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净隐儿


近些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许多清朝文化与元素逐渐映入大家的眼帘。如果看过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观众可能会发现,有的士兵胸前印的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这并非是影视作品的杜撰,实际上清朝的士兵确实有“兵”“勇”之分。

在清朝还未建立以前,女真族实行部落制兵役,然而这种制度非常落后,管理混乱,战斗力也不强。努尔哈赤掌权以后,对女真族的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创立八旗兵役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不同的部落被归入不同的旗,方便管理,而且他们由皇帝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皇权。

起初八旗军是清军最精锐的部队,但随着清军入关,入主中原,数量有限的八旗军根本无法保卫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放开限制,招募大量汉人,组成绿营兵。绿营兵的规模比八旗军更加庞大,但清朝还是将八旗军当成自己的嫡系,因此他们让八旗军负责守卫京城,而绿营兵则负责守卫边疆。虽然绿营兵比八旗军艰苦的多,但八旗军的待遇依旧远超绿营兵。

不过不管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他们都是“兵”,衣服胸口上印的也都是“兵”字,而“勇”的诞生,是在清朝中后期以后。绿营兵的出现缓解了清朝的压力,但奢靡的生活腐蚀了八旗子弟,曾经的精锐部队成为一群纨绔子弟。即使是战斗力较强的绿营兵,腐败也十分严重,在面对敌军时不堪一击。

清朝中后期各地起义频发,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清军无力抵挡。清政府为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开始大量招募临时士兵,而这些临时士兵就是“勇”,由于他们大多是乡里的农民或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也叫做“乡勇”,而这些士兵的胸前就会印着“勇”字。

起初乡勇只是清政府组建的临时部队,打完仗以后就会就地解散,即使是在战场上立下功勋的勇兵,清军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将他们“转正”。然而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招募团练,进行训练,勇军逐渐成为正规军,比如湘军有很多其实就是湘勇。在与太平天国等起义军的战斗中,八旗军与绿营兵不堪一击,反而是这些乡勇成为阻击起义军的核心力量。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身穿“勇”字衣的民兵甚至成为清朝最强大的部队,清朝对此喜忧参半。清政府不希望乡勇势大,但八旗军羸弱无能,绿营兵也极其腐败,清政府只能依靠乡勇。

所以,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之分,其实就是正规军与民兵的区别,然而实际上,民兵的战斗力却比正规军还要强大。


历史战争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着剧组里的道具师找到了什么样的道具,因为历史上清军士兵衣服上的字样是有严格规定的,不会这么简单。

在很多电视剧里我们都常会看到清军士兵衣服胸口有个圆形的图案,里面有兵,勇,卒这样的字。但是实际上清军衣服胸口的图案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是圆形,更重要的是这个图案正式名字叫补子,其中的文字有固定的格式,必须写明这个士兵属于那个部队等信息。

所谓有图有真相,我们先看一张典型的补子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张图中写了“礼字右营中哨六队亲兵”这几个字,这样一看到就知道这个士兵属于哪个部队的。

而这一张照片里也是同样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士兵胸口没有圆形的图案,不过也一样有字,写着“沙面捷字营亲兵”,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这是是驻守沙面的部队。

上面两张都是比较传统的清军号衣,后来随着防军、练军的出现,清军的服装有了一些变动,出现了类似西式的短上衣,下面则穿着长裤,而胸口的字也变小了,照片上看不大清楚。不过内容应该没有变,从照片里看起码有好几个字,不是简单的兵或者勇。

清军胸口的补子一直到新军出现才逐步取消,在下面这张新军训练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军的军装已经完全西式了,胸口也不再有字,而补子则被转移到了胳膊上。


不沉的经远


清朝的军队主要分为好几种,其中在胸前都标有不同的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还有的是卒,这其中都有很大的分别的。

满清在明末清初夺得了天下,当时入关的八旗子弟兵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实际上人数很少,大约只有不到10万人,这些军队驻扎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明显的人数是相当的不够。所以当时满清当时又招募了不少汉人的军队,加上之前就跟随满清的一些汉人军队聚集在一起,这些军队称为是绿营兵,因为当时汉人的军队时绿色的旗帜。这两部分军队就是当时满清王朝的正规军,当时满清在全国各地封了14个将军,其中八旗军队归各地的将军管辖,而绿营兵归各省的提督管辖。

