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1》

聽說,自從廣電總局對電視劇有了新要求後,便有了這樣一句調侃——

建國以後不準成精。

沒錯,電視劇或是電影的時間線中,若是建國後誕生了新妖精,是絕對過不了審的。

但偏偏,要村姑陳說,生活中的魑魅魍魎,絕對不少。

尤其這種品種,格外多。

那便是別具一格的“槓精”。

這些“槓精”,精通槓桿原理,給他們一個支點,能翹起一個地球。

單村姑陳遇見的,就絕不在少數。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投茶5g”,這些朋友槓:“那要是大蓋碗也5g嗎?”

此時,村姑陳只能無奈地看著文中的補充:其他蓋碗比例自行換算。

“存茶又要密封,又要通風,有必要嗎?”

屆時,文中對整體空間和小空間的解釋,這些朋友統統忽視。

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煮”和“悶”的爭執——

“都能煮了,還不能悶嗎?老祖宗都是悶煮的!怎麼不能悶泡了?”

唉,非也非也,一字之差,天差地別。

煮茶和泡茶,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2》

悶泡、悶煮首要差別:投茶量

泡茶和煮茶,唯一的共性,或許便是都有茶和水的存在。

除此之外,二者差之甚遠。

從茶具、水溫、投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其中,最先確定二者差別的要素,便是投茶量。

泡白茶,容量110ml的蓋碗,搭配5g幹茶。

這是最標準的投茶比例。

須知,內物質豐厚的白茶,決定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豐厚。

因此,在小巧的一個蓋碗中,固定的投茶量,對於白茶的滋味表現極為重要。

從沸水、蓋碗、投茶,這三者,都是出自白茶的內質定製的需求。

選擇沸水悶泡,水溫不斷下滑的過程中,白茶多苦澀而沒有任何滋味變化。

選擇沸水、減少投茶悶泡,白茶的滋味則失去了醇和的感受和多變的滋味。

對於白茶的沖泡而言,沸水與投茶,相輔相成,不可缺失。

煮白茶的比例,則與泡茶全然不同——

容量300-400ml的煮茶壺,搭配2.5-3g的幹茶。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此時,茶壺內的水量比起蓋碗增加了不少,投茶量卻大幅度下降。

茶湯,看似往寡淡的滋味滑去。

然而,煮茶的一個要素:煮,便是保證茶湯滋味的重要方式。

沸水初開,若是急吼吼的投茶關火,出湯。

屆時,茶葉中的內質尚未完全融入茶湯,而茶壺中的水量卻極大。

這般煮茶,只會讓茶葉像過水的青菜一般,茶湯中得不到充分的滋味。

須知,煮茶時投茶量的讓步,是為茶和沸水的交融留出更多的時間。

此時,煮茶和沖泡時投茶帶來的差別,便躍然紙上。

悶泡和悶煮,投茶不同造成茶與水的接觸時間全然不同。

悶泡和悶煮,更是不同水溫帶來的不同差別。

投茶量的差別,決定泡茶時不能悶,也決定了煮茶的時間可以久。

悶泡和悶煮,本就不是同一種事物!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3》

悶泡悶煮差別之二:白茶的年份不同

煮茶和沖泡,還有這麼一項區別——

選用白茶之別。

泡茶,可以是新白茶、陳白茶或者老白茶,可謂包羅萬象。

煮茶,可不是所有白茶都消受得了的事物。

新白茶,便決不能用來煮茶。

新白茶和老白茶,年份的不同,卻限制了它們的飲用方式。

新白茶,是指當年採摘、製作的白茶。

正是“初生牛犢”,新白茶中的豐厚內質,頗有些躍躍欲試,宛如一座“活火山”。

更別提白茶中700多種內物質,各種內含物質的含量,此時都處於巔峰。

鮮爽滋味的茶氨酸、清甜滋味的茶多糖、苦澀滋味的茶多酚和咖啡鹼……

沸水一碰,這內物質便如火山一般噴發。

如此“衝動”的茶葉,若是投到茶壺中久久沸煮,後果可想而知——

茶葉中的豐厚內物質一瀉千里,盡數融入茶湯。

再加上此刻的新白茶,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極高。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煮新白茶,傾倒而出的濃茶一杯,茶湯中必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佔據上風。

苦澀濃釅,便是新白茶煮出的茶湯苦澀滋味。

因此,新白茶,不適合用來煮茶。

適合煮茶的,是那些沉穩的陳白茶、老白茶。

造成茶湯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隨著時間的陳化漸漸消失,轉化成黃酮類物質。

而轉化的過程中,更是有無數新生的絡合物包裹剩餘的物質。

時間流逝,新白茶的鋒芒畢露逐年收斂,成為了成熟甘潤的老白茶。

也只有老白茶,能夠接受沸水長時間的錘鍊,茶湯依舊清潤,更生甘潤。

煮茶,老白茶經歷著甦醒、釋放的過程。

煮茶和泡茶,還有選茶上的差別,新茶宜泡,老茶泡煮皆可。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4》

泡白茶,悶泡的可怕之處是什麼?

