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刺四季度,節目“上新”看點多(上)

這批新節目是否有足夠的優勢抵禦綜N代的競爭,讓我們拭目以待。

寡淡如水——有人如此評價2019年前三季度的綜藝節目表現。縱觀前三季度綜藝節目市場,《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綜N代節目維持著高話題度,新節目卻集體啞火,但無論是綜N代還是新節目,市場上並未出現一檔真正意義上的爆款綜藝。時間進入四季度,新節目的集中亮相成為一大看點。央視《故事裡的中國》,湖南衛視《舞蹈風暴》叫好又叫座,收視與口碑一路走高;以東方衛視《我們的歌》為代表的音樂類節目也攫取了不少目光。這批新節目是否有足夠的優勢抵禦綜N代的競爭,讓我們拭目以待。

《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綜藝、影視的電視融合體

節目類型:文化節目

播出平臺:CCTV-1綜合頻道

播出時間:10月13日

製作團隊: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

冲刺四季度,节目“上新”看点多(上)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10月13日,演員胡歌在微博上發佈的一段文字引發眾多網友熱議和猜測。瞭解到胡歌發文的原委和這段話背後的故事之後,網友們不禁為之震撼、感動。

原來,這句話是經典諜戰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地下工作者李俠,在敵人衝向秘密電臺的最後一秒向千里之外的戰友敲下的最後一封電報,影片背後還有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

在《故事裡的中國》,胡歌對《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這一幕進行了重新演繹。節目首播後引起網上網下廣泛討論。節目播出四期以來,相關微博話題閱讀總量突破20億。

《故事裡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推出的一檔大型原創文化節目,節目融合影視、戲劇、綜藝等藝術手法,串聯新中國70年來的“影像藝術博物館”,不僅重現經典,更挖掘經典背後的故事和時代精神。

經典出新

《故事裡的中國》的節目創意源頭就是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梳理70年來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現實主義題材經典文藝作品,對其進行重新創作演繹,回望歷史,致敬經典,謳歌時代。

節目研發的一年多時間裡,前期導演組蒐集、準備了上百部文藝經典作品,一部作品的資料就有幾百頁,最後,導演組從中挑選了10餘部作品進行呈現。首期以《永不消逝的電波》開篇,之後再現了《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片段。

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盧小波介紹,為了更好地呈現經典,導演組通過訪談主創人物、歷史親歷者,演繹經典片段,再現真實故事背後等環節設置串聯節目,以“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做好經典文藝作品的當代表達,讓這些經典作品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故事裡的中國》是盧小波和該節目另一製片人、總導演左興的又一次合作。二人此前搭檔過《歡樂中國人》《挑戰不可能》等節目,正在熱播的《2019主持人挑戰大賽》也出自二人之手。儘管這幾檔節目形態各異,題材不同,但在左興看來,做好節目的共通之處就在於“講好故事”。

左興強調,訪談講述與戲劇演繹在節目中佔據同等重要的位置,製作時也會注意把握兩部分內容的平衡。首期節目中,演員胡歌和劉濤的精彩表演打動了很多觀眾。主持人董卿與《永不消逝的電波》影片女主角何蘭芬的飾演者袁霞、影片原型人物李白烈士的孫子李立立,以及當年接收李白最後一份電報的報務員蘇採青的深度對談,讓人們瞭解了經典背後的真實歷史。

從功能上講,節目前半段的訪談,包括演員劇本圍讀環節,起到了為演繹環節鋪墊情緒及深化主題的作用;現場演繹環節用直觀影像藝術為觀眾帶來感官震撼,讓人身臨其境;表演環節後的講述連接歷史與現實,昇華經典文藝作品中的人和故事的現實意義。

突破“電視”邊界

在綜藝節目中融入戲劇表演並非新鮮事,此前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國家寶藏》《歡樂中國人2》都有情景演繹部分。《故事裡的中國》受到關注的點還在於用影視和電視化手段改造戲劇表演。

《故事裡的中國》與國家話劇院展開深度合作,國家話劇院副院長、戲劇導演田沁鑫擔任節目戲劇部分總導演,來自國家話劇院演員中心和國家話劇院影視部演員的助演,從整體上保證了戲劇的專業度和品質。

田沁鑫在此前的採訪中表示,在保證準確的思想性的前提下,更注重表演細節和形式的精緻,在指導《故事裡的中國》表演部分時,田沁鑫融入了很多話劇經驗。比如借鑑話劇舞臺的格子間式格局,搭建“一加N”多舞臺空間設計,即1個主舞臺,兩側各有一個可以上下拆分成兩層空間的副舞臺,這幾個舞臺空間可以隨意組合,實現了多線並行的立體敘事。

