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在北京

初到中國,我揹著揹包,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穿越了大江南北。在回印度的途中,一想到我可能不會再來中國了,就感到很失落。在香港轉機時,我悶悶不樂地坐在候機大廳,一張張地滑著手機裡的照片:北京、桂林、成都、黃山……我多想在中國多待待,哪怕就稍微多待一陣子,不做遊人,做個普通的居民。

或許不抱希望的時候,世界總是能給人帶來驚喜,也可能是因為我實在太想再去中國,感動了上蒼。離開中國僅僅幾個月後,我再次來到了北京,而這次我有了一份全職的工作,租了間房。我成了普通的上班族,只有黃金週才有時間遊山玩水。

我註冊了淘寶和餓了麼賬戶,成為了“剁手黨”。“你的外賣到了!”是我學會的第一句中文。我沉迷於微信的便利功能不能自拔,每天花很多時間收集各種表情包,添加到我的收藏。在中國習慣了掃碼走天下,再去其他國家旅遊,發現需要用現金支付時,我總是不由地發起牢騷。“現在都是21世紀了呀!”我一邊掏出鈔票付賬,一邊在心裡抱怨,“這簡直像在古代”。我成了微信和支付寶的忠實用戶。

吃飯時,大家難免會討論中國北方和南方哪裡更好,而我堅決地站在了北方的一邊,因為我一直在中國北方生活。有一次和朋友一起“擼串”時,對這一話題爭論地太激烈,以至於我手裡烤串的竹籤差點戳到了別人的頭。我開心地發現,在家鄉從小到大吃到的印度式“中餐”和真正的中餐完全不能比。中餐遠不止是麵條和餃子,當然,即便只有餃子和麵條吃,我也會非常滿足。瞭解了中國的八大菜系之後,我曾經參加了一個廚藝培訓班,花了數週時間從每個菜系裡學做一道菜。這是我人生目前為止掌勺次數最多的時候。

經過艱難的掙扎後,我終於適應了中國人的用餐時間,實在是比印度人早太多了。在印度,下午一點多才吃午飯,晚上九點或九點半才吃晚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適應新的生活規律之前,我通常會在上午十一點半加個餐,這對我來說還是早餐時間呢!另外,謝天謝地,我的小風扇始終在堅持工作。我打算走到哪兒都帶著它。不過我相信,在淘寶網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裡,一定有類似的新奇好用的小物件。

無論什麼季節,我都習慣了從早到晚喝熱水,大口大口地吃餃子,也學會了如何在路上躲開外賣小哥飛速駛過的電動車。

印度人在北京

作者在她最喜歡的北京麻辣香鍋餐廳。圖片由作者提供

瞭解了越來越多外國遊客看不到的細節,也就越發對中國有了家的感覺。中國人和印度人在風俗、習慣、喜好上有很多共同點,這對我有不小的幫助。中國人的家庭觀以及文化習慣會讓一些西方朋友感到困惑,但對我來說卻是“無縫銜接”。就連為人詬病的“差不多”文化,在印度也有類似的版本。

北京城中有時看似混亂實則有序的狀況也會讓我想起孟買。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餐盤中的食物……種種相似之處都讓初來乍到的我感到舒服,這可是距離我的家鄉數千公里之遙的地方。甚至連高峰期擁擠的地鐵也讓我感到熟悉。我從小吃辣長大,但是來到中國,我很快發現不能再自詡能吃辣了。中國紅辣椒的辣度完全是另一個級別的。自從嘗試過一次“變態辣”的麻辣燙之後,我算是親自領教了,辣得簡直像在我的嘴裡投了枚炸彈。

除了文化(或者說是烹飪)的因素以外,真正讓我對北京有家一般的感覺的是這裡的人。熱心的同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我交了許多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朋友,他們總是能給我支持。有人教我如何包餃子,有人讓我見識到了白酒的“恐怖”,有人帶我爬了金山嶺的野長城,還有人和我一起去越南旅行。有一次我傷到腳踝,幾乎無法行走,幸運的是得到了朋友的悉心照料。

北京的夏天酷熱難耐,所幸在單位附近有個小賣部,售賣的奶茶奶香濃郁、甜美可口。成了老主顧之後,店家會在我到店之前把我想買的飲品準備好。在店裡短暫停留的幾分鐘,我就用拙劣的中文和健談的老闆聊天,這讓我可以練習中文。我會提前查一些新詞,從而在和她聊天時能聊一些新東西,但是學得非常非常慢。如果有其他顧客光顧,她介紹我時會說這個“漂亮的印度姑娘”,不得不說,我非常喜歡這個稱呼。

我和住在對門的老兩口也時常會用這樣“艱難”的方式聊天。他們買了西瓜,就會來敲我的門,送上一大碗已經切好的西瓜。有一次他們甚至給了我和我的舍友一整個西瓜,沉甸甸的。我們相處得很開心。早上上班時,有時我會看到老先生邁著矯健的步伐繞著小區的花園散步,有時候也會碰到他的老伴騎車回來,我們總是微笑著揮手打招呼。我出遠門時,他們也會幫我照看花草。

如果沒有這些可愛的人,我在中國的日子也不會這麼難忘、這麼特別、這麼有趣。即便我離開中國,我還會一直惦念著他們,希望以後我還能有機會同他們重逢。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微信號:China-India-Dialog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