八旗军队入关之后,很快就腐化了,战斗力已经远远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强大,即使是绿营兵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和平的时期还没有什么问题,一旦碰上了战争,这些已经堕落腐化的军队上战场,恐怕是送人头的,用他们根本就只能打败仗,所以当时又招募了一些临时的军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临时工。这些军队在战争的时候是军队的主力,但是战争结束之后就会解散。在雍正乾隆在位的时代,满清对西北一直用兵,当时就招募了大量的勇字兵,他们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又不算是正规军,胸前绣的是勇字。

在满清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满清的正规军已经完全不顶用了,所以让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官僚招募了很多临时的军队来镇压太平起义。这些军队就是前面所说的临时工,他们基本上胸前绣的都是勇字。而随着湘军和淮军的做大,这个时候胸前绣勇字不一定就比绣兵字的地位差。因为在满清末年,满清中央政府事实上已经没有军队可用,不得不依靠这些临时的军队来稳定自己的国防和治安。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没有这些勇字兵,说不定当时满清王朝就已经灭亡了。之后一直到满清灭亡,湘军和淮军都在满清朝廷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卒字,这个并非正规的军队,也不是临时的军队,而是平时负责地方治安的一些人,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捕快衙役之类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兵,勇,卒,有本质上的差别。

明清时期,兵指的就是常备军,是朝廷的正规军,满清就是指八旗和绿营兵,采用的世袭制,父死子继,当然绿营兵的工资比八旗要低。而且他们还可以考科举的…尤其是武举,换句话说,他们其实社会地位还要比一般的民高一点点,像《茶馆》里的黄四爷,其实已经沦落到拉黄包车了,但是茶馆老板伙计也得叫人一声爷。

而勇,就是民间武装,随着王朝越来越腐化,内部矛盾尖锐,就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满清嘉庆年间就出现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而清军正规军已经逐步腐化,镇压不过来。就会给予地方一些士绅地主(大地主,举人,或者致士的官员等)一些特权,让他们办团练,用于打击农民起义,土匪武装,是为保境安民。随着天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扩大,满清的统治摇摇欲坠,这时候就给了地主更多的办团练的权力。比如曾国藩的湘军,也称湘勇,李鸿章的淮军,也称淮勇。他们本身是民间私人地主武装,随着正规军,八旗和绿营不堪使用,他们逐步成为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

但是,勇,也是平民,而且像曾国藩征兵只要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在政治上享受其他平民的权力,比如考科举等,当然考不考的上,学不学的起,是另外一码事。所谓士农工商,他们是民籍或者良籍。



但是卒不是。娼优隶卒是贱籍,其中隶就是我们常说的衙役(皂隶虽然连在一块说,但是皂还是良籍),娼就是妓女,优是戏子,卒就是充军的。在古代贱籍其实与奴隶无异的,他们不能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相当于现在印度的第五种姓——不可接触者。历史上古代中国统治者经常用罪犯充军打仗,比如汉武帝打大宛,就发恶少年二十万,北宋名将狄青,因为哥哥打死人,他自愿顶罪,充军入伍,脸上刺字(所以不是所有宋军都是有刺字的),从社会最底层积功打到总司令(枢密使),这是自古以来都非常少见的,绝大多数卒,命运都是悲惨的。所以娼优隶卒,卒排在最后,在贱籍里,卒都是最低等的。


木荣雨北


清朝士兵衣服上带“兵”的属于朝廷正规军,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主要分为两种:八旗兵和绿营兵。直接由朝廷供养,旱涝保收。


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的,辅佐八旗兵战斗。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清朝后来绿营兵越来越强,甚至成了主力。比如平三藩、乾隆时期大小金川之战,打硬仗的全是绿营。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腐败越来越严重,全国各地起义不断,为了尽快平乱,嘉庆下诏,允许地方士绅招募武装协助正规军作战。这一类由地方招募来的武装,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乡勇,胸前一个“勇”字。这种军队的性质是分布在地方的、在八旗与绿营之外的非正规军队。临时强制招募,战时随正规军出征,战后便立即撤销掉。

“勇”,是地方团练临时招募的士兵,不属于国家正规编制。由招募大臣负责提供军饷。

由于八旗与绿营的衰落,勇兵在清朝中后期开始占主导地位,在平定白莲教起义时,地方团练的勇丁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期太平天国起义,最著名的是湘军的湘勇、李鸿章的淮勇,所以逐渐取代了绿营兵,成为国家军队的主要力量。勇营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但后期的湘军与淮军一直成为清军的主力。直到袁世凯编练新军加以整合。

卒,就是在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兵勇,他们不受中央军事机关的移动驻防安排,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现代的地方特警部队,一般不轻易调动。



秋草独寻


我们在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里面可以注意到,清朝的士兵军服上的字不同,有卒、兵、勇。这几个字乍一看,都是士兵,但是区别可大了!