作為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必須考慮電視呈現效果,在吸收話劇表演優勢的基礎上進行電視化改造。

小波介紹,導演組有兩個拍攝團隊,一個團隊負責拍攝電視綜藝部分,如訪談和現場場景調度畫面;戲劇部分,則由專業影視攝影團隊負責拍攝,並採用電影創作中分鏡頭腳本拍攝的方法,劇本創作也有專業影視團隊參與,舞臺佈景、道具設置均為實景佈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完美呈現戲劇部分的影像質感,同時兼顧電視節目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導演組採用分兩次拍攝、後期剪輯融合的方式:即節目錄制前,單獨用影視拍攝方式拍一遍;正式錄製時,按照節目環節流程,演員進行現場演繹,電視攝影團隊再拍一遍。

由於節目形態多元融合,使得節目製作工藝和流程也必須隨之創新。左興介紹,導演組下設臺本組、編劇組、藝統組、視覺組等,他們既各司其職,又協調統一;舞臺燈光設計也要同時滿足戲劇、綜藝、影視三種藝術形式,且“統一又獨立”。據悉,節目整個舞臺燈光設計大概使用了1200支燈具。

《舞蹈風暴》:用電視語言定格舞蹈之美

節目類型:青年舞者競技秀

播出平臺:湖南衛視

播出時間:10月5日

製作團隊:湖南衛視洪濤工作室

冲刺四季度,节目“上新”看点多(上)

被眾多網友稱為舞蹈界的《聲入人心》,湖南衛視青年舞者競技秀《舞蹈風暴》大有黑馬之姿:自10月5日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維持高位。11月2日第五期節目播出當晚,CSM媒介研究全國網收視0.47%,市場份額4.98%,同時段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該節目口碑同樣不俗,節目播出五期,豆瓣評分8.9分。

節目選出50組全國拔尖的舞者同臺競技,同時邀請國際編舞家沈偉、中國舞劇表演教育領軍人沈培藝、資深舞蹈電視節目製作人揚揚、全能音樂人劉憲華和青年演員彭昱暢組成評審陣容。他們以“風暴見證官”的身份通過推杆的形式為舞者投票,獲得三杆及三杆以上的選手可以直接晉級下一輪比賽,獲得兩杆的選手待定,一杆及零杆的選手則被淘汰。

採用360度時空凝結技術定格舞者高光瞬間——“風暴時刻”是《舞蹈風暴》一大亮點。據瞭解,現場設置了128臺攝像機,對所有參賽者進行360度實時觀測,最終將選手的某些動作定格為“風暴時刻”。“風暴時刻”是評審最後決斷的關鍵依據之一,也讓觀眾最大限度領略舞蹈的美感。

對於舞種的選擇,《舞蹈風暴》並未限制,芭蕾舞、現代舞、街舞、民族舞、國標舞……節目中均有呈現。不同舞種之間的切磋讓觀眾大飽眼福,但也帶給選手巨大壓力。“《舞蹈風暴》的選手在各個領域都非常拔尖,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和機會,打開眼界,得到更多提升。” 選手劉迦說道。在另一位選手李響看來,一個多元化的舞臺更能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實現突破,“對我來講,《舞蹈風暴》是舞臺,不是賽場,這個舞臺讓我嘗試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看到更多面的自己。”

此外,節目也試圖在舞蹈藝術的專業度和觀眾審美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用電視語言向大眾科普舞蹈藝術。沒有舞蹈履歷,但以“風暴見證官”身份參與節目,彭昱暢在首期節目播出後遭到質疑,“真的有人問我坐在那裡幹什麼。”對此,彭昱暢回應,很多觀眾沒有接觸過舞蹈,他代表的就是這部分觀眾的視角,“比如現代芭蕾、古典芭蕾、當代芭蕾到底有什麼區別,普通觀眾可能不太清楚,我就可以在節目中問出來。”

20年來,揚揚參與過眾多舞蹈類電視節目,致力於舞蹈藝術的普及,她坦言,《舞蹈風暴》讓她20年的經驗歸零。“當我碰到這個節目的時候,忽然發現之前做錯了很多事情。要讓觀眾瞭解舞者有多棒,先決條件是舞者要足夠優秀。他們在技術、技巧達到一定高度後,追求靈性高度,才能向大眾傳遞更高的舞蹈理念。”揚揚表示,《舞蹈風暴》之後,觀眾對於舞蹈的審美將會大大提升。

