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鍋耳”的古建築最有特色

佛岡上嶽古圍村位於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內,因嶽山而得名的,在清遠北江河飛來峽東10公里處有座嶽山,嶽山之水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潖(pá)江河,嶽山上游為上嶽,嶽山下游為下嶽。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村內民居始建於宋代,鼎盛於清代,具有720多年曆史,和珠三角一帶的很多歷史文化名村一樣,上嶽古圍村也和南宋末代皇帝有些關係。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南宋末年的公元1278年,南宋名將朱文煥抗擊元兵於北江,孤軍固守於清遠、英德交界處的舊橫石,雖然身負重傷,仍然擊鼓指揮抗敵,鏖戰2天2夜,最後殉國,其子於兵荒馬亂之際選擇落戶上嶽村,從此安居在此,所以,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大都是南宋名將朱文煥的後代子孫。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上嶽朱氏屬官宦之家,在建房時講究氣派,“高人一等”,於是在上嶽村便產生鍋耳山牆形式的建築,即鍋耳樓。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樓的平面以典型的三間兩廊形式為主,中軸對稱,主次有序,層次分明。鍋耳樓作為上嶽古村最具特色的建築,遍佈古村十八里。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鍋耳樓的主體建築是鍋耳牆,鍋耳牆也叫鰲背牆,清一色青磚砌的屋宇山牆高於屋頂,上面呈半圓流線型飛簷滴水,構成起伏有致的天際輪廓線,形似鍋耳。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牆簷多為灰底白圖案,部分有立體的灰塑圖案。從高處俯瞰古村,彎拱的“鍋耳樓”連綿不迭、錯落有致,甚為氣派和壯觀。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山牆高出屋脊和瓦面,每座屋又是密封的,而且每座屋宇之間有巷道相隔,避免火災發生時火燒連營。這種平面結構形式也反映中國封建社會儒禮宗法制度、血緣體系及農業生產方式對建築的影響。鍋耳樓中的天井有聚集雨水的功能,水者,財也,寓意“聚財”

廣東清遠上嶽古圍村,形式

此外上嶽有“天上雷公鑿、地上上下嶽”之說,這與村中十八里整體平面佈局形似一支手槍也是有一定關係的,這也顯示了上嶽的人丁興旺和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