清朝的卒,就是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士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一般不轻易调动。

兵,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清朝的兵,每个月都是能领到国家的银子;

八旗兵:分别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算下来一旗有7500人,八旗加一块也就是6万人。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

绿营军:绿营军的建立是为了弥补八旗的兵力不足而建立的,都是由汉人组成。

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是朝廷的正规军队,主要任务都是负责保家卫国,但他们的主次不同。

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的大部分都是驻扎在京师附近,负责京师安全,相当于皇帝的护卫队,是精锐部队。

绿营兵则全国各地都有,像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皇上去边疆征讨,大部分都是绿营兵。

勇即乡勇,遇到战事的时候,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兵勇,组成军队,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打仗完事时就地解散,有时候连工资都拿不到。乡勇制度,相当于强制性的,不是说自愿的,跟抓壮丁差不多吧!

到了清朝后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官场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纪涣散,军备废弛,竟然达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境地。

八旗的子弟更是颓废,不是赌博就是养鸟斗鸡,打仗关键时候还得靠乡勇,慢慢的勇字兵在军中的地位慢慢提高,逐渐取代了八旗和绿营兵,成为了军队的主要力量!

中国历史








在看清朝的古装电视剧的时侯,我们常看到士兵的衣服上写着“兵”,有的还写着“勇”,另外还有“卒”的,虽然他们都是兵,我们看上去没有差别。但是在当时他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有的还体现在地位上。今天就带大家详细的了解一下,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评论区留言指正。

据史书记载,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汉自立,建立了后金。当时的八旗制,就是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说法。这样兵成了清朝军事的核心。所以说清军的服装上有“兵”的,是清朝的正规部队。正规军,它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政府军”,但战斗力和重要程度就大不一样了(就像我们现在在同一个政府单位上班的有行政编制的和事业编制的)。按规定: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保护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

对于“勇"的话,它也是兵的一种。在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意思就是当有战争发生时,若正规军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各回各家。直到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最后"卒"的话,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常听到狱卒,就是身上带有"卒"的士兵,他们实际上是看守犯人的。这种兵没有什么特别的武艺,职责就是管理犯人。一般不上战场,相对安全。

从上面来看”兵“、”勇“和”卒“,其实是清朝的军队的等级之分,为了便于统治加以区分。


新知乐学


清朝的军队分为常备正规军和临时组建的部队,那些常备的正规军衣服上则标有“兵”,临时组建或是招募的士兵衣服上标有“勇”,而卒则不属于军队系统,是负责治安的警察。



一、常备的正规军称兵。清朝的常驻正规部队由八旗军和绿营军构成,这些士兵的衣服上会标有“兵”的字样。八旗兵是满人组成的军队,一般驻守京师,绿营兵是汉人组成的军队,主要负责驻守地方。清朝入关之前的兵力都来源于八旗子弟。这八旗分别是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算下来一旗有7500人,八旗加一块也就是6万人。清军入关以后,不断征服明朝残余势力、蒙古统治者,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汉八旗、蒙八旗。随着清朝统治者不断镇压各地叛乱,向外扩张领土,原有的八旗子弟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力被派往征服的领土驻扎,所以收编汉人部队组成绿营。为与八旗相区别,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故称绿营。不管怎么说,满八旗还是深受朝廷信任,所以形成了满八旗守卫京师,绿营驻守地方的局面。



二、临时招募组建的军队称勇。勇就是乡勇,属于地方武装,俗称民兵或预备役部队。这种军队的产生是由民间组织发展而来,遇到战事的时候,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兵勇,组成军队,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打仗完事时就地解散,相当于临时工。



三、负责地方治安的警察称卒。兵和勇都属于国家的军队,而贴着其他字号的就属于警察系统了。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相当于武装警察。

评语:其实这样划分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朝廷管理,对不同来源的士兵区分对待。

我是文史小刘,敬请各位高手指正!