《追我吧》:開啟星素互動追逐模式

節目類型:競技類綜藝

播出平臺:浙江衛視

播出時間:11月8日

主要嘉賓:陳偉霆、範丞丞、黃景瑜、

宋祖兒、吳宣儀、蕭敬騰、鍾楚曦等

冲刺四季度,节目“上新”看点多(上)

都市夜景追跑競技秀《追我吧》11月8日在浙江衛視播出。這檔由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推出的全新綜藝以城市CBD(中央商務區)夜景為主場景,邀請陳偉霆、範丞丞、黃景瑜、宋祖兒、吳宣儀、蕭敬騰、鍾楚曦等嘉賓組成“追我家族”,與素人選手展開“你追我逃”的追逐戰。

節目嘉賓分為明星陣營和超能素人陣營,分別組成“追我家族”和“追逐團”,通過“時間爭奪戰”“賽道追逐戰”等任務環節展開較量。“追我家族”中的明星藝人需要通過“時間爭奪戰”進行面對面短平快的“追逃比拼”,決出自己在“賽道追逐”中提前於“追逐者”的早跑時間,以提升自己的獲勝概率。

選擇夜幕下的城市CBD這一內藏青年文化的城市地標作為綜藝節目拍攝地,是《追我吧》的全新嘗試,節目力求營造出不可複製的實景體驗感。

《追我吧》的任務環節內核被簡化為原始的“追逃”模式,通過本能的力量對抗和勝負欲比拼,為觀眾帶來速度與智力雙重競技的收視體驗。為刺激嘉賓突破自己的體能極限,節目組精心設計挑戰關卡,嘉賓需要在迷宮般的巨型蜂巢中不斷嘗試,尋找最佳通過路線,隔絕視線但不屏蔽聲音的設計,為“追逐團”提供嘉賓位置信息的同時,也對“追我家族”提出了更為艱鉅的考驗;平衡滾筒的設計則要求嘉賓在兩個旋轉的滾筒上迅速找到身體平衡點,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整個追逐過程是對嘉賓體力分配、快速判斷、技巧運用以及團隊配合的綜合考驗。

9月3日舉行的浙江衛視秋季溝通會上,“追我家族”成員範丞丞現場科普了詞彙“BQ”。BQ(Body Quotient)是繼IQ智商、EQ情商之後提出的新詞,即身體商數,是指一個人活動、運動、體力勞動的能力和質量的量化標準。範丞丞表示,敏捷性、爆發力、平衡感等都屬於BQ的考察範疇。節目中,擁有較強BQ的嘉賓會佔據更大優勢。

《我們的歌》:兩代音樂人碰撞新火花

節目類型:代際潮音競演綜藝

播出平臺:東方衛視

播出時間:10月27日

製作團隊:東方衛視陳虹獨立製作人團隊

冲刺四季度,节目“上新”看点多(上)

2006年,周杰倫與費玉清合唱的《千里之外》成為當時的現象級作品,這讓陳虹認識到跨時代歌手對唱的魅力,這首歌也成為《我們的歌》的創意原點。“我們認為這個現象級作品的誕生不只是大家對於一首好作品的認可,也折射出中國流行樂壇代際共融的價值溢出。”

擔任《我們的歌》節目總導演之前,陳虹帶領的東方衛視獨立製片人團隊曾製作過《聲動亞洲》(2012年),《中國夢之聲》(2013年、2014年),以及2011年東方衛視海派春晚、2018年天貓雙11狂歡夜、2012—2019年東方衛視跨年演唱會等一系列重大項目。

陳虹團隊在音樂節目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她對大型音樂節目市場也有著長期觀察和思考。在她看來,如今的音樂節目大部分都在尋找有辨識度的單聲、有時代感的單曲,卻忽略了“雙聲道”的共鳴組合之音。

《我們的歌》是東方衛視音樂IP“中國夢之聲”的又一突破,節目引入音樂代際交流碰撞的概念,通過音樂載體,實現兩代音樂人的對話與互動,融合與互鑑,重塑中國樂壇金曲價值。

在這一節目核心理念之下,陳虹和團隊絞盡腦汁破題,確定了初期的盲選賽制。代表中國樂壇經典的榜樣歌手與象徵中國音樂未來的新聲歌手在不知對方身份的情況下合唱一首歌,“聽歌識人”完成互選,之後挑戰組隊競演、對抗踢館選手等環節,共赴巔峰對決。陳虹認為,極具挑戰性的賽制規則帶來的不僅是考驗,還更多角度地呈現出榜樣歌手對類型音樂的全新嘗試,以及新聲歌手對自我風格的凝練。

