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謠言毀掉的企業,蓮花味精敗局告訴你:不重視危機處理就得死

​曾經,那個“味精大王”意氣風發。巔峰時期,蓮花味精曾是全國最大的味精生產與出口基地,產量居世界第一,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43.4%,強大到難覓對手。

一個謠言毀掉的企業,蓮花味精敗局告訴你:不重視危機處理就得死

終於,這朵“蓮花”將要走向凋零,也走向了那個項城人不想看到但意料之中的結局。作為這個小城的支柱產業,它養活了當地數千個家庭,只不過繁華過後,只留下了停產的生產車間,空蕩蕩的廠房,以及那一紙被債權人申請重整的通知書。

一個謠言毀掉的企業,蓮花味精敗局告訴你:不重視危機處理就得死

2019年7月3日,債權人國厚資產,因蓮花健康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向法院提出公司重整的申請。10月15日,蓮花健康收到法院的《決定書》,周口中院裁定重整生效。隨後在10月末,北京三中院向社會發出了懸賞公告:任何公民能提供夏建統準確行蹤並由本院成功拘留的,獎勵人民幣30萬元!

一個謠言毀掉的企業,蓮花味精敗局告訴你:不重視危機處理就得死

要知道這可是一個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啊,如今卻落得一個被懸賞拘留的下場,不得不說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時間撥回至2014年。當年12月,通過與天安科技、顥曦投資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與一致行動人協議,睿康投資取得蓮花味精11.9%的股份,超過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成為新控股股東,被譽為“資本玩家”的睿康系掌舵人夏建統正式成為蓮花味精的實際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蓮花味精“河南四大工業名片”的榮光早已退去,在經營上可謂是舉步維艱。財務數據顯示,2011年-2015年,蓮花健康營業收入從27.6億元逐年下降至17.76億元,2011年、2013年、2015年扣非後淨利潤分別虧損5.07億元、2.63億元、3.28億元、2.66億元以及5.02億元。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蓮花味精連年虧損呢?

產業多元化佈局遭遇眾創

雖然味精一直是蓮花味精的核心產品,但是在殘酷的行業競爭中,蓮花味精也早早就嘗試了多元化佈局,只不過,盲目的多元化不但沒有給上市公司貢獻利潤,反而成了累贅。

從2000年前後開始,蓮花味精相繼進行了調味品、副食品、保健品、礦泉水、熱電、皮革及製品、飼料、機械設備、麵粉、複合肥、糖業、物流等數個領域的投資,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有的還背上了官司。

一個謠言毀掉的企業,蓮花味精敗局告訴你:不重視危機處理就得死

眾所周知,在企業形成大規模之後,由於規模效應很多大廠都會尋求多元化佈局。有成功者如阿里的馬雲,以電商平臺為核心輻射到支付,文娛,金融,保險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有騰訊的馬化騰以社交為核心輻射到遊戲、視頻、體育移動等各個方面,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無論是主業還是副業都具有核心競爭力。而蓮花味精尋求多元化佈局更像一個迷失方向的蠻牛,東撞一頭,西撞一頭,雖然在主營業務基本穩定在了味精、雞精、麵粉、複合肥上,但無一項具有核心競爭力。

味精緻癌謠言帶來致命一擊

此外作為發家的主業味精這幾年也被趕下了神壇,而原因竟然是味精緻癌這個謠言。

“味精緻癌”一說,理由是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加熱超過130攝氏度,會變質為焦穀氨酸鈉,進而致癌。

一個謠言毀掉的企業,蓮花味精敗局告訴你:不重視危機處理就得死

另外,餐飲業與酒店也紛紛表示,不使用味精是為客人提高健康餐飲體驗的舉措之一,他們找到了替代品——雞精。但他們忽略的是,味精本身具有雙重性質——既可以作為提鮮產品本身,又可以當作其他調味品、食品的基礎原料,絕大多數的雞精仍含有味精成分。這些產品準確來說是“味精的衍生物”,除了40%的味精,還含有糖、澱粉、香辛料等物質,但並不代表其營養價值高於味精。

但已經有科學證明:焦穀氨酸鈉不僅不致癌,還是一種“聰明物質”。它可以使人們的記憶力得到提高,還能使人的頭腦功能得到改善。

退一步講,就算致癌,那也得是在加熱到130℃的情況下才會致癌。

而通常情況下,我們炒菜的溫度都不會超過130℃,因此也是安全的。

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在社會上更多的是從眾者。而作為味精大王的蓮花味精碰到這種謠言類危機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謠言源頭,一紙律師函讓他們知道造謠的代價。此外,大力宣傳與權威證實原則雙管齊下,化解公眾與餐飲業的對味精緻癌的錯誤看法,但是很遺憾的是它只顧自己的多元化佈局,卻忽視了處理本身的負面輿論,最後,除味精以外的產品打不開市場,而味精也因為大環境影響逐年銷量減低,最終導致了全盤崩潰。

著名品牌傳播與危機公關專家曹保印先生表示,一般來講,謠言傳播通常會經過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三個階段。在謠言傳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數人作為謠言的發源地相互議論,隨之謠言的傳播速度開始加快,迅速傳給他人形成一種“鎖鏈式傳播”,這樣就進入了謠言傳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謠言的傳播速度逐漸加快,謠言很快呈燎原之勢,參與傳播的人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當謠言為絕大多數公眾所接受,謠言傳播就進入了高潮期。其後,隨著謠言重要性的減弱,謠言傳播的頻率開始下降,謠言傳播逐步進入衰退期,直到謠言完全消失。對於企業危機管理來說,控制謠言的產生是極為重要的事情,而且預防要比控制的效果好得多,也就是說最好在謠言的形成期就把謠言的形成動機戳穿。

蓮花終因為不重視危機處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也給企業家門提了個醒:危機處理,刻不容緩。危機預防,事關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