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張議潮與他的歸義軍(08)——歸義軍首領張淮深全家被殺之謎!

公元867年(唐懿宗,鹹通八年),張議潮入長安為質,臨行前,他將河西軍務總委於張淮深(張議潭之子)。

張淮深主政沙州期間,歸義軍的形勢日漸嚴峻。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西州回鶻連續攻陷伊州(新疆哈密),劫掠酒泉。

至此,西州回鶻向東,甘州回鶻向西,對歸義軍形成了左右夾擊的態勢。

同時,歸義軍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是暗流湧動。

由於張淮深始終沒有獲得“河西節度使”的旌節,沙州政治力量間的派系之爭越演越烈。

正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沙州城內爆發了一場人間慘禍。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大順元年二月,歸義軍府衙內變亂遽起,張淮深及其六個兒子全部被殺。

這一重大事件,一直都是學界研究的焦點。學者們見仁見智,聚訟紛紜,但至今仍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並不僅限於張淮深死的撲朔迷離。還因為,此案是張氏歸義軍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對於這件血案,史學界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

觀點一、作亂者為索勳,並自立為歸義軍節度。

索勳為張議潮的女婿,“因此變生肘腋,張淮深猝不及防,舉室壎斃,索勳既殺淮深兄弟,遂自立為節度”。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唐廷正式承認索勳為河西歸義軍節度使。

後張議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藉助河西李氏的勢力誅殺索勳,“賴太保神靈,辜恩剿斃,重光嗣子,再整遺孫”。

擁立張承奉(張議潮之孫)為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之柞,因而復振;

觀點二、作亂者為索勳,但只殺了張淮深一家,並未奪其位。

“淮深卒,弟淮囗嗣,淮囗卒,託孤議潮婿瓜州刺史索勳。勳乃自為節度。”

這段碑文中缺失的兩個關鍵字,有學者考證其為“淮鼎”,也就是張議潮的兒子;

觀點三、作亂者為張淮鼎,此事與索勳和河西李氏無關。

張淮鼎死後,索勳接任,再後張承奉接任;

觀點四、張淮深的兩個庶子“殺父自立”。

有學者考證出,沙州事變中張淮深並未“舉室壎斃”。

張淮深除了和他一起殞命的六個兒子以外,還有兩個庶子,正是這兩個庶子發動這次事變;

觀點五、變亂由唐朝政府發動。

還有學者根據《張淮深墓誌銘》中“豎牛作孽,君主見欺,殞不以道,天胡鑑知”的記述,認為沙州之變與張氏家族內部無關。

是因為張淮深曾參與“朱玫之亂”,致禧宗逃鳳翔、興元,因而被唐王朝賜死,或直接派兵鎮壓殺死。或者假手其它方鎮勢力、軍事集團,或張淮深部下的叛逆者殺之。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對於以上種種假設,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一、被唐王朝賜死,或直接派兵鎮壓殺死?

唐僖宗時期的“田(令孜)朱(玫)李(昌符)之亂”,發生在關中地區,變亂導致唐僖宗逃出長安,在鳳翔和興元(今漢中)間流竄。

我們知道僖宗晚期,河西東段的涼、甘、肅三州,已經分別被涼州溫末和甘州回鶻控制。沙州使臣入關中朝覲,都曾因涼州事亂而受阻數年。

這種情況下,實在看不出歸義軍涉足關中動亂的意義何在?

要知道,歸義軍雖然名義上歸屬唐朝管轄,節度使也由唐朝任命。

但這種歸屬的意義,基本上僅限於表明唐人的身份,並以此在河西地區,民族混居的環境下,凝聚唐朝遺民的人心。

參與遠在關中的動亂,莫非能讓歸義軍節度使更上層樓,進階為皇帝?

