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武術是國粹,男孩子喜歡舞槍弄棒,這也是天性使然。如果僥倖學得一點武技,總要找高手切磋切磋。這是好事,弄斧到班門,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取得更大進步。於是,民間就有富家小姐比武招親,留下的當然是武功超群的,有武功除了強身健體外,也可到軍界混碗飯吃。而武術界也有擂臺賽,最典型的就是武術家霍元甲打擂。1901年,有個俄國大力士來到天津戲園表演,他聲稱:“打遍中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們見識見識,開開眼界”。霍元甲到戲園和俄國人比武。當俄國人私下了解到霍元甲武功高強時,決定妥協。到約定比武那天,俄國人臨陣求饒,說:“我只是來天津表演的,我說的那些話不算數。”霍元甲讓他登報認錯,俄國人只好應允,隨後很快離開了天津。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電視劇《霍元甲》劇照

天府之國從古武風甚濃,形成盛名遠播的“蛾眉派武術”等。清朝末年,青羊宮花會中就常有賣武表演。青羊宮廟會聞名遐邇,還因為這裡有全國少見的武術“打擂”,即打金章。打金章是舊時成都武林打擂比賽的稱謂,無論何人皆可上臺比試,最後獲勝者將得到象徵榮譽的金章。首屆“打金章”是在1918年四川成都青羊宮舉行,距今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武術文化中獨有的一種大眾參與性極強的活動。1918年,四川軍政當局以團結尚武為號召,在青羊宮廟會舉行首次全省打擂。當時共設三組擂臺,第一組擂主為督軍的查馬長李國超,副擂主為唐伯坍、唐公輔。第二組擂主為餘發齋,其子餘鼎三為副擂主。第三組擂主為馬寶。每組主臺三日,比賽結果,公認李國超武技精湛高超。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峨眉派武術

李國超為四川主政者熊克武的貼身保鏢。有一年歲末,熊克武攜李國超微服外出辦事,遇到一群地痞無賴找麻煩。李國超臨危不懼,施展拳腳將那班無賴打跑,熊克武安然無恙。熊克武感激李國超的貢獻,對他的武功更是欽佩不已。李國超功夫的確不凡,擺下擂臺後,不少身懷絕技的高手上臺與之過招,均被他一一打敗。第三天下午即將罷賽時,一位叫餘發齋的武士趕來與之較量。餘發齋雖其貌不揚,武功卻爐火純青,上臺與李國超交手,你攻我退,你劈我掛,打得難分難解,令臺下觀眾掌聲雷動,叫好之聲不絕。兩人打了百餘回合,最後餘發齋以智勝力,以“取巧”的招數險勝,揭下了李國超“川中無敵手”的招牌。熊克武大喜,不僅兌現了對餘發齋的重賞,還將餘發齋也聘為自己的保鏢。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打擂臺

這次擂臺賽後,川中武林人士意猶未盡,翌年花會期間,眾武術愛好者自發推出武林中的德高望重者出面主持,再次在青羊宮舉辦擂臺賽,後來逐漸約定成俗,成為青羊宮花會的一項傳統。因該賽事要給獲勝者頒發金章以示褒獎,故就叫金章擂臺賽;要取得金章需一場一場地“打”,所以民間俗稱“打金章”。自此以後,除特殊情況外,每年“花會”定時舉行一年一度的打擂(俗稱“打金章”)。讓金章擂臺賽形成制度並使之規範化的是楊森。楊森對各種體育運動都有癖好,對武術更是情有獨鍾。1924年,他在兼攝四川省長一職後,對青羊宮的擂臺賽給予大力支持,不僅從政府財政中撥款贊助,還親臨賽場視察指導,向主持者提出競賽規則等建議。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青羊宮