一杯優質的白茶,鮮香醇爽,當是它的最好滋味。

但悶泡,它的最可怕之處,便在於它能將所有茶湯浸泡成苦澀滋味——

無論新老白茶,無論品類,也無論好茶劣茶。

它是遮掩劣茶的最好方式,也是破壞好茶的最強方式。

優質的白茶,它內物質的豐厚,從茶青的時候便開始積累。

茶樹生長抽枝,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光能的幫助下,徐徐合成有機物。

充盈的有機物,帶來了豐厚的營養物質。

而這些營養物質,白茶簡單工藝的保留下,大部分都儲存在幹茶的葉片中。

當沸水注入,水浸出物便會從茶葉中浸泡而出。

當茶和水接觸的時間越長,水浸出物的釋放便愈多。

而要喝到一杯好茶,必須控制好水浸出物的比例。

此時,時間,需要牢牢把控。

“快出水”這一必要的需求,就出現在一杯好茶的必經之路上。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欲得好茶,唯快不破。

從注水到出水結束,整個過程,要求時間不超過8秒。

稍一緩慢,清潤甘和的茶湯,便被茶多酚和咖啡鹼浸泡成稠苦,難以下嚥。

無論是怎樣的茶,在這種沖泡方式下,都不可能擁有好滋味。

悶泡這等錯誤的認知,第一來自審評。

各大斗茶賽的名頭聽起來響噹噹,盲目學習的茶友,便學到了一項手法——悶泡。

然而這種鬥茶賽上悶泡茶的方式,只是為了測試茶葉的品質。

日常飲茶,又不是批改試卷,悶泡這種審判方式,還是少出現微妙。

泡好一杯白茶,感受它的美妙滋味,必須快出水!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5》

煮茶,為什麼可以煮久些?

煮茶足以撐得起這麼久的時間,當由以下幾個因素組成。

老白茶、投茶量。

煮茶,是茶與水的長時間交融。

在這個過程中,茶葉的內物質在沸水的溫度下層層剝落。

故而,茶湯中,承載的是茶葉的水浸出物。

水浸出物是指茶葉能被熱水浸出的物質,也是茶湯的主要成味物質。

水浸出物中,可溶性糖、果膠主甜, 茶多酚和咖啡鹼主苦澀,茶氨酸主鮮爽……

內質單薄的茶,水浸出物含量極少。

因此,當劣茶煮茶,往往撐不過一壺便再無內物質支撐,便再無滋味可言。

而新白茶,則會把“苦澀”的滋味丟進茶湯,影響風味。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老白茶沉穩,耐得住高溫,經得起久煮,更有豐厚的內質,靜候沸水挖掘。

對於老白茶,它的水浸出物與新茶時期相比,早已翻天覆地。

其中,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逐年減少,黃酮類物質逐年提高。

這種變化一一對應到茶湯,便是苦澀的成分逐漸減少,清潤的成分大大增加。

故而,老白茶的茶湯,遠比新白茶時甜潤、淳和。

也正是這種特性,老白茶得以榮升為煮茶的主角。

在老白茶的內物質和秉性的支持下,煮茶、出湯,可以稍緩。

在煮茶稍長的時間中,靜靜等候內物質的有序釋放。

等老白茶甦醒,等它的水浸出物融入茶湯,等果膠物質匯入湯水,等黃酮類物質齊齊相匯。

等候,出湯,傾倒出如此一杯老白茶湯——醇,甘,滑,稠,一杯盈滿。

它的誕生,源自老白茶的底氣,茶壺的溫柔相待,沸水的幫助。

悶煮,與悶關係較少,而是與煮的方式相關。

煮茶,少量投茶,多點時間,才有完美茶湯。

悶泡和煮茶,是同一種事物?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

《6》

悶泡、悶煮,並非同一種事物。

接受泡茶時的講究,卻不能將這生搬硬套,塞給煮茶這一全然不同的方式。

理解煮茶時需要的時間,卻不能擅自延長沖泡的時間。

一知半解的知識,反倒成為阻攔通往正確道路的攔路虎。

不斷學習,瞭解白茶,讓更多、更完善的知識填補認知,才能理解真正的沖泡方式。

瞭解白茶的秉性,煮茶,亦或是泡茶,俱是得心應手。

夢入茶山春未回,共看雪霧翻茶甌。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