雖然,歸義軍後期的領袖張承奉,確實自立為“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

但至少在張淮深、張淮鼎、索勳等人所處的時代,還沒人敢動這種心思。

其次,晚唐時期皇權旁落,對於封疆節度根本沒有什麼控制力。

想賜死一個節度使,如果沒有大兵壓境,這幾乎就是痴人說夢。

但這一時期敦煌的文獻中,沒有任何有關軍事行動的記載。

另外,沙州歸義軍是一個相當封閉的軍事政治集團。

這點,從其節度使一直在張氏家族、曹氏家族中傳承就能看出端倪。如果唐朝皇帝真有一封詔書,便能賜死歸義軍節度的權威,那何不換個人來幹?

再說了,如果真是唐庭賜死張淮深,又何必禍及家人?

如果罪至滅族,那又為何沒滅乾淨?

張淮鼎、索勳以及河西李氏,都是姻親關係卻安然無恙。

而且,索勳還有能力保護張淮深的女兒。

這些疑問,都是“唐庭賜死”假設,無法自圓其說之處。

這種猜測的來源,大概是受了《張淮深墓誌銘》中“君主見欺”之語的影響。

但這句之前有“豎牛作孽”一句,卻沒法加以解釋。

因此,我個人認為,這種猜測很難成立。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二、庶子殺父自立?

張淮深的兩個庶子“殺父自立”之說,也有很多疑點。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二庶子殺父後,並未自立成功,而是張淮鼎或者索勳,成為了歸義軍節度。

另外,如果真是“庶子殺父”,那為張淮深一家收殮並撰寫墓誌銘的張景球,何不秉筆直書?

卻用了“豎牛作孽”,這種極其含混的典故加以敘述?

我們在這要解釋一下,“豎牛作孽”典故的由來。

首先,豎牛是一人名,並不是有人認為的是“豎子”,也就是小人之意。

此名最早見《左傳·昭公四年傳》,豎牛是魯國大夫叔孫豹的非婚之子,也就是私生子。

叔孫豹去齊國後,娶於國氏,又生二子。

豎牛成人後,投奔其父叔孫豹,因才出眾而被委以重任。

但他用陰謀手段,陷害兩位兄弟致死,又餓死其父,而亂叔孫氏。

所以,“豎牛作孽”這一典故,應暗指不肖之子造作事端,殘害兄弟、禍亂家室。

如果真的是張淮深的兩個豎子張延興、張延嗣作亂,確實能夠和典故的用意相合。

但策動了如此驚天的大事,殺了張淮深全家,又讓沙州的張氏、李氏等大族閉口無言。

最後,他們卻沒有成為歸義軍的重要人物,恐怕有點難以解釋。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三、索勳殺了張淮深?

基本排除了,以上兩種假設,剩下的就只有張淮鼎索勳二人了。

這兩個人,均為血案的直接受益者。

符合我們常說的,

“如果不能判定歷史事件的始作俑者,那麼就分析誰是受益者”,這一基本原則。

而且可以確定,此二人都具備發動這一事變的能力。

張淮鼎是根正苗紅的張議潮嫡子,憑藉老爸在歸義軍中的威望,自然是一言九鼎的人物。

而沙州索家也不是等閒之輩,索勳的祖、父在吐蕃統治時期,就曾擔任過沙州都督、長史之職,地位威望甚高。

而索勳本人,則曾任瓜州刺史十四年之久。在敦煌文獻中,曾多次提及他興修水利、疏浚河道的功績,可見其不是無能之輩。

另外,索家作為河西豪門與張議潮、都部落使閻英達等家族,都有密切的姻親關係。索琪之母閻氏乃閻英達之姑,索勳本人是張議潮的女婿。

因此,索勳雖光環沒有張淮鼎光豔照人,但其家族的背景板,也足以亮瞎一般人的狗眼。

但問題是,索勳為什麼要殺張淮深呢?