參賽者均要在賽前規定的時間內報名。報名時要報上自己所習是何類拳種,何種門派,何人為師。還要進行考核和體格檢查,但並不嚴格,只要身體健康,無明顯疾患,能舞得刀槍棍劍,走得幾趟拳路,便可通過。也無年齡限制,只要能上臺參賽即可。賽手一旦報了名,就等於立下了生死文書,在競賽中死傷自行負責,對手和組織者均無任何責任。競賽在廣場上一個約1.4米高、10米見方的擂臺上進行,擂臺正面是貴賓臺,其他幾面是群眾看臺。貴賓臺上坐的是軍政要人及競賽贊助者、其他社會名流和評判員。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武術表演

1929年5月成立“四川省國術館”,此後則稱“第X屆國術擂臺賽”。那一時期,春節後一年一度的打擂比賽在青羊宮花會開幕了,各路英雄豪傑便紛紛而至。比賽方法是“拈閹”(或抽籤)配對賽手,不分重量級。也就是說,你只有100斤體重,卻有可能遇上一個200斤的大漢!比賽順序是:先賽“資格”,再賽“藍章”(類似現在優勝紀念章),取總參加比賽人數的一半。再複賽“銀章”(銀質獎章),取10名。最後複賽“金章”(金質獎章),分為打金章一選、二選、三選。三選勝了,參加金章決賽,最後分一、二、三名。以上各獎均有證書。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武術

歷年主擂者多為四川武士會、省國術館中的武林名手。但有時也邀請其他人士主擂,如1931年的打擂就曾邀蛾眉山的“鐵沙和尚”及湖北武當山的“雲空長老”主擂。比賽時,一般在擂臺的四角各一位裁判,另外一名主裁判手拿小銅鈴在臺上,根據情況搖鈴鐺宣佈比賽的開始或停止;後來則有執旗評判,執藍白小旗兩面,藍勝舉藍旗,白勝舉白旗。如賽手間亂打胡扭時,則上前用旗隔開。總評判長還要時時以生動精闢的術語向觀眾作“現場解說”。

競賽時,賽手下裝不限,上裝則一律著賽場發給的白布短褂,腰繫有色綢帶以示區別,腳下一律著賽場發給的軟底布鞋。手指甲、腳趾甲要修剪。此外還要嚴格檢查全身,驗明是否夾藏暗器等物。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青城派傳人表演

比賽開始,競技雙方先抱拳施禮,握手致意,退步繫好各自的腰帶,待評判員發出“較”的口令後,即交手競技。比賽的爭奪是相當激烈的,比賽一開始,賽手們惡狠狠豹眼怒睜,兇剎剎鋼牙咬緊,拳來腿往、你退我進……每對賽手一般打三個回合三輪,以擊打點數的多少、見紅(打出血)、倒樁(倒地)、甩翻(打落或丟下擂臺)等判勝負。比賽實行淘汰制,三打二勝。規定不準挖眼、鎖喉、抓下身,流血、倒地、下臺即喪失打擂能力,為全輸。因習武者—般講究武德、息氣,加之亦有一定防護措施,如裁判發現雙方技藝懸殊,則不許強方乘勝連連擊打,故當場打死的情況罕見,筋傷骨折則時有難免。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青羊宮廟會

比賽從早上九點開始。為營造氣氛,開擂(即開幕式)那天往往要請著名武術家上臺獻藝,表演內功、氣功、拳術、器械之類的絕活。然後主持者宣佈賽場規則、比賽人員名單,隨後抽籤配對。抽籤主持人一般請當天貴賓臺上地位、名聲最顯赫者擔任。參賽期間賽手食宿自理,但參賽當天由賽場方面於上午11點左右發兩個“壯士包子”,肉餡、糖餡由賽手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那包子做得特別大,充分顯示出“壯士”風格,無論多大食量的人也不會吃不飽。自1922年後,又增加了女子打擂、學生打擂等。這在當時還很稀奇,故又有人曾作竹枝詞嘆道:“更有片言須記取,打擂來了娘子軍。”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武術表演