文史刘砖家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一些清朝士兵的服饰上面有一些大大的字样,有些士兵衣服上面的是“兵”,也有一些士兵衣服上面是“勇”“卒”这样的字。那么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同样都是清朝官兵,身上的衣服却有不一样的标记,这代表着什么呢?

其实历朝历代,士兵的军服都是很难统一的,毕竟古代军队也分为不同的军种,士兵也有正式与临时的区别,早期清朝的军队就是八旗兵,他们也依靠着这支军队成功打入中原。之后便是八旗兵、绿营、乡勇以及新军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那么这些不同时期的主力军队都有何不同之处?

清朝军队的分类——八旗兵与绿营

八旗兵都是满人,他们这个民族人数非常有限,因此在入关之后,八旗军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控制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为了能稳定自己的江山,清朝也大量吸纳汉人进入到自己的军队中,不过他们不会让汉人进入八旗,而是单独把汉人军队称为绿营,他们与八旗兵还没有办法比,人家那是高贵的军人,在国内享受着各种优厚的待遇和特权,也是皇家的亲信军队,绿营地位就不高,他们的旗帜是绿色,这才得到这样的称呼,绿营官兵他们的军服与八旗也必须要区分开。

他们也是朝廷的正规军队,因此在衣服上是有“兵”字,八旗兵的军服有着不同的颜色,他们的胸前就没有字,现在去故宫还能看到当初的八旗军服,这些特制的军服都与自己旗帜的颜色有关。

绿营就没有这个待遇,但绿营也是国家正规的军队,他们也是铁饭碗,吃着皇粮拿着皇饷,在清军入关之后,绿营在国内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到康熙时期,八旗兵的战力已经惨不忍睹,长期的优越生活,让他们失去之前的战斗力。

幸好有绿营兵在,这才让清朝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期,但绿营兵在中期开始,战力也在不断下降,铁饭碗就容易养懒人,况且清朝国内维持的常备军队没有那么多,一旦遇到大的战事,八旗与绿营的军队常常是不够用。

乡勇的出现——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

因此雍正时期开始,朝廷就经常在地方去准备招募民兵,这些人被称为乡勇,他们被召集起来,然后临时组成军队去打仗,等打完之后这些人就各回各家。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清朝的预备役军队,他们并不属于清朝的正式军队,待遇不如绿营,这些乡勇的胸前字样就是“勇”。

还有一种士兵,他们的胸前是“卒”,这种士兵一般都是步兵,当然,这些人就已经很难算作是士兵,他们就等于是基层的一些执法着,有的是狱卒,也有的是维护当地治安的,虽然也是在体制内,可他们的地位就更低一些。后来袁世凯发明了警察,也就取代了这些人,那么在清朝的军事体制内,八旗一直都是最尊贵的,在皇太极时期,特意在八旗里面增加汉八旗与蒙古八旗,这就丰富了八旗军的战力,可入关之后,八旗军队的战斗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

康熙等人试图要让八旗重新回到巅峰,可还是没有成功,道光时期开始,八旗就已经等于是摆设,清朝后期起义不断,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此时的八旗不仅没有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反而由于自己的奢侈腐化,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而绿营官兵本身人数众多,他们也是国内的主要军队,但绿营战力这个时候也没有保障,尤其是地方上的一些绿营军,就已经腐化到极致,和太平军交手的时候是一触即溃。

八旗,绿营的战力下滑,就使得“勇”字军开始成为清军的主要力量。

在同治时期,清朝内部开始出现更多的私家军,曾国藩等人看到了八旗绿营战力的糟糕,因此他们主动到自己的家乡来训练军队,利用地方这些团练兵组建起自己的私兵,他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还有其他的一些私家军成为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军队自由度高,待遇也非常不错,在战场上的效果要更好一些,不过这种军队注定是得不到朝廷的支持,毕竟他们是听从这些统兵大帅的,像曾国藩他在全盛的时期,手上的十多万湘军已经足够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要不是他主动请求裁军,估计就有人去推他来当皇帝了,清政府一直没有把这些私兵当做是自己的军队,对这些统兵大将们也非常猜忌。

这就让清军实力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在李鸿章等人的主导下,国内开始洋务运动,这点在后来的甲午战争被暴露出来,清朝的海军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可军费无法保障,拥有再好的武器装备也没有用。

