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丹霞

首先考一考大家

下圖是什麼地貌?

我不是丹霞

丹霞,沒錯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佈

目前已查明一千餘處

其中

為我們熟知的主要有這幾處:

貴州赤水

青年早期-高原峽谷型

福建泰寧

青年晚期-密集峰叢峽谷型

湖南崀山

壯年早期-密集峰叢型

廣東丹霞山(本文第一張圖)

壯年晚期-簇群式

江西龍虎山

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寬谷型

浙江江郎山

後老年期-高位孤峰型

丹霞是砂岩地貌的一種

它顏色飽滿、節理層次豐富

在自然環境中

與森林、流水可組合成壯麗的景觀

但是

不是所有砂岩地貌都叫“丹霞”

中國有三大砂岩地貌

按照區域類型和發育期可劃分為

丹霞型 :壯年-老年發育型

張家界型 :壯年發育型

嶂石巖型 :青年發育型

前兩者大部分人都比較熟悉

今天我們來講講第三種

嶂石巖地貌

嶂石巖地貌的由來

上個世紀70年代初

我國地理學家郭康太行山考察時

發現這種壯闊的紅色地貌

尤以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處的

贊皇縣嶂石巖村附近最為突出

我不是丹霞

經過多年考察研究

郭康先生於1992年在《地理學報》上

發表了

“嶂石巖地貌之發現及其旅遊開發價值”一文

一種新的地貌類型

——嶂石巖地貌從此問世

我不是丹霞

郭康在文中這樣描述該貌:

發育於以岩層平緩、質地剛硬、

顏色緋紅的元古代石英砂岩

為主要成景地層和新構造運動上升區

由於水流沿崖邊節理、層理的

侵蝕風化作用

以楔形水平侵蝕和蝕空崩塌形式為主

形成以頂平、身陡、稜角明顯、整體性強的

綿延大壁、複合障谷為主的形態

併發育著方山、石牆、塔柱、

排峰、洞穴、崖廊等的奇險造型地貌

稱為“嶂石巖地貌”

我們來解讀一下上面這一大段話:

嶂石巖地貌長什麼樣

可以概括為如下五點

1 丹崖長牆延續不斷

高數百米的丹崖長牆橫向展開

並遠遠延伸

在太行山中、南段延伸達300千米

我不是丹霞

2 階梯狀陡崖貫穿全境

嶂石巖地貌多為階梯狀大陡崖

如嶂石巖國家地質公園

有三級大斷崖

每層均在百米以上

各層之間的平臺時寬時窄

寬者稱“臺”,窄者稱“棧”

其上或為小型造型地貌

或為密林、灌草

或為裸露的沙波花紋

更增加了丹崖長牆的層次感與渾厚感

我不是丹霞

3 “Ω”形嶂谷相連成套

嶂石巖地貌多呈半圓形的垂直溝坡

嶂石巖最典型的“Ω” 形嶂谷

直徑約90m、弧度250°

因回聲清晰而被稱為“天下第一回音壁”

並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此外,“Ω”形嶂谷常成群出現

我不是丹霞

4 稜角鮮明的塊狀結構

無論是嶂石巖地貌的整體結構

還是不同大小的造型地貌

都呈稜角鮮明的塊狀特徵

這也是構成嶂石巖地貌

最基本的形態特徵

我不是丹霞

5 溝谷垂直自始至終

嶂石巖地貌中的溝縫或溝谷

無論長短、規模大小

其溝頭都呈垂直狀

不像其他常見溝谷地貌溝頭多呈坡狀

即嶂石巖地貌的坡面發育

是從垂直的溝縫開始到垂直的溝谷終止

我不是丹霞

嶂石巖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1 動力

前面提到嶂

石巖地貌主要分佈在

河北、山西、河南太行山中南段

以贊皇縣嶂石巖景區最為典型

我不是丹霞

主要是由於

新生代以來太行山不斷抬升的過程中

東西兩側產生強烈的地勢差

為太行山地區的地貌塑性提供了動力

這種動力主要來自

在地殼或緩慢或急劇的抬升過程中

產生了裂縫

橫向楔狀侵蝕作用

和橫向掏蝕卸荷作用的共同作用下

加之風化侵蝕、岩石崩塌

嶂石巖地貌得以形成

我不是丹霞

楔狀橫切坡面不同於丹霞地貌、

張家界地貌那樣

將山體從上向下直接切割成豆腐塊狀

而是由山體一側陡壁橫向切入

成為豎直的溝縫

楔狀侵蝕是嶂石巖地貌

區別於其他地貌的根本原因

更“學術”的解釋在這裡

嶂石巖地貌形成的重要動力來自橫向楔狀侵蝕作用和橫向掏蝕卸荷作用。

其中楔狀侵蝕過程是嶂石巖地貌區別於其他地貌類型的根本原因,而橫向掏蝕卸荷作用對嶂石巖地貌演化的速率及物質總量的搬運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二者共同促進了嶂石巖地貌的形成。

