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地呵護。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現在許多家長,盲目“快養”,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學生學習奧數化,人生成長分數化。這樣催化孩子的成長,如同“揠苗助長”,過度“施肥”。

“慢養”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從,不急於求成,更不能夠急功近利,應該讓生命按著自身的規律一點兒一點兒地成長。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家長要知道,時間上的陪伴不等同於精神上的陪伴。因此在孩子學習時,請您不要玩著手機坐在孩子身邊陪伴他。那隻會適得其返。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多些時間陪陪孩子,家——才能成為孩子生命的來源,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

孩子有其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讓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讓孩子提前學習,這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

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

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孩子太陽應該是圓的,雲朵應該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種浪費時間。

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戰。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孩子們多才多藝,但卻並不享受自己的愛好,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太早、太急,家長反而把孩子的興趣扼殺了。

其實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請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搶跑,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裡,反而要補幼兒園該學的東西,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

這些應試教育出來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學,突然間不用考試,就毫無方向感了,” 時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倪明江將這種狀態形容為“太空人”。

他說,這些“天之驕子”有兩個問題,一是習慣了跟著考試走,離開了試卷,似乎就不知道應當如何去學習新知識,二是思維的依賴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於照著做而不習慣問為什麼這樣做;習慣有人指導他做而不習慣主動去做;習慣在很好的條件下去做而不習慣創造條件去做。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中國的父母總是包辦了子女太多的事情,從該發展什麼樣的業餘興趣到該上什麼樣的大學、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再到工作以及另一半的選擇。與其說是關心,不如說是一種干涉。有幾個父母能徹底放手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尊重與自由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和慎重思考後做出選擇的習慣,並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父母要做的最好是給出意見而不是強加干涉,畢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就像一粒種子,我們只需要呵護孩子長成他們應有的樣子,而不是事先畫出一個樣子讓他們依樣生長。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讓孩子珍愛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要珍惜別人的生命,所以活著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論什麼樣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的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包容孩子的過失,錯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的人,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父母不放棄孩子,孩子才能不放棄自己。

每粒種子成長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有些需要潮溼一點的環境,有些需要乾旱一點的環境,不能用同樣的肥料,需要符合它的規律,讓它慢慢成長,每粒種子開花結果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慢養孩子,需靜等花開。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