澡盆洗,但古代帝王們就奢侈多了,挖一眼溫泉,然後在溫泉旁邊修建行宮,一住就是一兩個月。比如秦始皇的驪山溫泉,唐玄宗的華清池。

秦代時,古人就發現了溫泉的神奇功效,不但能舒筋活血,還能治癒疾病。據說,秦始皇有一次到驪山泡澡,突然見一美女站在池水邊上,頓時兩眼放光,忍不住上前搭訕還出言調戲,惹得姑娘大怒,朝秦始皇就是一口吐沫。秦始皇頓時滿臉長瘡,疼痛難忍,這才反應過來,原來眼前的這位姑娘是這驪山上的神女。他馬上拜倒在地,請求神女原諒。神女念在秦始皇是初犯原諒了他,還用溫泉水給秦始皇洗傷口,結果瘡立馬就痊癒了。這個故事應該是虛構的,但溫泉水的藥用功效不容置疑。以至於後世帝王一直都很熱衷於溫泉,如唐代玄宗時期,李隆基就給楊貴妃建了華清池,讓她泡湯,泡完之後皮膚白皙嫩滑。自居易的《長恨歌》裡不就說了:“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古人洗澡還有假期?民間澡堂何時興起,洗澡有何講究?

民間澡堂和搓澡

明清時期,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大的商業市鎮陸續出現,城市流動人口增多後,帶動了很多相關的服務行業,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洗澡堂子。勞累了一天的外地人,在異鄉也能舒舒服服地泡個澡解解乏,想想都覺得舒坦。

最早的澡堂子叫“混堂”,估計是指三教九流、各階層都一起洗澡的意思,交錢就能進。澡堂裡有很多水池,水溫各不相同,滿足大家泡澡的需求。而且這種澡堂子不僅可以洗澡,還有很多配套的服務,如剃頭、掏耳朵、洗腳,以及北方人最喜歡的搓澡。

古人洗澡還有假期?民間澡堂何時興起,洗澡有何講究?

明朝的揚州流行起了搓澡,是因為那時,各種大型商業市鎮都開起了澡堂子,揚州作為大運河的交通樞紐肯定也少不了。揚州有句俗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皮包水是說揚州人喜歡早上吃灌湯包,而水包皮就是指晚上洗澡,洗澡儼然已經成為了揚州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揚州搓澡比較溫柔,勁道中和,操作細膩,講究“四輕四重四周到”。這“四輕”就是指在搓咽喉、胸部、肋骨和小腿這四個部位的時候,力道要輕。後背、肩膀、屁股、大腿這幾個地方,就用力使勁兒搓。而像手、腳、大腿根和腋下這些比較容易藏泥的地方,就要細細地搓,名曰“四周到”。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就親自體驗過一次揚州的搓澡,搓得他是龍顏大悅,還題了十八個大字“揚州搓背,天下一絕,修腳之功,乃肉上雕花也。”有了乾隆這個金牌旅行體驗師做代言人,揚州搓澡的名氣想不大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