比賽結束,奪得“金章”的一躍龍門、身價百倍,由主持擂臺賽者將金章掛於胸前,然後騎上高頭駿馬,身披紅色綢帶,依一、二、三名獲金章的順序,打馬逛街,前呼後擁,吹吹打打鞭炮齊鳴,好不威風榮耀!還有專人飛奔前往獲金章者的住家處或機關工作單位張貼燙金大喜報………其儀式氣氛,實與清朝考中武狀元、榜眼、探花類似。此後,獲金章者的親朋好友難免不大擺酒席祝賀。如連續兩三年打擂都獲得金章,還要將其大名刻於“少城公園”旁“四川省國術館”門外的石匾上,以示褒獎。至於慘敗者情況自然相反,或垂頭喪氣、愧對江東父老,從此大徹大悟再不爭氣鬥狠,或怨天尤人、怒氣填膺,發誓明年再來報仇雪恨。金章勝手往往把獲得的金章懸於居所醒目處,以示“風采”,當然也有家境貧寒者,一下子就將其賣掉了。金章勝手除得到豐厚獎品外,還有可能到軍警界任職,根據名次及名氣的大小受聘到部隊任中尉、上尉、少校、中校等級別的武術教官。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中狀元遊街

當然,武林中人也非個個都有武德,尤其是涉及名利之事,弄虛作假、搞歪門邪道、以勢壓人的也屢見不鮮。最為突出的是袍哥以威嚇或賄賂手段,逼迫對手認輸而騙取名利。如成都通惠門的袍哥頭子徐子昌的“兄弟夥”藍某參賽時,徐先給對手一點好處,然後帶著人到賽場為藍某“紮起”,威迫對手在競技中“打個讓手”讓藍贏,若不從,則待賽事過後,哪裡碰到哪裡“發財”。對手迫於徐子昌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輸”給藍某。賽事組織者對此也無可奈何。

進場看打擂須買入場券,圈子裡設有茶座。往往擂臺上龍爭虎鬥,打得一塌糊塗,臺下卻品茗飲酒,吟詩作對,喜笑顏開……正所謂“坐山觀虎鬥”,管它牛打死馬、還是馬打死牛。一些文人們酒酣耳熱詩興大發,一邊看打擂一邊還搖頭晃腦吟幾首打油詩。像劉師亮就在1913年寫有:“今年勸業八回開,多少英雄擺擂臺。手藝若潮休要去,謹防樁你下臺來!”“擂臺角藝搶金章,集合江湖打打行。柔術本來為國技,大家努力更提倡。”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峨眉派武術

武術打擂給廟會添色不少,臺上龍爭虎鬥,臺下鬧鬧哄哄。倒糖餅關刀的生意興隆,賣卦算命的口中亂墜天花;其他如賣香菸瓜子、擦皮鞋、掏耳朵……三教九流、五馬六道的人物都在擂臺下的茶桌問穿梭吶喊、尋食謀生。這一切,使人想起《水滸》等古典小說中描寫打擂的場面來;這一切,也給古城成都增添了不少古樸鮮活的地方鄉土風味……

由於金章擂臺賽不分門派,不限參賽者身份、年齡,且得勝者有名有利,故而對武術愛好者非常有吸引力。民間操習武術成風,不少武術名家以開棚授術為業,更有許多人家在子弟很小時便讓其拜師學藝,以求將來能在“打金章”中顯身揚名。每年報名參賽者都十分踴躍,賽事也很隆重。有一年僅成都就有上千名選手報名參賽,競賽足足進行了兩個月。每年開賽期間,通惠門到十二橋一帶,車馬喧鬧、人流如潮,紛紛擁向青羊宮觀看。

成都青羊宮打金章始於川督熊克武,奪得金章者騎馬遊街宛如中狀元

武當武術表演

“打金章”是當時成都地區頂級的武林打擂比賽。當時許多武林人士都以獲得“金章”為榮。1953年舉辦後曾停辦,2010年四川武林“打金章”重出江湖。2012年起,定期舉辦“打金章”賽事,陸續在成都、大邑、宜賓、遂寧、江油、雅安、崇州、重慶等13個城市舉行了30餘場“打金章巡迴賽”。通過原汁原味的“打金章”擂臺賽重現,推動了傳統武術發展,傳承了巴蜀武術精神,重塑了成都這一珍貴歷史名片。(彭忠富/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