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二)科學的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

可以說,正是競爭促使西方各國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開始向外拓展自己的版圖。下面,我們看看他們的第二支撒手鐧,科學。

科學意味著生產力,不僅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也造就了西方絕對的軍事優勢。一個關鍵的戰役,成為西方崛起的契機,就是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對比戰役之後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科學對於西方文明崛起的重要性。

公元七世紀以後,阿拉伯地區的伊斯蘭教崛起,基督教的西方文明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文明在幾百年間衝突不斷,此消彼長。1453年,來自中亞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將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伊斯蘭文明開始高歌猛進,一路向西,從亞歐分界的黑海沿岸,到今天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地,一步步蠶食歐洲,讓維也納成為西方文明的最後防線。

1683年,奧斯曼帝國兵臨維也納城下,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攻守之戰,持續了整整兩個月,最終以基督教歐洲一方的守城勝利而告終。當時,勢均力敵的雙方都損失慘重,並沒有任何一方意識到,這次戰爭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近千年衝突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西方崛起,東方衰落的一個關鍵時刻。在那之後奧斯曼帝國不僅節節敗退,還發生了內亂,可以說,維也納之戰,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1683年之後的幾年中,西方人對自然和政府的看法都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關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新知識新學說層出不窮。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三年後,他的朋友約翰·洛克出版了《政府論》,分別代表了這兩個領域中最顯著的研究成果。1553年到1789年所產生的全部科學技術成就,所發現的各種新物質、新方法、新理論中,有80%都發生在以今天蘇格蘭的格拉斯哥、丹麥的哥本哈根、波蘭的克拉科夫、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法國的馬賽和英格蘭的普利茅斯這些城市所圍成的六邊形區域之內,而另外那20%則大多出現在這一六邊形之外不遠於100英里的區域之內。也就是說,所有這些新的科技成就,全都出現在中歐和西歐地區。

1683年之後,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上節節敗退,退回小亞細亞半島。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表面上看,是軍事優勢的逐漸喪失,但軍事優勢來自於把科技應用於戰爭、把理性賦予政府。在歐洲的大學不斷拓寬學術領域的時候,伊斯蘭學府卻固守著宗教神學領域。古登堡發明的印刷機和日益發達的郵政服務一起,在歐洲創建了一個便於知識快速、密集傳播的網絡。但是,印刷術在伊斯蘭世界卻受到了抵制,他們認為只有手寫體才是神聖的。1515年,蘇丹甚至頒佈法令,對使用印刷術者處以死刑。60年後,在奧斯曼蘇丹首席天文學家塔基尤丁的遊說下,伊斯坦布爾建成了當時歐亞大陸上最為先進的天文觀測臺之一,配備了精密的觀測儀器,但是,由於宗教勢力的破壞,僅僅五年後就被拆除了。

不僅是自然科學,治理國家也被當作一種科學技術對待。18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不斷提出人類社會可以或應該具有的面貌。這個時期最偉大的成就,是亞當·斯密討論公民社會的《道德情操論》,分析市場經濟的《國富論》;是盧梭探討政治體系合法性的《社會契約論》;是孔多塞侯爵探討勞工制度的《黑人奴隸制問題的思考》。這些進步的社會思潮直接影響到了統治者的思想和行為。當奧斯曼帝國蘇丹龐大的後宮內,眾多王子為爭奪王位政變不斷之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已經主動提出,君主要履行公務員的職責。他在1752年為其子孫寫就一篇《政治證言》,裡面說:“統治者要展開有效的工作,為整個國家謀福利。”“如果我的利益與我的臣民的利益不均等,我寧可放棄我的個人利益。如果我的利益與臣民的利益發生衝突,永遠都要以國家的福利和優勢為重。”

自由的思想可以提高整個國家的實力。新知識不僅可以揭開自然世界的秘密,還可以決定世俗國家的崛起與衰落。牛頓力學和微分方程催生出的彈道學,為建造現代火炮提供了理論和技術基礎,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積極地支持和利用新技術與人才,則促成了這種現代武器的製造和推廣。1750年代,形體輕便,射程遠,射擊目標精準的機動馬炮已經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標準裝備。1807年,當英國的約翰·達克沃斯爵士帶兵進攻伊斯坦布爾時,發現土耳其人還在使用笨重的大炮朝著大致方位發射石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