楔狀橫切坡面不同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那樣將山體從上向下直接切割成豆腐塊狀,而是由山體一側陡壁橫向切入,成為豎直的溝縫。

我不是丹霞我不是丹霞

橫向掏蝕卸荷作用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巖性的差異。

風化侵蝕首先從夾砂頁岩和鬆軟砂岩開始,在軟弱層被掏蝕後,上覆岩層懸空並承受自重和上部巖體的壓力。

當軟弱層不斷的被掏蝕,上覆岩層承受的力越大,岩層原有的垂直節理加強併產生新生節理,造成整個巖體的不穩定。

懸空的巖體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開始卸荷塌落形成反梯狀塌落面,當塌落面達到山頂後巖壁大面積崩塌,巖壁整體後移。

2 岩石結構

我不是丹霞

嶂石巖地區的岩層一般可以分為三層:

下層巖性為元古界灰綠色變鈉長安山岩和順層侵入的變質輝綠岩-閃長巖,主要構成嶂石巖地貌的坡麓。

中層巖性底部為砂礫岩及紫色砂質頁岩,下部為粉紅、灰白中厚層石英岩狀砂岩,中部為紫紅色、暗紫色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岩,上部為灰白、灰綠、紫色中厚層石英砂岩夾砂質頁岩。

大家注意啦,中層岩層的這些石英砂岩為嶂石巖地貌的主要成景地層。

上層巖性為寒武系岩層,其底部為含礫粗砂岩、礫岩,上覆饅頭組為紅色頁岩與薄層泥灰岩,往上依次為為易風化破碎的紅色灰巖、砂質頁岩以及白雲質灰巖,最上部為寒武系中統徐莊階雲母頁岩、結晶灰巖和鮞狀灰巖。

我不是丹霞

簡單說來

嶂石巖地貌的上面是堅硬的厚層岩石為主

越往下,岩石越細軟

因此

下方岩石受到侵蝕作用後剝落、塌陷

而後上方岩石崩塌掉落

嶂石巖地貌的發育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1巖嶺後退-石縫發育階段(胚胎-幼年期)

頂層的石灰岩岩層由於邊緣陡壁及底部受侵蝕、掏蝕、卸荷崩塌的緣故造成巖壁的整體性後退,進而使下伏石英砂岩出露,並在其邊緣發育橫切侵蝕巖體的楔形石縫。嶂石巖巖嶺後退其實是一種石灰岩地貌形成過程,該過程可為石英砂岩的坡面發育創造了條件。

2巷谷發育-套谷形成階段(青年期)

石縫發育形成巷谷迅速擴大為障谷,並且在石壁兩側再次發育石縫形成次級巷谷,組成套谷。

3套谷發育-方山、塔柱形成階段(壯年期)

該階段障谷向下層侵蝕形成了層疊套谷,與此同時次級巷谷的延長、擴大而將障谷間隔牆切斷形成了方山和塔柱等。

4方山、塔柱發育-塊狀殘丘階段(老年期)

該階段方山、塔柱、排峰進一步坡面侵蝕形成了細長柱峰,最後柱峰倒塌形成塊狀殘丘和大量塊石堆積。

我不是丹霞

嶂石巖地貌

你瞭解了嗎?

本文示意圖自於參考文獻1、2

參考文獻:

1. 郭康.嶂石巖地貌之發現及其旅遊開發價值[J]. 地理學報, 1992, 59(5):467-472.

2. 郭康,邸明慧.嶂石巖地貌的理論研究與開發利用[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8(3):79-82.

3. 吳忱, 許清海, 陽小蘭. 河北省嶂石巖風景區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J]. 地理研究, 2002, 21(2):195-200.

4. 高麗超.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的地學特徵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話題

你還知道哪裡的嶂石巖地貌

到留言區聊一聊

- END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ID:dizhidiqiusuo)

原文撰文 | 許欣然

原文美編 | 張嶽

原文校對 | 黃志偉

萬丈紅綾,百里赤壁——嶂石巖地貌

別錯過

我不是丹霞

什麼能代表秋天?

中國式禁菸

巡禮中國邊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