新军的出现——近代化陆军

清朝也想要做出改变,于是就开始组建新军,他们放弃了原本的绿营与勇营这种募兵制,也全面放弃八旗的世兵制,新军的制度与现代军队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清朝前后组建45万常备军,其中还吸纳不少绿营,勇营的旧军,他们想的还是非常好,但执行起来就有些问题,不少的新军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吸纳过来的士兵良莠不齐,仍然无法保证自己的战力,不过相比老旧的绿营,八旗,新军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军队。

清朝这么做就是想要建立一直能维护自己统治的军队,可他们的做法,必然是会失败的,因为八旗贵族在朝中有着非常大的权力,他们所代表的就是满族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是坚决反对这些改革的,清朝军事改革中还有陆军部这些专业的机构,想要像西方这些国家靠拢,这些思想落后的满族官僚是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改变的。

更重要的一点,一个国家想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财力,当时清朝国内已经陷入财政危机,他们没有能力去组建自己的军队,因此新军的改革并不是非常成功,袁世凯这些人也抓住这个机会。

利用清朝皇室无法真正控制新军,他们成功夺取了新军的统治权,像北洋军这些新军成立后,之前清朝的这些老旧军服就已经被彻底放弃,新军的军服上也没有什么字样,它们与现代军服是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

其实,军服的作用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编制的士兵,现代军队也更加注重军服的颜色,在野外作战的时候可以与环境融合在一起,隐蔽自己的行动,原来的这些军服讲究就没有那么多,而且之前清朝官兵也是慢慢从着甲到不着甲进行着变化,随着清朝的灭亡,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已经成为历史,他们的军服也就成为影视剧里面的服装。

参考文献:

《清史》


猫眼观史


在观看很多清朝影视剧的时候,许多人应该都看到过龙套演员身上穿着的那一套套的兵服,这些兵服之上,大多都会写上一些字。这些字,一般都象征了衣服主人的身份。

清朝兵丁身着的服饰,大多会有“勇”,“兵”,“士”,“丁”,“卒”等字样,不同的字样,代表了不同的职权。



首先是“勇”,这种服饰诞生于雍正乾隆时期,身着“勇”字兵服的兵,大多在军队中只能算是临时人员,清朝的正规军除了八旗兵,还有绿营兵,如果兵士数目不足的时候,清政府也会选择从外地招揽一些新鲜血液,这就是“勇”字兵服。

身着此种兵服的士兵,一般都是临时人员,战事会被临时招揽起来,而一旦战事过去,这种士兵也就要被遣散回家了。

当然了,“勇”字军基本上成为了晚清的主要依靠,太平天国崛起的时候,八旗兵与绿营兵接连溃败,还是湘军的出现力王狂澜,硬生生为晚清续了半个世纪的命。



身着“兵”字兵服的,就是典型的正规军了,上文中也有过描述,正规军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八旗兵,另一种就是绿营兵,其中,八旗兵是完全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完全属于满族人的军队,而绿营兵则是为了弥补满族人数量上的不足,填充进去的汉人士兵。

当然了,八旗兵与绿营兵虽然都是清政府的正规军,但八旗兵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平时的一些闲杂小事都交给绿营兵负责,而八旗兵却是负责拱卫京城。

身着“卒”字兵服的士兵,在很多人看来,应该与普通士兵一样,没什么特殊之处,但在清朝的时候,卒主要指代在州县里驻扎的士兵,这些士兵有些也负责牢狱的看守,也就是狱卒,但又不完全是。

而“士”,地位就比较高了,一般都是部队里面的士官,跟普通小卒有很大不同。

而所谓的“丁”,就更加不正规了,身着这种服饰的,却大多是一些地方武装或是私人武装,朝廷对他们没有饷钱,但这些士兵却直接由地方政府私人供养。

当然了,大多数出现的也都是“兵”与“勇”两字的士兵,这两者都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兵种。

在晚清之前,兵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勇,毕竟兵是正规军,而勇只能算作是临时军队,又或者说是民兵,正规军强于民兵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但这样的形势却在天平天国后被完全改写,上文也说过了,太平天国时期,兵字的正规军,八旗兵早已烂透了,而绿营兵战力低下,远远无法抵挡强大的太平天国,这时候曾国藩才建立了湘军,也就是民兵,而且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兵都成为了晚清维持统治的依靠。



当然了,到了洋务运动以后,这种简单的划分自然不能满足晚清政府的需求,他们练的是新式军队,自然在服饰与名称上较之前有了不小的改动。

新式军队,拥有现代化的武器,也拥有现代化的服饰,过去那种简单的兵勇卒,却是慢慢的消失不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