在此節目模式下,榜樣歌手的藝德、藝能和藝商在年輕歌手身上得到傳承和發揚,樂壇前輩也能夠從年輕歌手帶來的音樂潮流元素中汲取靈感,豐富他們的藝術表現手法。“代際性交流會帶來音樂火花的碰撞,以及別開生面的演出。”

從製作層面而言,《我們的歌》打開了多元的時間維度,希望兩個時代的音樂文化可以在舞臺上完美融合,這給音樂作品的打造帶來了難度和挑戰。陳虹表示,兩代音樂人對曲目、曲風完美程度的追求近乎苛刻,節目音樂團隊負責與兩位藝人溝通協調,無論是歌曲主題、曲目,還是調性、風格,或是舞臺呈現、演繹效果,都要經過兩道門檻,滿足兩代音樂人的需求。“這個過程可以說既需要音樂的智商,更需要溝通的情商。”

《我們的歌》是一檔充滿“儀式感”的節目。當新聲歌手和榜樣歌手同臺合作競唱的時候,觀眾可以感受到新老融合、新舊交接的儀式感,強烈燈光、對撞舞美、恢宏音樂都在強化塑造這一視聽印象。

《從地球出發》:“硬核科幻”綜藝試水熒屏

節目類型:大型奇趣科幻科普綜藝

播出平臺:江蘇衛視

播出時間:12月下旬週五黃金檔

製作團隊:江蘇衛視節目中心

冲刺四季度,节目“上新”看点多(上)

《從地球出發》是一檔大型科幻科普綜藝節目,也是“科幻IP”在國產電視綜藝領域的一次大膽試水。

接下這個任務擔任總製片人的江蘇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張燁鏑,再次開啟了節目製作的“冒險之旅”。採訪時,張燁鏑言語中難掩壓力——因為節目太難做了。科普類綜藝歷來是電視節目裡的“稀有品種”,張燁鏑形容這類節目是複雜的命題,既具有趣味性的輕鬆一面,又有知識性、科普性的嚴肅一面。

節目研發階段,團隊先後提出了六七版方案。諸如高端訪談或科學講說等模式都被推翻。一是節目形式不夠新,二是如果節目太過高冷,觀眾可能對節目主題和內容產生天然排斥。經過反覆討論和專家論證,節目組決定以新穎有趣的形式引發觀眾興趣和關注,以便更好地進入科普主題。

以什麼樣的內容形式吸引觀眾?節目組想到了用影視劇的方式在科學基礎上和科幻背景下構建故事,再通過演播室專家解說進行電視科普。最終,“科幻劇+科學說”的節目形態應運而生。

科幻劇的打造是節目最大難點,也關乎節目成敗。張燁鏑介紹,每期科幻劇圍繞一個主題,時長30多分鐘,是介於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的“新品類”,依靠強情節不斷推動劇情發展,最終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創作者在劇情節奏把握、製作工藝手法上不能完全套用電影或電視劇的模式。”

《從地球出發》的節目生產流程也與常規綜藝有所不同。首先導演組要確定一個符合觀眾內心需求的話題;之後,請科幻作家對劇情做文學背景設定,包括世界觀、時空背景的設定;請各學科的科學家進行科學論證;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再請專業影視編劇開始故事創作。

創作時,編劇要把握平衡創意與科學的關係。“節目是在‘硬核’科幻背景下承載故事和內容,我們最終要講的是情感和話題。”張燁鏑以 “太陽風暴”主題為例,講述了太陽風暴爆發給地球造成巨大風險,地球人為了躲避災難須主動斷電。然而,掌握斷電決策權的故事主人公卻面臨艱難抉擇:不斷電,讓即將生產的妻子順利進入手術室;斷電,為了人類安全捨棄自己的小家………

張燁鏑說,《從地球出發》不是劇情天馬行空的“科幻片”,而是要基於人們的生活和真實情感講述具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這其中的科學性不能打一點折扣。“不能有任何科學bug(缺陷或漏洞)”,這是節目的標準。“如果節目中有任何bug,就不具有科普公信力了。”為此,節目組建了一支強大的天文物理學專家團,並有專業科幻文化品牌公司參與制作,科幻劇的視效也值得期待。張燁鏑介紹,江蘇衛視跨年團隊的視覺特效團隊,以及《流浪地球》的特效團隊成員,將操刀節目的整體視覺效果,“這也是節目的亮點,會成為節目的加分項。”

冲刺四季度,节目“上新”看点多(上)

購買請見微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