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在秭归县、荆州、还是枝江?争论不休,其祖籍在这里

“屈原故里”确实是一个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屈原故里”在秭归县、荆州、还是枝江?争论不休,其祖籍在这里

屈原一生眷恋祖国,热爱人民。他立志革新政治,以挽救危殆中的楚国,进而统一分裂已久的国家。然而,由于昏君与佞臣的迫害,他最终以身殉国。屈原忧国忧民、行廉志坚的人品,让世世代代的人民怀念;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诗篇,成为世界文学的精品。

1953年,中国派代表团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在会议上大力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屈原。会议最终决定将中国大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

然而,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乡在何处?竟没有确切的说法,史书也多语焉不详。距屈原年代很近的司马迁(前145——前87?)在他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只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中国社科院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屈原名平,楚国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他是“楚国一个没落贵族”。对屈原的故里都只字未提。为了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诸多屈学研究者进行了不懈地探索,近年来对屈原故里有了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秭归说”:

这说法是郭沫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应该说屈原能成世界文化名人,郭老是立了大功的。老先生也许觉得,屈原都成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了,没有籍贯怎么行?于是经过研究。郭老在他的《屈原研究》中下了结论:“屈原的故乡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是秭归县境内。” 郭沫若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中科院院长,他的这句话,无疑就是权威发布。于是,屈原故乡是湖北省秭归县几乎成了共识。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就说:“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 秭归县还建了屈原故里、屈原祠等“文化遗迹”。

然而,这一说法也存在一些疑问,首先,关于古丹阳的位置就有多种说法。楚国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到战国时代发展成了一个很大的国家,巴东以下长江南北都归入了它的版图,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这是肯定的,但其都城曾几经迁徙,所以丹阳不一定就是秭归。学术界就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丹江源头说等说法。关于“秭归”名称的来历,郦道元引袁山松的话说:“屈原有贤姊,闻原被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多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也。” 嬃(xū):楚人称姊为嬃。这一说法很牵强,“秭”和“姊”虽然同音,却不是一个字,意思也完全不同。连郭老都说“这完全是臆断!”再说,秭归县里所谓的“历史文化遗存”也都是后建的,并非当年遗迹。所以,屈原故乡“秭归说”只能算是一种“说法”,要成为定论,还需进一步考证、落实。

其二、“江陵说”:

清人蔡九霞在《广舆记》(十四卷)中写到“屈原名平,郢人也”。近代学者浦江清在《祖国十二诗人·屈原》中指出,“屈原的出生地点是在楚国的都城郢”。据考证,楚文王时将都城由丹阳迁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西北),于是就有了屈原故乡在江陵的说法。

这一点在屈原的诗里也得到了印证。屈原《九章》中的《哀郢》一诗,是他被放逐离开郢都时,为抒发心中的郁愤而写下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之焉极。”“闾”就是家门,诗中还多处说“郢都”是他的故乡,而且是“终古之所居”之处,可见住在这里已经不止一代了。诗的结尾又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说,连禽兽到死都想念它们的出生之地,何况是人呢?表达了屈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此说,距屈原最近的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也有诗句:“平生于国兮,长于原”。“国”指国都,就是“郢”。这一说法对屈原故里“秭归说”形成了否定的冲击波。笔者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

“屈原故里”在秭归县、荆州、还是枝江?争论不休,其祖籍在这里

其三、“枝江”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熊绎(楚之先祖)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认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就在如今的枝江市马家店镇。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当地百姓世代传称这里为龙城,极可能指的就是楚国的始都。这一说法出现了两个地点:一个是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另一个是枝江市马家店镇。这该如何解释呢?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这一点是肯定的。然而,关于古丹阳的位置,如前所述,近代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这是因为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又在在丹江下游的“丹、淅之会”(今河南省淅川县),建立起了新都。楚人怀念故土,就以原名命名新都。而且,中外历史上也有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这就是“丹淅说”“枝江说”等说法的依据。然而,这一观点只能说明楚国都城几经迁移,并不能证明屈原故乡就在枝江。

其四、“汉寿说”:

汉寿县属湖南省常德市,地处洞庭湖滨。古汉寿在荆州辰阳界,古称龙阳,周时称“云梦”,战国时属楚地。汉寿是古时水上交通的枢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2005年《湖南日报》发表了《屈原故乡可能在汉寿》一文。尽管文章题目用了“可能”一词,但其因为有历史文献记载,有文物证明,有较多古迹遗存,还有屈原诗歌印证,也是有可能的,至少也是有根据的新的一说。

上述几种说法中的“故乡”,指的都是屈原的出生地和他生活过的地方,都不是他的祖籍,倒是屈原自报家门报出了他的祖根。他在著名长篇叙事诗《离骚》的开头就说: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为了好理解,对诗中的词语做些解释。高阳:颛顼帝的称号。苗裔:后代子孙。朕:我,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皇考、皇:都是对亡父的敬称。摄提:太岁在寅叫摄提格。贞:正。孟陬(zōu)正月。览揆:观察、打量。余:我。初度:初生时的气度。肇锡:才赐给。嘉名:美好的名字。

