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婆、佛塔與線條——4500年的神祕印度藝術史

印度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國度,它獨具特色的電影和歌舞,色彩豔麗的傳統服飾,高貴神秘的宗教建築,都非常具有辨識度和畫面感。

其實,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文明文化歷史悠久,更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的發源地,這些宗教的影響與發展在印度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其中就包括我們剛剛提到的那些歌舞、服飾、建築等等。

印度最早的藝術遺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兩三千年前的印度河文明的磚砌城市,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不僅源遠流長,同時因為多種宗教的影響而變得頗具神秘感。隨著後來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他們的文化和藝術受到歐洲的影響也逐漸加深,這種影響甚至持續至今,傳統與現代的較量讓印度次大陸中的審美和藝術呈現一種更為新穎的形式。

《印度藝術》是印裔美國人維迪亞•德赫賈對於印度藝術史進行深入研究的一部作品,他在書中以歷史大變遷為背景,尋找4500年之中,複雜多樣的藝術史與王朝更迭、時代變換之間的微妙聯繫,並且以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發展為線索,結合了300幅高清彩色插圖,讓這段印度藝術長河之中的情境與元素,更為直觀和清晰地如一幅全景圖一般徐徐展開,千年之景仿若一瞬之間。

溼婆、佛塔與線條——4500年的神秘印度藝術史

羅娑——以觀看者的視角為中心的鑑賞理論

在談論印度的這些藝術形式之前,我們先說一說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思想家提出的一種鑑賞藝術和審美的理論——在藝術鑑賞中,應以觀看者的視角為中心。

這種“觀看者反饋理論”是一種對象導向型的,它將藝術作品本身的關注點引到了觀看者的身上,如同一壺美酒的香醇,並不在容器與酒商,而在於品酒的人。

這個理論在梵文中被稱為“羅娑”,對這些藝術作品做出品鑑的觀看者們,則被稱為“羅悉迦”,不同的“羅悉迦”對於藝術的鑑賞方式也會不同,同樣,不同的宗教藝術,被觀賞的方式也會有一定區別。

譬如,印度教被稱作那吒羅闍的舞蹈溼婆像。

那吒羅闍的意思就是舞王,溼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典型的溼婆形象有許多種典型而固定的姿勢,舞蹈是其中一個最為經典的形象之一,傳說中,他終年在喜馬拉雅苦修學舞,並且開創了剛柔兩種舞蹈,被後世後代尊稱為“舞王”。

他翩翩起舞、身披綢緞,前兩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勢,十分優美且富有節奏感,被認為是印度溼婆雕像藝術中最富有神秘主義哲學意味的藝術品之一,同時也被19 世紀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視為節奏運動的完美體現,而這種運動中的靜止,其實恰好和印度教中在變幻中永恆的思想達到了一致。

溼婆、佛塔與線條——4500年的神秘印度藝術史

舞蹈溼婆像

而這些評價和品鑑,其實正是來自於觀賞者羅悉迦對於羅娑的最好體現,這是對於各種藝術在靜觀之中所激起的熱烈感悟,更是理智與情感上的雙重體驗。

用石頭來講故事——佛塔浮雕中的娓娓道來

我們都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而《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唐朝高僧玄奘,也確實有玄奘西天取經這一段史實,這裡的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

印度是佛教聖地,而在早期,印度的佛教徒傳播其信仰的一種方式就是——講故事。他們把這些故事通過佛塔上的浮雕展現出來,這些浮雕圖像之中刻畫的故事細緻入微,詳細到寫盡平生,讓人們彷彿身臨其境般看到佛陀的傳奇一生。

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出佛塔,是位於印度中部的桑奇山頂的寺院中的那座大塔,這座佛塔的門樓上,裝飾著一版極其紛繁複雜卻又栩栩如生的浮雕故事。

浮雕故事中講述的是年輕的悉達多離開宮殿去追尋真理的傳說,2.5米長的整面浮雕之中,我們看到眾神,看到馬匹,看到根據時間和空間不斷變換著的故事場景,卻唯獨不見悉達多以人類的形象出現,這也是印度早期藝術的一個特點——在敘事中表現了佛陀的平生經歷,卻並不對其形象加以描繪,只是用華蓋之下的腳印等等的象徵之物來代替。

溼婆、佛塔與線條——4500年的神秘印度藝術史

除了門樓,連幾個門樓柱上也都刻畫著這些視覺敘事模式的浮雕圖像,印度早期雕刻家的高超技藝凸顯得淋漓盡致,不僅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將佛陀平生故事的細節都一一刻畫,更是通過多點透視技法,將浮雕中人物的角度與動作刻畫的極易辨認,甚至可以僅憑這些動作和背景就能看出他們的悲喜。

線條的魅力——印度伊斯蘭教建築中的抽象之美

印度伊斯蘭建築起源於穆斯林波斯的宗教建築,在傳入印度之後,帶來了眾多的文體和結構創新,其中從建築形式和技術上就可以明顯表現出來。

在印度的伊斯蘭教建築中,我們最為熟知的要數泰姬陵了,其實除了泰姬陵,在印度還有很多清真寺建築群,譬如伊斯蘭之力清真寺建築群、易卜拉欣·阿迪勒·沙陵墓與清真寺建築群(聖陵)等等。

布爾吉斯在其五大冊的《西印度建築一覽》中,對德里蘇丹時期的建築評論道:“糅合了本地建築的一切精美優點,表現出他們自身的創作能力,由而形成完善的建築藝術。”

印度傳統建築風格與伊斯蘭教的風格通過建築工匠之手,滲入其中,相互融合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這體現在印度中世紀的很多建築之中,主要包括陵墓、清真寺、宮殿及城堡等等,伊斯蘭藝術中傳統的花紋樣式中展現出一種無限延伸的抽象流動效果,加上建築物中的拱與穹頂,那些簡單卻精美的幾何圖形刻畫於紅色巖磚與白色大理石之上,既古樸渾厚,又清新雅緻。

溼婆、佛塔與線條——4500年的神秘印度藝術史

伊斯蘭世界先進的建築系統的介入給印度本土建築結構中缺乏舒適的內部使用空間、佔據著主導地位的宗教建築太過雕刻化等缺陷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使之能夠更加適應新的建築類型和形制的發展。這些建築也讓人們大開眼界,使得印度藝術和文明朝向多元化的發展邁進。


《印度藝術》中精妙絕倫的彩圖插畫與邏輯清晰的論述相互結合,讀起來彷彿已經置身其中般地感受著其美輪美奐的藝術盛宴,在視覺體驗上也將印度次大陸中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盡數呈現,專業系統而不枯燥,用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將這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國度之中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訴求表達地淋漓盡致。

與此同時,作者維迪亞·德赫賈對於印度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之間的平衡問題,也給予了巧妙的解答,更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在一場精妙絕倫的視覺盛宴中,更是對於這4500年的印度藝術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作為國內首部印度藝術史權威著作,也是非常值得一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