以張議潮在沙州主政時期的平衡術來說,沙州豪門李氏、索氏、閻氏基本處於互相制衡的狀態。

也就是說,索氏想要取而代之,至少要獲得其他豪門大族的支持。

但在其後,沙州李氏誅殺了索勳,復立張承奉(張議潮之孫)為節度。

這說明,沙州豪門依舊秉持奉張氏為主的方針。

換言之,索勳並沒有獲得“殺張淮深後,自立為主”的必備條件。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索勳只是張氏的姻親,並不適用於“豎牛作孽”的典故。

更何況,張淮深死後,索家收留了他的女兒,並將其聘入家門。

因此,索勳擔任歸義軍節度使,更像是撿了個便宜(張淮鼎一年後就病死了)。

可就是撿便宜,依舊有人不服,張議潮的女兒聯絡沙州豪門殺之。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四、張淮鼎的嫌疑

排除了其他參賽選手後,剩下的就只有張淮鼎一人了。

我們之前曾提到,敦煌刻石中殘缺的“淮深卒,弟淮囗嗣”,已被學者考證為“弟淮鼎嗣”

張議潭只有一子(張淮深),那能稱為弟的,就只有張淮鼎了。

而且,張淮鼎具備其他所有人沒有的幾點優勢:

首先就是父蔭。

張議潮在歸義軍中巨大的人望,使張淮鼎天然能夠得到軍中將士的認可。

古人非常重視所謂正統之別,在很多人心中,張淮鼎才是歸義軍的正統所在。

正是這種正統觀念,張淮鼎才能給張淮深造成巨大壓力,使其不斷遣使唐庭求取節杖,希望用朝廷認可的節杖,來對抗張淮鼎的正統之望。

也只有背靠著張淮鼎這棵大樹,沙州使節才可能在唐朝四宰相、兩軍容長官面前,有恃無恐地放言“僕射(張淮深)有甚功勞,覓他旌節?!”

因為他們心裡很清楚,無論如何張淮深,也不能把張淮鼎怎樣。

從這點上說,索勳根本不可能有如此能量。

即便索氏、李氏聯手,也未見的能對張淮深,造成如此大的威脅。

其次,淮深、淮鼎是兩兄弟,這也符合“豎牛作孽”之意。

而張淮鼎續任為歸義軍節度,這才導致張景球在《張淮深墓誌銘》中,將此事說的如此隱晦。而下一句“君主見欺”之意,恐怕是指張淮深,苦求歸義軍節杖而不得之事了。

再者,也只有張氏兄弟的鬩牆之爭,才能讓索氏、李氏等大族作壁上觀,無法插足。

也使此後,索氏收留張淮深之女,並聘入家門,顯得比較好解釋。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以上的論斷都是推測,目前破碎的史料,無法給我們提供一個準確的結論。

如果張氏兄弟鬩牆的推測是準確的話,那這個事件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從最初,張議潭讓位於弟,入朝為質立約。

到張議潭去世後,張議潮子嗣年幼,不情願的傳位於張淮深。

再到張淮鼎成年後,謀殺淮深奪其帥位。

兩代兄弟之間,從謙恭讓權開始,到立約為誓,再到圖窮匕見。

這幾乎就是,北宋初年“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兩大疑案的沙州版。

如果說,旁人殺死張淮深奪取帥位,算“可嘆”的話,那張淮鼎殺兄上位,就只能稱為“可憐”了。

唐昭宗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的沙洲事變,不但造成了張淮深夫婦及其六子同日殞命。也讓沙州的政局,在其後數年間變亂迭起,直到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才趨於穩定。

這段動盪的歲月,給歸義軍政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回鶻勢力有機可乘,對瓜、沙二州的鉗制壓迫日深。


參考書目:

《唐末沙州_敦煌_張議潮的起義》_金啟綜;

《晚唐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再收瓜州史事鉤沉》_李軍;

《略述唐王朝與吐蕃的關係及張議潮領導的沙州人民起義》_齊陳駿;

《豎牛作孽君主見欺-談張淮深之死及唐末歸義軍執權者之更迭》_李永寧;

《吐蕃對敦煌石窟影響再探_吐蕃因素下的歸義軍首任節度使張議潮功德窟》_沙武田;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究竟是誰策劃了,歸義軍首領張淮深的滅門慘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