这几诗句的意思是:我是帝高阳的后代子孙啊!父亲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寅年正月庚寅日降生的,父亲看我出生时的气度,给我起了个好名字正则,字灵均。“正则”中的“正”是公正,“则”是法则,“正则”隐括了屈原的名字“平”。“灵均”中的“灵”是美好、善良,“均”形容地势均衡平坦,“灵均”隐括了屈原的字“原”。

屈原对自己的身世介绍得很认真也很详细,对自己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更是充满了骄傲之情。作为学识渊博的大诗人,对祖宗的认定,是极为严肃的事情,绝不可能随便说的。

高阳帝颛顼的都城就在河南省濮阳县,这是有史据可查的。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自古说法不一,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则为举世公认。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每年举行“拜祖大典”,就足以证明。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意思是:黄帝名轩辕,有25个儿子,正妻是嫘祖(她发明了缫丝,成为养蚕丝织业的先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玄嚣,号青阳,下封到江水(即江国,今河南安阳县)。二儿子叫昌意,下封到若水(今四川雅安境内)。据四川省地方志书记载:昌意后来率领人们北迁中原,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北建昌意城。昌意城南的濮水河畔,有一土山名枢山,也叫蜀山。这一带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林木深密。枢山氏族就在此繁衍生息。枢山氏首领有一美丽的女儿,因出生在濮水河畔,人称女濮,亦称女仆(僕)。昌意看女濮美丽聪慧,就娶为妻子。女濮生了三个儿子,颛顼是次子。可知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濮阳人的外甥。

颛顼高阳镇定自若,富有谋略;顺应自然,从事农耕;信奉鬼神,制定礼仪;陶冶性情,教化人民。他治理的疆域,北到幽州(今辽宁),南至交阯(今越南境内),西到流沙(古流沙泽,今内蒙境内),东到蟠木。凡是日月光辉能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归属的。传说中的颛顼乘龙至四海,应该不是虚构的。

颛顼的都城帝丘,就在濮阳县城东南的高城村。高城全名高阳城。《大明一统志》说:“颛顼城在开州城东25里”,正与此相符。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面积916万平方米的东周城址,与文献记载的帝丘高度一致。所以,濮阳有了“颛顼遗都”的称号。

颛顼有许多子孙后代,最著名的就是主动认祖归宗的屈原了。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祖根之地,是濮阳的骄傲。

除此之外,濮阳现存的江渎庙,也可证明屈原的祖根在濮阳。赵健刚先生的《清丰江渎庙为濮阳留下的屈原足迹》一文,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濮阳县城北15公里有一江渎庙(现清丰县境内),该文称:此庙即为祭祀屈原而建。屈原出生于楚国,供职于楚国,最终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此庙建于何时呢?据嘉靖《清丰县志》记载,至迟在北宋时就有了江渎广源王庙。明《正统大名府志》和《正德大名府志》,以及稍后的嘉靖三十七年《清丰县志?坛庙》都有类似记述:“江渎广源王庙。在县南十五里。”这说明,江渎庙全称是“江渎广源王庙”。

为什么叫江渎庙呢?“江渎”是江河的意思,《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可见黄河与长江水神都属于四渎水帝。屈原是投江而死的,所以就把祭祀他的庙命名为“江渎”了。

随着屈原的名声越来越大,江渎庙的香火也越来越旺盛。嘉靖《清丰县志》载有15首祭祀屈原诗作。其中有“濮阳八都”之一史褒善的诗:“桑林祷有应,湘水吊先知,千古英灵在,情同贾傅悲。”再如平原知县李朝刚的诗句:“一脉清源自汨罗,此方尤幸占春多。” 民国三年《清丰县志》收有清康熙十三年清丰县令杨燝撰写的《重修江渎广源王庙募缘序》,文中说“其神即楚三闾大夫”。这些都证明江渎庙就是为祭祀屈原而建的。

屈原到过濮阳吗?答案是肯定的。楚怀王时屈原作为左徒,为了六国联盟,多次出使燕、韩、齐、赵、魏等国,燕国都城蓟(现北京一带),赵国都城邯郸,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屈原出使这些国家,濮阳多是必经之地。当时,颛顼的都城帝丘还在。屈原驻足凭吊自己的祖先,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后来帝丘被淹没,没有发现有关文物和文献记载罢了。屈原去世一百多年后,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瓠子口决口,淹没了16郡,23年后才将决口堵住(汉武帝为此写下《瓠子歌》)。挟带大量泥沙的滔滔黄水,将帝丘城深埋于地下,至今才开始发掘。

由上所述,屈原的祖籍是濮阳,既是他自己承认,也有江渎庙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